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晚,参加省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前往成都博物馆参观“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12月28日晚上,参加省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利用休息时间,来到成都博物馆参观“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这场难得一见的大展,感染了不少参观者。“‘丝路之魂’这个展览,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带给我们强烈的文化自信。”省文联党组副书记李兵激动地说。
文化自信感染观众
同样感受到文化自信的,还有青年摄影家龚雷。作为与会者中为数不多的“80后”,龚雷说自己还没有去过敦煌,“这是一次史诗般的展览,对年轻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补课’机会。”展览现场,龚雷不断精心调校相机参数,拍下一幅幅精美画面,准备分享给朋友们。
此次特展中,最为吸引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飞和省书协主席何应辉的是“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这次展览非常难得。”王飞说,与敦煌有关的展品,在成都通常只能看到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今天我们讨论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继承张大千等人师法敦煌艺术的精神。”“我们常说要传承巴蜀文化,然而什么是巴蜀文化?很多人未必清楚。这个展览很好地呈现了巴蜀文化,我们可以发现它与周边的中原文化、楚文化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杂糅性,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何应辉感叹,四川自古以来便与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关系密切,今天应该继续把握好这种枢纽地位,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工匠精神有待传承
精美的展品,也给与会者们的艺术创作带来巨大启发。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家张剑今年先后游览龙门石窟、莫高窟等地,此次在成都参观“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他坦言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敦煌艺术博大精深,取之不尽。作为艺术家,我们欣赏展品的角度不太一样,会去分析当初的创作者使用的材料、运用的技法,从专业角度借鉴其中优秀的艺术经验。”
张剑还介绍,此次参展的不少壁画作品是摹本或复制品,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二次创作”,“尽管可能缺乏壁画原有的质感,但却具有水墨的晕染效果等艺术特色,欣赏起来别有趣味。”
雕塑家邓乐在一面魏晋画像砖展柜前停留良久,不停用手机拍照。“四川的汉代画像砖我们都很熟悉,然而外地的、其他朝代的作品,同样应该多加认识。”近年来,邓乐不断尝试运用玉石等传统材料进行现代题材创作,他希望此次展览中的作品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启发。
在李兵看来,敦煌艺术家们的创作精神更值得继承与发扬,“敦煌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代代工匠前赴后继坚持创作,才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艺术精品。今天,我们更应该效仿敦煌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王飞也表示,“文化快餐”盛行的时代,敦煌的“沉潜”更显其难能可贵,“希望文艺工作者们,都能拥有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四川日报记者 余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