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城东7公里处的卓克基镇,地处海拔2700米的梭磨河河畔东南岸的山脊处,其虎踞龙盘之势,高大雄伟之状,无不透出昔日土司的威严。青年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官寨的主人。官寨四周群山环抱,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藏村民居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官寨占地1480平方米,是土、石、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临近的嘉绒藏族村寨是一个安宁祥和的小村,也是红军翻过第二座雪山后的会合点,山路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刻在石头上的标语口号。整个村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清澈的梭磨河从村前奔流而过,官寨与嘉绒民居群落隔水相望。有古诗赞曰:“重峦叠嶂真无数,干崖万壑疆无度。故垒巍峨扼重关,卓采官寨冠诸夷。”
据史料记载,红军当年长征来到卓克基土司官寨是1936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不少中央领导在官寨住过。1984年6月,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纽约时报》总编辑索尔兹伯里在中国采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时,专程赴卓克基土司官寨,他惊叹地评价官寨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纪念地。于是,他特意呈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说道:别忘了马尔康附近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建筑奇迹,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胡耀邦阅信后,给予了高度重视,由此拉开了对卓克基土司官寨古建筑的文化保护序幕。
2005年,卓克基土司官寨被正式列入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马尔康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卓克基土司官寨的恢复重建工作,决定设置57个展示厅,对嘉绒文化、土司文化、宗教文化和红色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将官寨的第一层、第二层、第四层的33个房间作为嘉绒文化展示厅,官寨的第三层14个房间作为土司文化展示厅,官寨的第四层(北楼)、第五层的7个房间作为宗教文化展示厅,官寨的第二层3个房间作为红色文化展示厅。
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建筑风格与汉族地区的不尽相同,它坐西北朝东南。整个建筑由衙署和西面的石栅楼两部分组成。官寨主楼正面边长37.84米,侧面边长37.2米,全高19.5米,石墙外墙厚1.1米,内部隔墙0.9米。主楼二楼以下是传统的方形,由于中间留有天井,结构呈“回”字形,二楼以上东、西、北面加高成4层,结构呈“凹”字形,南面二楼屋顶为藏式平顶,东、西、北三面屋顶以汉式三角木桁架作为承重骨架,上铺青石片叠压做防水层。北面4层为佛经堂,墙外有悬挑出墙的木质转经回廊。东、西、北靠天井也设有木质回廊,回廊直通南面的一楼、二楼及二楼的屋顶,回廊有21根通顶木柱,每根廊柱通高15米,支撑着每层回廊的楼板。从外观上看,除汉式屋顶外,主楼和附属的碉楼都是典型的嘉绒藏族式建筑,风格朴实、雄伟、凝重。
青石、黄泥、木材是嘉绒藏族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这种特定的建筑用材体现了嘉绒藏族的建筑文化。青石块砌筑石墙时用黄泥在石缝中作填充和黏结,这种经验来自刀耕火种的年月。在坡地上开垦出梯田,田边则用石头砌筑,使土地稳固平整,保水保土,高山峡谷地带满山坡的梯田经得起水浇而不被冲垮。到现在,嘉绒藏族老人还经常用“一块石头一个馒馍”的话来教育后代。这指的是田边地头有缺口就放上块石头,上覆以泥土,种上青稞麦子够做一个馍馍。
