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久河卓舞”,是民间震慑邪魔、祈求吉祥的舞蹈,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久河卓舞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也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每逢重大节日,山南地区农牧民都有跳卓舞的习俗。2008年2月久河卓舞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久河卓舞《吉祥鼓韵》在央视元宵节晚会的演出, 让亿万观众欣赏到了这古老舞蹈的风采。
清晨,天气有些冷,山脚腾起朦胧的雾气,像一条白色的哈达,一直飘进大山深谷,笔者要去的久河村和这景色一样神秘而浪漫。久河村位于北纬29° 03′,东经9° 43′的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距县城4 公里处,海拔3600 米,曾名“命墩”。西藏和平解放前,这一带通称久河沟,1989 年改名为久河村。
正在跳久河卓舞。
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演员在表演“卓舞”。
久河村属于纯农业区,人们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等农作物。这一带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土地肥沃。琼结民间艺术在藏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琼结久河卓舞就是从这里发源的。
1300 多年过去了,小小的村庄,依旧那么宁静而质朴的。琼结久河卓舞至今仍在民间传演。
传演了1300年的卓舞
“卓舞”又称果卓,藏语本意是圆圈舞。鼓是藏民族古老的一种乐器,在民间传统节日和娱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特别有激励人们的士气,渲染气氛,指挥协调,助舞伴唱的作用。卓舞由几十个人组成,动作整齐划一,边歌边舞,十分和谐,由慢渐快,慢时庄重、肃穆;快时动作粗犷奔放,情绪高昂激烈,达到高潮时犹如急风暴雨,如醉似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正在跳久河卓舞。
在民间“卓舞”的来历说法颇多,一说是在吐蕃王朝时,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进住拉萨时曾出现过这种鼓队;另说是噶举派僧人汤东杰布曾经组织过这种鼓舞到处表演,借以化缘造桥,普度众生;但更多的说法和历史书籍上记载,卓舞起源于达布地区(现今“核桃”之乡的山南加查县境内)。相传公元8 世纪中叶,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砻藏布江北岸上兴建佛、法、僧俱全的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时,因工程浩大,正殿屡塌,疑是魔鬼作乱,于是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七兄弟,夜间燃起篝火,击鼓而舞,诱惑鬼怪离开施工现场,以至桑耶寺大功告成。
桑耶寺竣工之后,公元779年藏王赤松德赞在桑耶寺主殿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并从西藏各地招来众多的民间卓舞队进行表演,他们表演了大型场面的腰鼓舞。今天我们从桑耶寺的古代壁画中仍看到当时在桑耶寺大院内搭起帐篷表演卓舞的场面,说明当时已经很盛行跳卓舞,据久河村老艺人洛桑讲:“久河卓舞队曾参加过桑耶寺竣工大典仪式,相传庆祝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卓舞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舞蹈,当时参加盛典的信众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广为流传,根据各个地方民俗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有不同风格的卓舞,从此卓舞就在西藏各地盛行开来。”
