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发布时间:07-07

生态阿坝的经济法则

   “生态经济”能否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绿色”建设,能否带给群众发展“红利”?
    6月5日,红原机场首航试飞成功,从成都出发,最快只需40分钟,即可饱览大草原的绮丽风光。
    从若尔盖湿地到九寨沟、黄龙,再看达古冰川、大熊猫……阿坝州给人以强烈的生态美感。在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中,这里属“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常常是一对矛盾。但是,限制发展,绝非不发展。去年底,阿坝州提出全力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
    “生态经济”能否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绿色”建设,能否带给群众发展“红利”?6月底,记者穿峡谷、攀高山、过草原,行程上千公里,近距离观察生态经济在阿坝的兴起。
第一原则:
生态保护优先
本底筑牢,才谈得上经济转化
    夏日的岷江峡谷,就是一条飘香的果子沟。岷江茂县至汶川段,两侧山峦叠翠,遍植果树。甜樱桃还没下市,枇杷又上市了,国道213线两侧,当地群众摆起了一个个水果摊。
    果树染绿了山体,也充实了果农的腰包。茂县种植的各类果树,面积达到5.3万亩。凤毛坪国营园艺场场长苏兴红,正等着羌脆李上市,一亩至少可带来2万元的毛收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马开明,却担心雨季发生泥石流,就算没有直接毁了果树,断了道路也要影响销售。
    尽管“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多年,岷江两岸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仍有不少。行至草原,打洞的鼠兔、沙化的草场、萎缩的湿地,暴露着美丽中的隐忧。“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阿坝州既是国家和省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备受世人关注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说,生态是阿坝的立州之本和发展生命线。“生态经济”的理念被推至首位,其要义是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特色优势资源。
    强化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破坏处于优先位置。目前在阿坝州实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共计10余类上百个,草原防沙治沙是重点之一。
    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与沙化的“战斗”持续了十多年。“现在对沙化治理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他说,过去,一年治沙经费只有一两百万元,而去年仅麦溪乡2760公顷沙化土地治理的费用就达到8190万元。
    在此过程中,藏区农牧民的环境忧患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也在发生显著转变。左林踢开草场里一堆摊开的牛粪,下面露出沙化的土壤。“用牛粪盖住沙化面,是最好的土壤恢复方式。”他说,牛粪以前被牧民视为财富的象征,如今被牧民拿来治沙,体现了观念的转变。
厘清认识:
保护与发展没有根本冲突
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被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后,不再考核GDP。阿坝州将2014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调整为12.2%,远远低于该州“十二五”规划中的年均增速。
    “不考核,并不意味着不抓经济、不求发展。”阿坝州州长吴泽刚担心干部存在思想偏差和认识误区,耽误了转方式和调结构的最佳时机。
    培育生态产业,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所在。阿坝州找到5条路径: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建设清洁能源生产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
    阿坝州提出,要有红线意识和底线意识,确保不突破国家对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要求和规定。阿坝州追求生态经济,并未摒弃工业这座“金山银山”,但强调“绿色循环”。
    茂县亚坪工业集中区,只有三家企业。新纪元电冶有限公司与四川岷江雪盐化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电石和氯酸钠。尽管企业尾气达标排放,但是东兴乡群众一看到“火炬”燃烧或冒白烟,心里就不舒服。
    6月11日,河另一侧的鑫新能源有限公司试生产,上述两家企业的尾气逐渐不见了。
    “我们用它们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氢气为原料,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二甲醚,变废为宝。”鑫新能源总经理孙俊超说,两家企业“卖气”收入每年三四千万元左右。
    按照阿坝州的设想,到2020年全州各类园区都要达到省级以上生态经济示范园区标准,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80%,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超过国家单位GDP减排40%~50%的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场主体对“生态经济”反应迅速,涌现出一些“奇思妙想”。
    距松潘县城不远,是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园,目前已与3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割肉挤奶式的粗加工,附加值低。”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万海说,精致牛血清、羊胎素、壮骨粉等高端产品,今后将从这个园区产出。
    苏兴红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茂县种植的青脆李,被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茂县地方特色水果新品种,改名叫“羌脆李”。“羌脆李的名气越来越大,我们已经拿到了有机转化证,顺利的话,三年后就产有机水果了。”苏兴红说,那时产品的价值将增长三四倍。
利益导向:
保护环境不吃亏
民生与环境同步改善
    “发展生态经济,要实现经济增效、山川增绿、群众增收。”刘作明如是说。
    记者调查发现,发展生态经济,离不开利益联接机制。
    超载过牧是导致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若尔盖县畜牧兽医局草原站站长李开章介绍,随着退牧还草、草畜平衡奖励补助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该县草原超载量已由接近100%降低至30%。
    如何减畜不减收,是牧民最关注的问题。记者一进入红原县邛溪镇热多村牧场,就看到修建的暖棚,这是帮助弱、病、孕畜越冬用的。
    响应“草畜平衡”号召,牧民泽巴养殖的牦牛存栏量已由三四百头降到260头。暖棚的存在,将最大限度帮他避免牲畜掉膘和死亡带来的损失。
    他还为牲畜投了养殖保险。“一头牦牛保险自己承担24元,政府补贴86元,一旦出现死亡,可获得2000元赔偿。”泽巴说。
    西部牦牛产业集团换了一个视角,尝试引导牧民改变养殖结构。“一头公牦牛,养4年卖2000多元,而一头母牦牛一年产的奶就卖3000元。”该集团董事长谢剑说,增加牧民的鲜奶收益,将有助于草畜平衡的实现。
    但是,如果没有畅通的乡村路网,再好的农畜产品都下不了山、出不了沟,群众增收也无从实现。阿坝州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内容,目前正多渠道增加投入,力争将各类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还有一个“小生态”与广大农牧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在阿坝州的“全域旅游”观念中,“进入阿坝州就进了景区”、“整个阿坝州就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大景区”,而每个乡村都是一个小的景点。
四川日报记者 张守帅 陈君 松涛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