嘉绒地区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建筑选址在云雾缭绕的山顶。我想,在古代交通极其不发达的时代,住得高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古人称藏族为云彩上的民族,其实高高在上是为了躲避战争与部族间的械斗。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居住在嘉绒地区的藏民住宅设施通体采用石头建成,随山形地势,有的住宅就建在悬崖上,一望就足以震撼人心了。
我漫步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和周围藏族村寨中,时时感到能让心灵得到净化的还有白色的石头,它们是神灵的象征。尚白是一个民族纯洁本质的表现,何况白石还能取火呢。和白石联系在一起的藏族宗教十分古老,它们众多的形式总让人感到对大自然的敬畏。
据史料和考古学家们的研究表明,在距今至少约5000年前,嘉绒地区的建筑就有石砌传统。《后汉书》中有关该地区“邛笼”记载:“垒石为室,高十余丈,谓之邛笼也。”《隋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附国者,蜀郡西北部二干余里,即汉之西南夷也。有嘉良夷……故垒石为巢而居,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级开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贼盗。”《北史》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藏民们在家中总是喜欢盘腿席地而坐,所以住宅的楼板结构也是极考究的。通常由承重梁、木板、木条、灌木树枝叶、黄泥土等构成地板。其中黄泥土是不可省却的,它在干燥后起到保温、隔热、隔音的作用,使上下楼层之间相对独立清静。房屋顶部铺青石片叠压和黄泥土夯实后,既可防风暴和雨雪,又可用来晾晒粮食。嘉绒地区属高寒地区,住宅的保温是非常重要的,厚实的墙体与楼板能确保住家的温暖、舒适。官寨楼板的结构样式是藏民们千百年来对人类住宅建造经验的结晶。进入到现代社会,不少藏民还是不能完全接受水泥地和陶瓷地板砖。
官寨建筑主楼各房间使用功能的安排也继承了嘉绒藏族的传统文化。建筑主楼用石墙隔成大小不等的63间房子,其中小房间53间、大经堂2间、侧厢房4间、大客厅1间、厨房3间。一楼天井为集体活动场所,周围房间为马圈和差役住房。二楼设有厨房和卫兵住房,并设有一间大客厅和一个大经堂。三楼是土司及家眷的住房,并设有库房和厨房、大佛堂,佛堂层高与四楼贯通,变成通高两层的高度,回廊与南面二楼平屋顶相通,便于晾晒物品及开展各种活动。四楼其余房间为黄教、红教、黑教僧众住房。整个建筑只有一个大门进出,这也是继承了嘉绒藏族为预防盗匪,一门关闭而人畜财物安全的设计理念。佛堂和僧人住房都安排在楼层的高处,藏族的观念中高处为清静洁净之地,这是对佛、法、僧三宝的顶礼膜拜,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各家各户烧香拜佛,求得佛、法、僧对家人的保佑护持。
此外,卓克基土司官寨中安排这么多的房间作为佛堂和僧人住房,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统治辖区内各寺庙及各种宗教活动。土司的家人连续三代被认定为转世活佛,其中两人既是活佛,又是土司,家里的香火自然要旺。除了士兵外,宗教是维护土司统治权的重要力量。土司以无与伦比的高大建筑展现其财力和权力的同时,也体现了雄霸一方的统治理念。
采暖和采光,是决定嘉绒藏族住宅房屋结构和朝向的重要因素。大多数藏民的住宅房屋都讲究坐北朝南,如果在山之阴则因高山的山形走向影响日照而采取偏东南或偏向西南;如果是在山之阳,则坐西朝东或坐北朝南,喜欢太阳升起的东方,忌朝向太阳落山的西方。为了充分利用光照方便生活,住宅房屋的二楼或三楼以上采用靠西北角楼层内收成平台,北墙、西墙直通顶部,顶部采用平顶或斜面青石板作瓦片,每层平台都作为冬季晒太阳取暖或平日里晾晒粮草和杂物的场地。卓克基土司官寨则采用三层开始靠东、西、北内收,中午左右的时段阳光直射一层天井,上午阳光照西面走廊,中午阳光照北面走廊,下午阳光照东面走廊。靠西北边采光弱的楼层逐层向内收缩,由于地处山之阴,山脉由南向东北方向延伸,限制了上午光照的利用。二层以下由于房屋外墙边长37米多,仅用木材解决不了楼板的承重,同时也解决不了中间部分的采光问题,于是在中央用天井,解决了承重和采光两大难题。在高原传统的建筑群中,边长37米多的住宅房屋是罕见的,而土司官寨建筑的独特之处便在于此。
卓克基土司官寨建筑表现出了刚毅与求变的风格,具有浓郁的嘉绒藏族住宅特色和独特的建筑个性化特征。它把看似对立的、迥异的建筑风格相互渗透与协调,形成了这一东方建筑艺术的奇葩。
嘉绒藏族土司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土司官寨却凝聚了嘉绒藏族历史上全部的建筑艺术和全部的民族居住文化精华。
作者单位:湖南省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