老艺人尼玛旺久(左二)与徒弟们在一起。
历经3个时期,流传4个卓舞队
琼结历史悠久,西藏历史上著名的雅砻部落就以琼结一带为大本营,向四方发展扩充势力,直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迁移到拉萨。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吐蕃王朝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到吐蕃王朝第十五代赞普菩伊肖勒先后修建的吐蕃第二宫堡“青瓦达孜六王宫”,有驰名中外的藏王墓群,有西藏第一部藏戏“宾顿巴”发源地和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绝代佳人达瓦卓玛的诞生地,这些都为“久河卓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旧时,始建于14世纪一世达赖时期的琼结日吾德庆寺有三个谿卡( 意为庄园),即琼结久村、琼结强玛、雅砻哈洛岗。当时每三年日吾德庆选出新的主持即“德巴”时,久河村的卓巴们都要在该寺的庆贺大典上献艺表演。笔者问及以前你们村子为谁支过艺差?边上坐的桑珠次仁老人急急忙忙地说:“过去听我爷爷讲我们村曾一度在拉加里(今山南曲松县境内)支过艺差。”拉加里的古名称“茹果”(意为部落首领),当时拉加里是吐蕃王朝的重要基地之一,在绒地方保存有松赞干布时代的宫殿。
11世纪以来,每当拉加里“赤庆”(即大座)新上任时,“久河卓舞”队就要去支艺差,据说,17 世纪时拉加里将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施赠给了琼结日吾德庆寺。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过去有44 个差巴户,每户要有一人去支艺差,土地较多的差巴户有时还要一户支2 人。桑珠次仁老人说,“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受尽了三大领主的剥削和压迫,但是我们对艺术的追求永不息灭,通过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继承和发扬,才将这些民间歌舞艺术发展至今,仍然活跃在民间。”
据史料记载,“久河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3个不同时期:8世纪至11世纪,在琼结青瓦达孜宫和扎囊桑耶寺跳过卓舞;12世纪至17世纪,在拉加里跳过卓舞;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在琼结日吾德庆寺跳过卓舞。展示了“久河卓舞”独具的艺术风格和舞蹈魅力。至今为止,在曲松县和桑日县等地,流传着4个卓舞队,即:曲多江卓、贡嘎萨卓、江唐卓和绒乡卓。4个卓舞队基本风格一致,都是以公元8世纪修建桑耶寺劳动内容为载体,但“久河卓舞”受到特殊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的艺术风格,与以上4个卓舞队仍有许多方面不同,它更多的保留有雅砻文化古老的民风民俗,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久河卓舞分12舞段
“久河卓舞”动作豪迈而大方。舞蹈以两种形式来表达内容:一种是由“阿热”用道白形式;另一种是以鼓手们各自默诵艺诀的形式。卓舞大致有6个方面的内容:1,传说是格萨尔王出征凯旋回来,见王后姹姹卓玛不知去向,格萨尔王自编歌词组织卓舞队四处表演寻找王后的故事;2,传说是藏族民间机智人物阿古顿巴利用跳卓舞为民还了债,这就是所谓以“卓”(鼓舞)还“卓”(藏语音意为“小麦”的意思)的故事;3,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组织“卓巴谐玛”到四处表演,借此机会化缘造桥普度众生的故事;4,歌颂绝代佳人琼结达娃卓玛的事迹(据说,五世达赖借助固始汗的兵力统一西藏,建立了甘丹颇章王朝,此后就从各地大量征集民夫,扩建布达拉宫,修葺龙王潭林苑,琼结的达娃卓玛也被征往,具体分配在龙王潭中拔芦苇。一个弱小女子整天泡在泥塘里,痛苦难忍。于是达娃卓玛就把自己孤苦的身世,不幸的遭遇,艰难的生活,遍成歌谣倾唱出来。其中有一首唱道:“我们是琼结雪巴人。是五世达赖家乡人,是瓦罐里种大蒜的人(无地),是靠手指找生活的人(无食),是靠天窗晒太阳的人(无房)。”歌声如泣如诉,五世达赖在布达拉宫听到以后非常感动,心里对同乡产生同情之感。而后下达旨令,让琼结差民全部返回,并且免除了琼结雪(村)的差税。直到民主改革前,凡是藏政府的差税,琼结雪(村)的人都享有豁免权等;5,每个卓巴舞队所在地的有关当地民俗和名胜古迹的起源故事;6,久河卓舞更多的表现的则是公元8 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的故事。
