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发布时间:01-06

破茧腾飞奔小康

——甘孜县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甘孜县卡攻乡亚书村新貌。

  

县委书记雷建平在基层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县委副书记、县长龙明阿真在基层慰问困难群众。

 

产业技术培训现场。

■记者 袁飞

全面小康,几代人追求的梦想;

脱贫攻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寒风乍起,冬意浓浓。记者走进甘孜县,看到的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脚手架林立,挖掘机轰鸣,建设者脚步匆匆,各项建筑施工井然有序……这是近年来甘孜县实干兴县、推动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甘孜,正在全面发展、破茧腾飞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聚焦成绩单

精准发力除“穷根”

素有康北重镇的甘孜,这是一方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的土地,但山川秀丽却难掩经济上的窘困。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农牧民素质较低、资金投入不足……诸多原因制约着甘孜经济社会发展,使甘孜县扶贫攻坚前进的步伐缓慢而沉重。

贫穷,客观存在。脱贫,使命神圣。甘孜县在精准扶贫大合唱中,唱出了新声音。一连串以“精准”为核心的创新举措,已成为统领扶贫工作“突围”的关键所在。去年以来,随着一次次的走访和一张张表单的完善,经清退复核工作后,甘孜县共有12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14782人。2015年底,甘孜县有贫困人口3020户、13609人,贫困发生率为19.3%。2016年实现33个贫困村退出、492户2282人脱贫。

为了拔掉“穷根”,该县对有劳动能力的6539名贫困人口,因户施策开展产业扶贫,加快发展青稞、马铃薯、油菜等优质粮油基地,探索绿色蔬菜、俄色茶等经济作物规模化种植。在条件允许的贫困村,以现代经营管理机制,大力发展集体牧场。同时,按照贫困村抱团取暖思路,启动格萨尔文化城建设,结合斯俄乡湿地公园二期建设,打造占地1000余亩的全藏区首座格萨尔文化体验城,切实解决有劳动力无产业支撑贫困村产业问题,实现脱贫“脱骨”;对居住在深山、高寒、地方病多发、地灾频发地区的584户2483人开展易地搬迁扶贫。将搬迁安置与新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配套抓好公共服务建设和后续发展,确保第一批115户535人搬得出、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对1813重病患者开展医疗扶贫,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2020年实现贫困户重特大疾病住院零支付。建立完善大病救助制度,对其符合政策的人口实施“八免五补助”,今年以来落实救助资金200万元,救助1000人;对4966名丧失劳动能力、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政策兜底扶贫,今年计划低保兜底1053人。

狠抓精准识别

筑牢攻坚基础

甘孜县紧紧抓住精准识别这个关键前提不放,按照建档立卡标准和流程要求,层层组建工作队,县、乡、村三级干部联动,采取“四看四算四议”工作法,进村入户详细看贫困户住房、生产、生活和子女入学等基本情况,与贫困户一起算生产账、生活账、务工账和惠民资金账,认真评议贫困户分户是否准确、家庭情况是否真实、识别是否公正、评分是否合理,既算收入更看实物,既定量识别又定性确认,摸清了贫困底数。特别是针对贫困户识别优亲厚友、数据不够准确等问题,扎实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采取拉网式复核和“八个比对”的方式,切实挤干“水分”。通过“回头看”,共清退不符合条件的3497人,新进贫困人口4599人,最终精准识别贫困村129个,贫困户3020户13609人。全面找准了扶贫对象,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档、州有卷、省有库“六个有”。同时,该县还弄清楚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和帮扶措施,建立起扶贫和脱贫两本台账,为精准扶贫提供了靶心。

围绕脱贫任务

狠抓责任落实

自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甘孜县委、县政府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脱贫目标,组织全县干部聚力今年摘帽的33个贫困村、492户、2282名贫困人口,以非常的决心、非常的举措、非常的责任担当,奋力攻坚。

