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 长成致富“大产业”

“小土豆” 长成致富“大产业”

发布时间:2017-10-25 来源:甘孜日报 责编:泽旦卓玛

金秋十月,希望的田野上传来村民幸福的歌声。10月20日,我从S217线转入一条宽阔平整的村道,就来到静谧、秀美、生态的新龙县博美乡德麦巴村。在村头中央,一块方正的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的禾苗已经枯黄,十多个村民正挥舞锄头开挖土豆。在已开挖的田头,刚从地里刨出的土豆堆成一个个“小山丘”。辛苦了大半年,今日得丰收,村民个个笑逐颜开。

白玛尼麦说起今年种植的土豆,笑得合不拢嘴:今年,宜宾援藏队在我们村开展高原土豆种植示范,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后来干部们给我们算了经济帐,感觉比种青棵更划算,我就大胆种了3亩,而且是新品种。这个品种的土豆皮是紫色的,里面也是紫色的,城里人说吃这个更利于健康,今年的批发价格就卖到了每斤7元,我测算了一下,我这3亩,就有3000斤的产量,如果全部卖完还真能收入2万多元,比我原来种青稞多收入1.7万元。

德麦巴村是宜宾市对口援建村,过去全村的种植业以青稞为主,产量低,产值不高,产出效应不强,造血功能弱化,村民们一直没有找到一条“短、平、快”的增收致富渠道。去年,宜宾市第四批援新龙县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通过广泛调研并邀请专家论证,明确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做强生态效应”的帮扶思路,把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高原特色生态产业作为主功方向,并与县、乡干部一道,就“种什么、怎么种、种后干啥”进行思考谋划。

“怎样立足高原做好‘生态型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从土里刨出效益来”一度成为援队驻村帮扶的“路径思维”,调研、思考、论证推动“发展特色优质马铃薯”从思维进入田间。在宜宾市农科院等专业机构的支持下,援藏队投入援建资金18.4万元,按照“相对集中、集约经营、科学管理、一体服务”的思路,在德麦巴村规划建设200亩的高原特色优质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引进紫皮黄心的“青薯9号”和紫皮紫心的“黑金刚”2个优质品种,其中,“青薯9号”发展150亩,“黑金刚”发展50亩。

苟才明是来自宜宾市农科院的博士、副研究员,现挂职新龙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根据援藏队的安排,由他负责这片示范基地种植马铃薯的“生态化、绿色化、优质化”。苟才明说:从播种和田间管理,我们都高标准开展土地耕作,科学化实施田间管理,物理化实施病虫防治,一以贯之把“绿色、生态、优质”的理念贯彻始终,使种植出的土豆真正成为叫得响的“特色与绿色”、“高产与优质”并重的高原生态型拳头产品。

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示范基地喜获丰收。据测产,紫皮黄心的“青薯9号”亩产达到2200斤,而紫皮紫心的“黑金刚”亩产达到1000斤。按照今年的市场行情,“青薯9号”的批发价格达到2.5元/斤,每亩经济效益超过5500元,比种青稞多4400元;而“黑金刚”更以富含花青素优势被市场青睐,批发价7元/斤以上,每亩经济效益超过7000元,比种青稞多5900元,比种普通马铃薯多1500元。白玛尼麦说:这土豆一种,一下就让我们找到了小康的感觉。明年我将在宜宾援藏队和县、乡干部们的支持下,扩大种植规模。联系德麦巴村的乡干部伍金泽仁说:村民从今年的收获中看到了种植特色优势马铃薯的效益,大家都觉得这是一条很适用、很管用的致富路子,纷纷表示明年要扩大种植面积。有宜宾援藏队的支持,有乡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对打造“德麦巴高原优质马铃薯基地”并进而打造“德麦巴马铃薯”品牌充满信心。


为使种植的土豆尽快进入市场和千家万户的餐桌,援藏队和县、乡干部满弓全开,三条路径同时发力:依托新成立的高原特色产业“领头羊”——拉日马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加大对省内外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联系和供应力度;通过网络销售平台,建立电商服务点,使德麦巴土豆一步实现从田间到百姓餐桌;通过帮扶单位四川工商职业学院的搭桥,让5.5万斤特色优质土豆进入成都高校。目前,除群众自留外,种植示范基地所产土豆基本找到了“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