久河卓舞的服饰和装饰之上有精美纹案。
本文笔者与久河卓舞传承人尼玛旺久老人一起留影。
“卓舞”的一般表演,是偶数人群参加,以便于穿插队形,开场时由1 位身披羊皮、头顶面具的“卓本”(卓舞的领队或指挥者)带队出场,“卓本”手持“达达”( 彩箭) 站立中央指挥舞的次序和鼓的击法,甚至大声叫击鼓点:“一点”、“三点”、“五点”、“七点”、“九点”,以统一击法和节奏。
“久河卓舞”中整个舞蹈段落共计有12段:第1段:招呼结堆街的观众,来看节目;第2段:磕头祭供、供品祭天神;第3段: 莲花生大师、持橛击岩;第4段:乌鸦舞出金刚步;第5段:金虎年,年初时跳的卓舞;第6段:加麻地方的卓舞;第7段:莲花生大师修建桑耶寺四角;第8段:一只公鹿,两只母鹿;第9段:莲花生大师,舞出净化场地步;第10段:跳出鹦鹉的舞姿;第11段:狮向雪山炫耀狮毛的舞姿;第12段:结堆街的人,请坐在垫子上。
以上12段中:第4段、第8段、第10段、第11段等段落是模仿动物编排而成。另外,久河卓舞与西藏其他地方的卓舞有所不同,每段有不同内容,人们直接感受到鼓舞的奔放气势和热烈情绪,显示出雅砻儿女的热情、好客、大方和对生活执着与追求。
“久河卓舞”鼓手有若干个不同动作。1、甩发路线不同。一般鼓手的甩发路线为:前、后、左、右。但久河鼓手以右前方连续甩3 圈为主,乃东、扎囊、贡嘎的鼓手以甩“∞”字形为主。2、鼓槌的用法不同。一般鼓手做“右跨反转”的用右、左、右手击鼓,久河鼓手做“右跨反转”时左手连击3下鼓,右手拉“单山膀”,用食指将鼓槌向右绕3圈。3、击鼓的开端动作不同。久河的鼓手击鼓开端时,右脚向右后撤步,用右手将鼓槌向右绕3 圈,同时左手连击3 下鼓。每当鼓手们跳基本动作之一“右跨反转”时,那披散的发型,多折式的裙子,飘动的彩带,摇转的鼓槌,“啜!啜!啜!”发出的铃声,这些富有立体感的旋转舞姿,使人们享受到一种古朴庄重、威武刚健的艺术美。4、与阿热的动作不同。大部分阿热因系有象肠绳,所以基本动作以琼结县左右平转为主。琼结阿热因跳古老的当地民间歌舞果谐和谐钦,以上两种舞中没有旋转类动作,所以琼结阿热不用象肠绳。
鼓手服饰庄重便于飘动
一般卓舞鼓手头戴圆帽,头发扎一根辫子,长袖衬衣和短袖马褂各一件,下穿多折式围裙,藏语叫“门热”,身背五彩哈达或绸带,腰系一串狮嘴铃,左侧系扁形圆鼓,手持鹰毛鼓槌。一般阿热(卓舞的领队或指挥者)的服饰是头戴山羊皮做的白面具,穿长袖衬衣,短袖黑色马褂,大肥裤藏语称“多鲁”,腰系用黑白牛毛拧成的“象肠绳”藏语称“替热”,右手一般持3尺扁担式木棍,右手持五彩棒藏语称“达塔”。右手拇指戴用象骨做的“下哲”,穿嘎落靴子,个别卓舞的阿热(如扎囊县)身背1至3个佛盒、腰插1尺长的藏刀,有的身背五色哈达,腰系串铃。
琼结久河卓舞传承人尼玛旺久老人。
“久河卓舞”鼓手在服饰上有5个不同:1、披散发型。头发不是扎一根辫子而是披散的发型,这种发型和桑耶寺的古壁画是完全相同的。2、不同多折式裙子,这种裙子一般鼓手也穿,但琼结的鼓手裙子做得十分规范,而这种裙子正同雅砻部落的历代赞普所穿的裙子一样,这一点从桑耶寺壁画中可得到证明。3、不同上衣和佛龛。一般鼓手身后不背佛龛,上衣只有两件(第1种是:穿长袖衬衣和短袖马褂,穿这种服饰的县有加查、曲松、浪卡子。第2种是:短袖衬衣和长袖上衣,有乃东、桑日、贡嘎等县。而久河卓舞演员身上背着各种造型精美的佛龛,最多之时1人背9个);另外每个演员穿3件上衣(在以上第1种的2件基础上外加1套长袖上衣,并且右手不穿袖子)。4、不同彩带。久河鼓手将12条彩带斜扎在一根带上下垂同裙子平行(腰部不用带子压),带上系着佛龛。久河鼓手的彩带大方庄重,便于飘动。5、不同串铃。琼结鼓手据老艺人尼玛讲,“如有条件的话有系2 条串铃的,所发出的声音为啜啜啜!啜啜啜!”。
卓舞艺人如是说
81岁的老艺人洛桑说,我13 岁的时候参加了久河卓舞队。20 岁的时候作为戏师的叔叔旺堆于年初突然去世。这意味着久河卓舞没有了戏师。作为必须到日吾德庆寺支戏差的久河卓舞由于失去了老戏师,所以不得不向日吾德庆寺报告此事,并说明不能参加每三年的日吾德庆寺院选出新的主持即“德巴”庆贺大典上献艺表演。然而,日吾德庆寺当时并没有同意他们不能来支戏差的要求,而是要求他们必须马上推选一名新的戏师并报上名来。在这种情况下,戏班推选了当时年仅20 岁的洛桑来承担戏师的重任,并把他的名字上报日吾德庆寺。就这样洛桑就此担任久河卓舞的戏师直到1987 年。1978 年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山南地区群艺馆的安排下,老艺人洛桑给年轻演员进行了抢救性传授。
