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早期史籍中与丝绸之路相关地名的记载——基于三部早期本教史籍的探讨

藏族早期史籍中与丝绸之路相关地名的记载——基于三部早期本教史籍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10-15 来源:藏地阳光网 责编:丁真尼玛

泽绒洛吾

内容摘要:丝绸之路西起我国西安,途经甘肃、青海、新疆,至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境内,并连接地中海一带的诸多国家,是中国古代连接东亚、中亚、南亚和西亚,以及欧洲的陆上贸易通道,也是千年以来连接古代欧亚大陆各个国家和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文明要道。千年以来,汉文文献中有关丝绸之路与西域历史、文化与地理的记载可谓是汗牛充栋,相关的研究成果亦是硕果累累。同样,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文明,也曾与广大中亚、西亚和南亚境内的诸多地区与国家的频繁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举世瞩目的藏族文明,拥有着无以伦比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文献传统。然而目前运用藏文史籍对古代东西文化交流进行对比和研究者颇为罕见,故本文试图从藏文化的视角对古代藏文史籍中有关与丝绸之路的记载进行略微探讨,特以本教史籍《静猛本续》、《幸饶弥沃略传集经》和《扎巴林扎》为个案,在对史籍内容和结构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记载的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地名做了较为细致的考证和研究,从而确认了藏文史籍中的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史实。

关键词:本教、历史文献、丝绸之路

 一、《静猛根本释》中载说的部分地名

《静猛根本释》(ཞི་ཁྲོ་རྩ་འགྲེལ),下面简称“根本释”是一部与本教历史相关的重要古籍文献,曾被早期部分传统学者作为重要论据引用,譬如:约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贤能白崔大师(དཔལ་ལྡན་ཚུལ་ཁྲིམས)著的《本教源流贤劫庄严论》(བསྟན་འབྱུང་ལེགས་བཤད་བསྐལ་བཟང་བསྟན་པའི་མགྲིན་རྒྱན)[1]、十九世纪末生于康区新龙之地的札顿巴·斯拉噶桑丹贝坚赞(དཔྲ་སྟོན་པ་སུ་ལ་བསྟན་པའི་རྒྱལ་མཚན)的《世界地理概论》(འཛམ་གླིང་ཡུལ་བཤད)[2]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夏札·扎西坚赞大师(ཤར་རྫ་བཀྲ་ཤིས་རྒྱལ་མཚན)著的《藏族雍仲本教史妙语宝库》(ལེགས་བཤད་རིན་ཆེན་གཏེར་མཛོད)[3]等著作中皆原原本本地引用过该根本释中的一些记述。不仅如此,生于公元1585年的琼布·洛珠坚赞大师(ཁྱུང་པོ་བློ་གྲོས་རྒྱལ་མཚན)在讲说《话说本教起源》[4]之赡布洲历史时也完整引用了根本释中的相关记述,但没明确注明引用的《静猛根本释》书名。关于《静猛根本释》这部书,本人也只是通过其他书籍作了一些了解,原书迄今都未寻得,故该书到底是伏藏还是非伏藏、作者是哪位上师、伏藏于何时何地、从何伏藏中请出等,都无法作清晰的介绍。

但无论怎样,通过其他文献了解到的是,该“根本释”中记载有18个大国、99个小国、1500个边缘区,以及吐蕃(བོད)、象雄(ཞང་ཞུང)、格萨尔(གེ་སར)、崇域(ཁྲོམ)、里域ལི་ཡུལ།、霍尔(ཧོར)、蒙古(སོག་པོ)、天竺(རྒྱ་གར།即今印度)、汉地等部分地名。譬如,1985年北京民族出版的《西藏雍仲本教史妙语宝库》第9页中就原用了《静猛根本释》中的这段记述:“赡部洲有十八个大国、九十九个小国和一千五百个边缘地。十八个大国中,东有嘉那(རྒྱ་ནག)和支达(གྲི་བདག),南有嘉噶(རྒྱ་གར)和卡奇(ཁ་ཆེ),西有达带(སྟག་སྡེ)和苏盘(གཟིག་འཕེན),北有格萨尔(གེ་སར)和霍尔(ཧོར་ཡུལ);同时,东部嘉那边缘有嘉莫切乔(རྒྱ་མོ་ཁྱི་ཁྱོ),南部嘉噶即天竺边缘有贾域(གྱད་ཡུལ)和胡那(ཧུ་ན),西部达柔边缘有格勒(གི་ལེ)和普那(ཕུ་ན),北部格萨尔边缘有索波(སོག་པོ)和瓦尔卡(སྦལ་ཁ)”。

