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接地气”后进村变示范村

村规民约“接地气”后进村变示范村

发布时间:2018-04-03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桑木周本报记者徐中成
  “阿呢(阿姨之意),你的水盛满了。”3月31日,阿坝州壤塘县南木达镇阿甲村一栋藏式民房前,牧民耿宗忙着给年过八旬、双目失明的尕能玛提水做饭。
  尕能玛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已失明6年,与耿宗并无血缘关系。由于尕能玛不愿去敬老院,阿甲全村人排出值班表,轮流照顾她,并为她提水背牛粪,烧火做饭。
  阿甲村是纯牧业村,平均海拔3000米,有157户571人,辖阿甲、东来、吉来3个村民小组。几年前,因邻里关系不融洽,阿甲村成了壤塘县“挂了号”的后进村。“干部去调解纠纷,有时村民还不买账。”村委会主任蒲尔登说。
  如何让全村人融洽相处?蒲尔登认为,要建立让大家真正信服、自觉遵守的规矩。随后,在村两委的倡导下,全村每户村民派出一名代表,参加村民大会。两次开会讨论、多次修改细化,最终,阿甲村确定了二十一条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正式实行后,邻里矛盾纠纷大大减少,村风民风逐渐变好。尕能玛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在阿甲村,哪家有个事儿,村民不分亲戚、不分你我,都一块

儿上。“村规民约实施后,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的现象不见了,治安案件几乎没有了,村民像家人一样团结友爱。”阿甲村包村组长求尼卓玛说。
  村规民约何以如此得民心?“这些规矩都是由村民共同协商的,很‘接地气’,所以村民有很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壤塘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阿甲村帮壤塘县探索出了一条村民自治的新路径。接下来,壤塘将以此为范本,在全县推广,树立新风气,让法治精神在边远农牧区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