生于1942年尼玛旺久,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二组一个农奴家中,从13岁跟着父亲、爷爷学习卓舞,到19岁当了久河卓舞舞师。在旧西藏,他家三代人到西藏各地跳卓舞乞讨为生,属于最低贱的人之一。如今他被当地政府聘请为“卓舞”老师,传承“卓舞”艺术,培养“卓舞”艺术接班人。
他说,久河卓舞的服饰和装饰是民主改革前,西藏地方政府的“ 仲科且”(意为俗官装)服饰,装饰上有铜制精美纹案的笔筒、上等布料做的墨水袋和烟丝袋、金银两种佛龛、上等的佩剑、刻画龙图腾的鼓、羊蹄做的鼓槌等。他还自豪地说,最隆重的服饰和装饰只有我才能穿(当了卓舞的舞师才有资格佩戴),一般的卓巴是不能随便穿的。他回忆了自己13 岁参加卓巴队以来演出的经历,“第一次参加雪顿节风餐露宿地赶着毛驴、拖着行李和干粮要走7 天7 夜才到拉萨,并且由于是支差形式,在拉萨期间要马不停蹄地演出七八天时间,然而,由于能参加这个全西藏最隆重的西藏民间文艺演出节日,生活贫瘠的卓舞演员们还是兴致勃勃。虽然这段历史已经是陈年往事了,当老人说起的时候,铺满皱纹的脸上依然充满生机。
31岁的丹增是一位年轻的卓舞演员,为了把久河卓舞传承下来,他也收了一些徒弟,并悉心地进行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艺。丹增感慨地说,学习久河卓舞更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在目前,很少有年轻人能耐得寂寞,学习民间艺术。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把这门濒临失传的久河卓舞传下来,并予以发扬光大。
目前,该戏班有20名演员,其中包括81岁高龄的洛桑老人和68岁的尼玛旺久老人。
卓舞入选2011年央视元宵节晚会
正如卓舞艺人们所说,近年来,琼结县十分重视久河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先后投入20余万元对包括久河卓舞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逐一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充实并完善了种类、线索、艺人、形式等基本要素。邀请地区文化局、地区群艺馆专家,对久河卓舞、宾堆白面藏戏表演艺人进行培训,培养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琼结久河卓舞等民间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2008年2月久河卓舞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他们参加了西藏电视台在藏历新年晚会的演出。同年6 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舞蹈展演”活动中荣获CCTV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蹈类银奖。同年11月,文化部在台湾举办了“守望精神家园——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久河卓舞队的舞蹈《雅砻春潮》应邀参加该项活动的“国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在台湾期间,卓舞在《雅砻春潮》中作为压轴节目在台北市、台北县、台中市、台中县演出5场,观众场场爆满,受到了文化部领导和台湾观众的高度评价和广泛欢迎,赴台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2011年久河卓舞《吉祥鼓韵》成功地进入央视元宵节晚会,此次是继参加《雅砻春潮》、世博“西藏周”后又一次亮相全国。卓舞《吉祥鼓韵》能成功入选央视元宵晚会,不仅是山南文艺界的一件大事,更是西藏文艺工作的一件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