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件全国美展获奖、入选作品 告诉你四川版画强在哪里

30多件全国美展获奖、入选作品 告诉你四川版画强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8-07-20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阿鸽《鸽子》,黑白木刻

众所周知,四川是中国的版画强省。四川版画究竟强在何处、为何而强?从四川美术史上那些经典的版画作品上可窥一斑而见全豹。7月11日,“使徒行传Ⅱ——四川历届全国美展版画获奖作品展”在四川美术馆举行,展出30多件我省在历届全国美展上的获奖、入选版画作品,全面呈现了四川版画代代传承的不俗实力。□本报记者余如波

地缘条件得天独厚 版画题材偏爱少数民族

徐匡《高原阳光》,黑白木刻

 

徐匡《奶奶》,黑白木刻

一位身材魁梧的藏族汉子,手持铁镐如雕塑般站立,面带微笑望向前方……这件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黑白木刻《主人》,是著名版画家徐匡、阿鸽合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是此次展览海报的主题图片,还以40岁“高龄”成为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作品。

即使是在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的四川版画中,《主人》也是一件无法回避的经典。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徐匡将素描的艺术风格引入版画,在作品中展现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形成黑白块面的强烈对比,突破了以往不少版画只讲点线面而不强调平面构成的局限,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便是《主人》。在第五届全国美展中,《主人》获得金奖殊荣。

有趣的是,在全国美展上获得青睐的四川版画,大都是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题材,例如李焕民的《换了人间》《驯马手》,徐匡的《高原阳光》《奶奶》,阿鸽的《凉山姑娘》,马力平的《春到高原》等。这一方面由于一些版画家本身即为少数民族,同时也源于四川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促使不少创作者自发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其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已故版画名家李焕民,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以记者身份进入甘孜,后来又先后30多次深入藏区创作,《初踏黄金路》《藏族女孩》等经典作品由此诞生。

参展作品中的早期创作,绝大部分是传统的黑白木刻,它们与黑龙江油印套色木刻、江苏水印木刻形成中国当代版画的三大流派。“这一代四川版画家顺应时代审美、艺术要求,主题性、艺术性与自我情感高度契合,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变革、讴歌人民生活的典型作品。他们在黑白木刻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形式,对后来中国版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著名版画家、四川美术馆典藏部主任邝明惠说。

辉煌历程延续近百年 奥秘在于艺术创新

从民国时期的新兴木刻运动算起,四川版画的辉煌历程已延续近一个世纪。为什么四川版画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此次展览告诉观众,不仅老一辈艺术家一直延续着高水准的创作,他们还与年轻的艺术家们一道,时刻思考并实践着艺术创新。

徐匡早期的黑白木刻以刻制精细、造型准确、印刷精良著称,近年来的创作中,他索性取消了“印制”环节,直接向观众展现木刻的“木”味和“刀”味。有艺术批评家表示,徐匡“把此前仅仅作为拓印基础的原版直接当成了作品,这样,原木的形态、质感、肌理、本色,乃至木材的厚度、树皮、疤文节理,统统成为作品的构成因素”。

上世纪90年代,版画家阿鸽由黑白木刻转向水印木刻,以方便吸收中国画的韵味与线条。后来,她的《凉山姑娘》以线为基础,将水印版画的色彩浸润成团块,面部、眉眼则寥寥几刀,神气活现,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最近十多年来,阿鸽进一步将类似的手法直接用于中国画创作,在大写意、抽象人物领域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向思楼《青城山人家》,黑白木刻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版画家涌现,四川版画的艺术风格也渐趋多元。邝明惠的《金色年华》、马力平的《高原汽车兵》以及黄芸芸的《重建》、贺思恩的《幸福打包》,分别采用了套色木刻和丝网版画的表现手法。盛海波的《羌族古寨》等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也不仅仅在画面内容上下功夫,而是更多关注版画创作语言、技法的创新。“版画家更贴近自身的思考角度和审美经验,注重在技术层面学习先进经验,选择多样性版种,增强作品的‘可读性’。”邝明惠表示,年轻版画家的成熟尚需时日,但跟随图像时代和信息时代,他们的艺术观念、审美视野和版画技术越发多元,为四川版画的明天带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