——甘孜州人民医院“托管”工作综述
甘孜州医院与“托管”的德格县医院进行工作对接。
2013年底以来,借鉴四川省华西医院托管成都附近一些区、县医院的做法,甘孜州人民医院在州、县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开创了一条在民族地区托管基层医院,探索在民族地区让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服务农牧民群众,促进全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现状:现实引发思考
州内各县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县情,这就是地广人稀,乡村到县城距离遥远。而各县医院一般都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少,服务对象众多的局面。以德格县医院为例,43名医护人员平均每人要承担2950人的健康救护与指导。而更让人难堪的是,许多从业人员的职业资质差参不齐,甚至有的从业人员不具有相应资质。而且,医疗技术水平长期偏低,有的地方有时连常见病也不能很好解决;恶性循环的是,医疗水平不高的从业人员,因为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几乎没有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进修的机会;几乎所有的县医院都没有在人们心目里认可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科室,更没有树立起医院的品牌形象。
同时,各县医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为缺少投入,基础设施落后,医疗设备陈旧的问题;存在着县医院只有分为“大内科”和“大外科”两个科室和一个门诊部的情况;各县医院沿袭着运行已久的工作机制,新业务、新要求的现代运行模式没有在这些医院里占主导地位;虽然收益差,却依旧艰难地维护着貌似公允却早已落后了的分配制度,严重制约了医院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创造性。
州人民医院作为我州医疗卫生事业的“领头羊”,怎样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摆在州医院领导和广大医疗工作者面前一张必须回答的考卷。
在实际工作中,州医院先采取“对口支援”方式,从人、财、物各个方面给基层医院无私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不断向基层医院输送医疗改革的新动向、新动态,新信息、新理念。又与基层医院进行适当合作,以达到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上下联。帮助基层医院培训医护人员,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远程会诊,为基层医院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向基层医院传授积累起来的经验,甚至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制定工作计划等。
种种努力,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县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出路在哪里?
途径:事业呼唤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任何事业,有一条重要的经验,这就是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州、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州医院成立了“托管团队”,由州医院主要领导负责“托管”工作的具体实施。首先选定了在“康北”片区医疗工作困难最为突出的德格县医院为首个“托管”对象。
2014年初, 在全面分析德格县医院现状之后,“托管”工作从增强改革理念抓管理,建设人才队伍抓培养,提高医疗水平抓质量,强化基础设施抓信息化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德格县医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医院管理混乱的局面得到改观,农牧民群众就医环境得到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更加科学,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了就医费用,让患者得到了实惠;其次是县医院在一线工作的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以事业留人,凝聚人心,医技人员有了用武之地,先前一些动不动就送往州、省医院就医的病人在县上就得到了很好的医治,医护人员的待遇也有了改善。
“托管”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德格县医院的门诊人数就较“托管”前平均增加了27%;住院病人平均增加17%;手术平均增加72%;辅助检查平均增加53%,德格县医院的各项工作迅速走到了“康北”各县医院的前列。
有了在德格县医院取得的初步经验,2015年6月,州医院对新龙县医院也实行了“托管”工作,全面托管后,州医院制定并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经过努力,新龙县医院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和加强,门诊楼、会议室、学术厅通过整修后功能更全;经过调整的38名医院各科管理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各司其职,到2016年11月,新龙县医院门诊病人18821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5%;住院714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4%;床位使用率达到48%,各种辅助检查较去年同期增长93%。
稻城县医院在“托管”以后,克服一线医疗卫生人员不足的诸多困难,毅然派出13名医护人员到内地及州医院进修学习,为事业的更好发展打下了基础。2015年的1月至12月,门诊达到5.1万人次;住院病员达到1254人次,年平均手术人次和辅助检查平均人次都较“托管”前有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稻城县医院业务年收入也上升到了1009万元,到了2016年,各项业务指标又上了一个新高度。
目前,德格、新龙、稻城三个县医院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发挥县医院在医疗卫生保障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分级诊疗早日形成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这三个县医院为创建“二甲”医院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
启示:托管”也是挑战
因为有了改革这个总的思路,由州人民医院来“托管”基层县人民医院的改革方案应运而生。虽然,这个方式是受到省上华西医院做法的启示,但是,这更是州人民医院在从长期进行的从“对口支援”、到“适度合作”、再到“紧密合作”的实践中悟出的一着好棋。从“对口支援、紧密合作”到“托管”,似乎只有一步的距离,这却在民族地区医疗改革实践中有格外重要意义的一步,是从甘孜州这样的民族地区实际出发,进行医改的创新的举动,在全国藏区,还没有哪家医院这样做。
“托管”也是一种帮扶,但是“托管”绝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帮扶。“托管”是为了帮助被“托管”的医院较快建立起自身的“造血”系统,让县医院较快地成为服务优、效率高、费用低、人民群众信赖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更好、更及时为农牧民群众解决就医的问题,让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进而造福群众,为农村牧区脱贫奔小康注入活力,保驾护航。
“托管”就是与当地人民政府签订把县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契约形式,将县医院交与州人民医院管理。州人民医院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着手抓工作,第一步解决好县医院内部的人员、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改善县医院内部的管理结构;第二步是实现了医疗卫生工作的科学、正规运行;第三步是抓医疗技术上台阶,提高服务质量,近期目标是要一般疾病就在县医院解决,其后是要把县医院建设成为一个县域内有较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医疗卫生人才较为齐全的医疗卫生事业基地。
“托管”也给州人民医院工作带来了一系列考验,首先是“托管”工作必须抽调一批具有过硬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具有管理水平的优秀人员到基层,这就要求州医院必须在院本部挖潜革新,更加科学地运用人才、人力,以保证院本部工作正常运转。其次是州人民医院担负的对基层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更重,到基层进行指导的工作频率也更密;第三,朝基层医院倾斜的钱财物力度增强。面对这一切,州人民医院加大了院本部信息化建设步子,以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更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水平,有效克服了因为“托管”带来的困难,促进了州医院本部的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