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没有大象 那么藏族艺术中的大象从何而来

雪域高原没有大象 那么藏族艺术中的大象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17-09-27 来源:中国西藏网 责编:泽旦卓玛

西藏江孜县白居寺吉祥多门塔内的象鼻天壁画(资料图)

印度人牵象和蒙古人驭虎是西藏传统建筑大门内侧廊道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常见的装饰画,对于藏族来说充满了异域风情。但不是所有的藏式建筑大门走廊内侧都绘有这个图案,在旧西藏,这一对图案,一般多见于高级僧侣私人住宅象高级活佛府,还有一些寺庙大殿前的走廊墙壁上,世俗家庭建筑内相对少一些,在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大院内几乎看不到。

印度人牵象图又叫阿扎热牵象图,画面上表现一个印度人的形象牵着一头身背宝物的大象朝门内走进来,其寓意是招财进屋。创作这幅美术作品的藏族画师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形象来表达招财进宝的思想呢,他的创作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拉巴顿珠先生在他写的一篇介绍民俗文章中发表了这样的观点:这幅图案的创作灵感是从藏族传统藏戏《智美贡丹》中获得的。在《智美贡丹》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在偏远的穷村切玛欣冲居住着一位婆罗门大师。大师从遥远的家乡来到智美贡丹王宫内,见到智美贡丹国王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国王赐予他如意制胜宝。国王同意了他的要求,把这个稀世珍宝送给婆罗门大师,婆罗门大师把如意制胜珍宝驮在大象背上,牵着大象返回自己的家乡。在《智美贡丹》藏戏中有这么一段唱词:“贤者婆罗门大师快起来,请把如意制胜珍宝啊,快快放在您的象背上。”

《智美贡丹》是公元14世纪以后的作品,而印度人牵象图会不会有更早地源头?在图中发现于和田尼雅古城的木门上,雕刻一人牵象,下部雕刻格里芬。这件木门大约汉晋时期,现收藏于和田地区博物馆。汉晋时期的和田受到印度西北部地区文化的强势影响,当时该地区通行文字佉卢文即来自印度。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原文为Kharosthi,全称“佉卢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使用,公元1-2世纪时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在东汉末年,伴随着贵霜王朝的日趋瓦解,贵霜难民迁入塔里木盆地,佉卢文开始在和田、楼兰等地传播。和田、楼兰等地的古城里发现了很多汉晋时期的佉卢文简牍。牵象人的题材显然也受印度影响,这个画面与后世西藏大门装饰“印度人牵象”应该有渊源。

大象与招财产生联系从而被刻画在门前,着显然受到了佛教中象头财神的影响。象头财神名叫加内塞,原型属于印度婆罗门教。在佛教将众多婆罗门教神祇收为善神的保护神时,象神王也不例外。加内塞作为象征财富和快乐的神灵深受印度民间喜爱。这也深深影响到直接受印度宗教影响较深的藏传佛教,在藏传佛教中象神王成为六拏具之一。六拏具即是藏密中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其中救啰拏,意为象王,意为善师。

相传,在古印度波罗奈斯国时期,世尊化身为一只鹧鸪鸟,居住在噶希森林。当时,该森林尚住有一只猴子、一头大象和一只山兔,它们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过着安详自在、幸福美满生活。它们的情谊如同水乳相融,极为融洽。为了永远保障这种和睦的生活,它们拟共商订立一个永远互敬互爱的崇高约定。于是,以一棵尼拘卢树的成长历程作为确定长幼的依据。大象第一次见到那棵树时树枝叶和其身体一样大;猴子是树枝与它的身体一样高时到那里的;当这棵树又小又嫩的时候山兔舔过叶子上的露珠;其实这棵尼拘卢树是吸收鹧鸪鸟粪便而长大的。从此以后,它们按长幼奉行尊老爱幼的准则。由此,年幼体大的大象驮猴子,猴子背山兔,山兔头顶鹧鸪鸟。四个动物情如手足,互敬互爱,过得极为和睦。后来,森林里的其他动物见此情景,也纷纷仿效,一时间,整个森林动物世界出现一派友爱、和睦的景象。这个故事在敦煌文书伯希和编号2187号卷子也有记载,名为《四兽奇缘》。类似的本生故事画在新疆库车县克孜尔石窟也有发现,年代相当,但是画面中没有兔子。

和睦四瑞图是什么时候传入西藏并成为定式的还很难说。目前西藏见到的最早的类似图样来自西藏西部扎达县古格王国故城红殿。制作于公元14-15世纪的红殿的大门上雕刻了丰富的佛教图画,其中有不少猴子与大象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