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碉楼依旧在 耳畔渐闻马蹄声

古老碉楼依旧在 耳畔渐闻马蹄声

发布时间:2017-07-24

     

       翻过雪山,踏过草原,穿过峡谷,渡过激流,在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海拔超过35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有一方被原始森林覆盖的"秘境"。在这里,坐落着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藏族碉楼群落之一--班玛藏族碉楼群。
  班玛藏族碉楼,藏语称为"夸日",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灯塔乡的班前、科培、格日则等村,其中仅班前村内就有碉楼近百座,大多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20世纪之前,班玛曾经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贸易通道--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从其县府所在地赛来塘到西藏的商路,历史上曾被称为"赛西古道"。来往的商贾,在为班玛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将四川、甘肃、西藏多地藏、汉、彝等民族的建筑风格带到这里,使班玛碉楼既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
  碉楼在建造时,很少吊线、绘图,墙面能做到无缝、平整、光滑,主要靠工匠的经验。因此班玛藏族碉楼,在藏族建筑、民俗研究中,有很高的价值。

  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荒原上的石堆成为人们建筑房屋的主材。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碉房虽然年代久远,但在房间的功能分配上,却一点儿也不逊于现代的别墅楼房。

 



  这些碉楼一般都建在高的台地上或山顶上,建筑材质以石块为主,木料为辅,石砌高墙,易守难攻,以保平安。碉房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装饰富丽。一般三层,最高五层,用石作墙,木头作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下层当库房,二、三层住人,并设有经堂。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旧时可当碉堡打仗或防御之用。窗户朝庭院开,院外用小窗窄门。便于挡风。楼顶平台可以晾晒东西,或散步、观光。

  乡间和山区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简。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

  墙壁长满青苔,柱石坚固依旧,在青藏高原腹地的崇山峻岭中,一座座沉淀着历史的藏族碉楼,仿佛饱经沧桑的老人,向南来北往的人们讲述着茶马古道上昔日的马蹄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