一是党政主抓。切实履行县级主体责任,把脱贫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的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定期深入一线督导脱贫攻坚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县、乡、村层层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做到任务上肩、责任到人。加大脱贫攻坚投入,新增财力重点投向脱贫攻坚,去年县级财配套资金到1320万元。

二是部门主帮。强化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职能,制定17个专项扶贫年度计划,明确目标、挂图作战,将行业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今年整合各行业部门资金2.86亿元,精准落地33个贫困村、2282名人口住房解困、产业发展等十大类脱贫项目334个。

三是落实“五个”主体。落实精准扶贫联系指导制度,实行1名领导干部指导1个贫困村、联系2—3户贫困户,每个县级部门联系1个贫困村,2920名干部联系帮扶3020户贫困户,建立了129个驻村工作组,落实129名第一书记,71名农技员工作覆盖了129个贫困村,做到“五个一”帮扶全覆盖,一线战斗员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四是乡镇主推。各乡镇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责任,全力推进各项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全力组织实施脱贫攻坚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五是社会联动。坚持内挖潜力与外向借力相结合,广泛开展贫困募捐资助、贫困觉母(尼姑)关爱、志愿甘孜、企业帮村等扶贫济困活动,深化与深圳市、成都市、中粮集团的对口帮扶,抓实成都市对口援建拖坝村,强力推进援建项目落实落地。

狠抓“四个一批”

确保精准施策

甘孜县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编制出台了“十三五”脱贫规划、“四个一批”行动计划和17个专项方案,形成“1+4+17”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并将“四个一批”行动计划作为全县脱贫奔康的主路径,整合扶贫资金项目精准发力到户到人。

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对有劳动能力的6539名贫困人口,因户施策开展产业扶贫“拔穷根”。立足耕地、旅游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乡村旅游业。在农业乡镇建设青稞、马铃薯、油菜优质粮油基地,绿色蔬菜基地,俄色茶基地,在纯牧业乡镇发展高原畜禽养殖,建设优良牧草种植基地。依托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十八军窑洞群等红色旅游资源,带动国道317沿线群众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二是移民搬迁安置脱贫一批。对居住在深山、高寒、地方病多发、地灾频发地区的115户2483人开展易地搬迁扶贫。将搬迁安置与新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配套抓好公共服务建设和后续发展,确保搬得出、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三是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将2008名重病患者纳入救助范围,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2020年实现贫困户重特大疾病住院零支付。建立完善大病救助制度,重点开展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综合防治。

四是低保政策兜底保障一批。对4966名丧失劳动能力、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政策兜底。科学分类施保,推行低保金差额发放,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贫困人口等给予重点救助。加快农村区域性养老中心建设,对农村“三无”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

狠抓精准落地

确保首战必胜

甘孜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四好”“十有”和“每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全面脱贫”目标,乡镇“开处方”,部门“抓药单”,对症下药,缺啥补啥,2016年整合2.86亿元,精准安排落实住房解困、产业发展、就业培训等十大类项目334个,精准投向33个贫困村,2282名贫困人口,因村因户施策,精准到人。

——让群众住上好房子。整合移民安置、避险搬迁、藏区新居资金5326万元,按新建8万元、改扩建4万元标准,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群众自己投工投劳,切实改善群众住房条件983户。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整合资金4020万元,因地制宜,在33个退出村,建黑六棱基地、康青七号、马铃薯、油菜、蔬菜、中药材、俄色茶种植13629.6亩;投资1080万元建设现代集体牧场13个,奶牛养殖繁育基地1个、藏鸡养殖基地1个,牦牛1958头、藏鸡2205羽、藏系绵羊221只。其中,今年出栏牦牛500头,实现经济效益300万元;规划投资1.8亿元,打造129个贫困村“飞地”集体经济实体——格萨尔文化城;公共服务项目精准到村到户,整合资金1.8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饮水、通信、村级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等建设,优质公共服务全面覆盖贫困人口;培训转移就业精准到户到人,在33个贫困村完成贫困户技能培训323人;设置公益性岗位135个,公益类岗位582个,实现2016年脱贫贫困户就业全覆盖。

——让群众养成好习惯。投入670万元开展环境整治和卫生宣传,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建立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教育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义务投工投劳,积极投身美丽生态和谐幸福家园建设。

发展富民产业

助农致富奔康

产业兴,农民富。没有产业带动,只能留在深山受穷。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甘孜县资源匮乏,产业培育尤为艰难。因地制宜,因户思索地探索多渠道、多元化脱贫新路径也就成了精准扶贫的“重心大戏”。为此甘孜县集思广益,寻求突破。

——以提质传统产业为根本,保障增收。甘孜县素有康北粮仓的美誉,在推进传统产业发展上,切实抓好能力建设。2016年甘孜县共计投资2049万元,在拖坝乡拖坝村实施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建黑青稞基地100亩、康青七号基地300亩、马铃薯基地600亩、油菜基地150亩、蔬菜基地119亩、温室大棚11座,建高标准农田蔬菜基地750亩;在甘孜镇、贡隆乡、呷拉乡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亩;在茶扎乡、大德乡、卡龙乡、下雄乡建牲畜暖棚88户;在贡隆乡堆温果村新建奶牛养殖繁育基地1个;按照农旅结合的工作思路,积极整合项目资金300余万元,在川藏路317公路沿线,通过采用物化补贴的方式打造百里青稞走廊;在查龙镇、下雄乡完成了户营打贮草基地建设1.5万亩、人工种草0.8万亩。

——以扶持专合组织为重点,促进增收。为找准脱贫方向,结合甘孜县农牧区实际,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在大德乡其龙村、茶扎乡德西村等14个贫困村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精准扶贫集体牧场13个、奶牛养殖繁育基地1个、藏鸡养殖基地1个。目前,现代养殖基地牦牛达1958头、奶牛268头、藏系山羊121头,藏鸡2205只。为了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集体经济收入,投资168万元在拖坝乡普玉龙村、庭卡乡一村等24个贫困村建设了青稞初加工生产点。依托种养殖和加工业产业发展,成立合作社39家,有效促进我县种养殖业、加工业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以支持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增收。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上,甘孜县加快龙头企业引进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以“公司+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牧民增收。一是建设康北生态牦牛产业园区28482.8平方米,项目投产后,年交易额达1.5亿元,可解决120人就业;二是投资3000万元,建设康北果蔬批发市场,全力打造甘孜州北路水果蔬菜冷藏、农副产品、药材、粮油集中零售批发市场,并构建电子商务平台。目前,两家龙头企业即将开始运行,甘孜县现代集体牧场、种养殖基地的产品将与以上两个产业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相应利益链接的机制,有效助推甘孜县农牧区经济发展。

——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核心,拓宽增收。围绕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目标,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以县城为中心、以来马镇为重点、以国道317和色洛路为轴线的旅游格局,依托格萨尔文化、红色藏乡、雅砻江、踢踏之乡等文化旅游品牌,按照抱团取暖的方式,在创新培育贫困村经济发展上,依托格萨尔机场建设,在G317进入甘孜县城的门户处,打造129个贫困村的“飞地”集体经济实体——格萨尔文化城。借助厚重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场景将格萨尔文化城打造成为以格萨尔史诗为题材,集旅游、民族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文化城规划占地500亩,建设古城估算投资2亿元,采取县财政多渠道筹集资金+龙头企业投资+村级合作社组织入股的方式建设经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解决贫困村长期增收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2020年年顺利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行走甘孜,解码扶贫,看到的是全县上下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看到的是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看到的是精准扶贫扶出了志气、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推动了发展。

沧海百年,民生不息;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如今,依托着更好更实的政策、更严的责任、更适宜的产业项目,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在甘孜大地铺陈开来…

(图片均由甘孜县攻坚办提供)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