按上述引用文之意,是说岗底斯山之东有嘉那和支达两大部落,其中“嘉那”是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噶居一带,这种认定是否恰当可见下文。“支达”在有些书籍中写为“成杜”(ཁྲི་་འདུ)或“成登”(ཁྲི་དུན);岗底斯山北有格萨尔和霍尔两大部落。其“格萨尔”为居于今我国阿里以北新疆一带的古代部落的名称,(即新疆南部昆仑山以北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一带地区总名。古代名称中的格萨尔、崇域和理域中包括和田、且末、民丰和若羌、于阗等地古国部族);“霍尔”是今霍尔琼以ཧོར་ཁྱུང་།为主的部分地区,包括西藏昌都的丁青县、那曲的巴青县、聂荣县和那曲县等广阔区域,其中内含三十九个部落等,详细见卡尔梅·桑丹坚参(མཁར་རྨེའུ་བསམ་གཏན)的论文《霍尔三十九部落的产生与发展史》(ཧོར་ཚོ་བ་སོ་དགུའི་ལོ་རྒྱུས་བྱུང་འཕེལ)[5]。有关“根本释”中“霍尔边缘有索波(སོག་པོ)即蒙古和巴卡(སྦལ་ཁ)”的记说。《尼史文集》下册,四川民族出版社2016年出版。玛丹增自传》[6]中也有“霍尔以北有索波”的载说,这就应证了索伯和巴卡都是霍尔以北的两个部落名称。同样,所谓“格萨尔的边缘有崇(ཁྲོམ)和里瓦(ལི་བལ)”,是说今我国新疆的三大古代部落居住区域,有时将其写为崇格萨尔,实际是将崇域和格萨尔的缩写,有时又有“里崇”(ལི་ཁྲོམ)之称,这不难看出是里域与崇域的合写。格萨尔、里域和崇域不仅在同一地方,而且其地名称谓也变化多端,可见其部落的政治地位、意识形态也不断变化。曾经一段时间里很多藏族人把理瓦ལི་བལ与瓦尔波即汉语中的尼泊尔混淆,但著名藏学家更敦曲佩在《白史》中清楚地记载着:理域位于我国新疆的和田,而不在于南方的尼泊尔。[7]总之,以上所述之地名,都与丝绸之路有一定的联系。

所谓“南部的嘉噶和卡奇”中,“嘉噶”是古印度即天竺,我个人认为今印度北部以库鲁(ཁུ་ནུ)为主的古地名称谓,其原由为,据说北印度人是由伊朗经岗底斯山迁徙繁衍的[8],著名印度河也起源于岗底斯以北,而且印度信徒认为岗底斯是梵天或自在天的圣山,可见他们对岗底斯山有崇高的信仰。马克思韦伯认为印度佛教源自印度教,印度教源自婆罗门宗教,婆罗门宗教有很多传承体系,但都源自岗仁波切山。本教经典中认为本教的密宗、大圆满源自三十三天界、兜率天,其实就岗仁波切山附近。“卡奇又称卡拉奇”应位于今巴基斯坦的(པ་གི་སི་ཐན།)首都卡拉奇为主的古老地名。“知夏”(བྲུ་ཤ)指今阿里的南部克什米尔东部拉达克为主的地名,古汉语称“勃津”。勃律分大勃律和小勃律,大勃律位于巴尔蒂斯坦的六大河谷之地。巴尔蒂应该是藏语知夏བྲུ་ཤ的音变。根据本教文献《世间起源藏注释》མཛོད་སྒྲ་འགྲེལ།所载,吐蕃第八代国王志共赞普时期,吐蕃王朝中就有来自“卡奇”(ཁ་ཆེ)和巴尔蒂的大臣,可见他们与吐蕃赞普王朝间有着密切的政教关系。

所谓“西有达带སྟག་སྡེ།和苏盘གཟིག་འཕེན།”,是指岗底斯山以西即今隶属于伊朗和阿拉伯部分地区的两个部落,国际著名藏学家南开诺布的《象蕃古代史宝明镜》(ཞང་བོད་གནའ་རབས་ཀྱི་ལོ་རྒྱུས་ནོར་བུའི་མེ་ལོང)[9]中则认为是今波斯(པར་སིག)和“伯仁”(ཕེ་རིང);才让太教授在《象蕃文化研究》(ཞང་བོད་ཤེས་རིག་ཞིབ་འཇུག)[10]中暂时认定为今伊朗和阿拉伯,实际上波斯是一支由伊朗人所建的古国称谓,藏语称“达斯国”或“达瑟国”(སྟག་གཟིག་རྒྱལ་ཁབ)。此外,扎敦巴大师(དཔྲ་སྟོན་པ)的《世界地理概论》(འཛམ་གླིང་ཡུལ་བཤད)[11]中又载:“以吐蕃西域的整个地名称‘达斯’”,可见有许多学者对这一方域作过详细的了解和研究。

所谓“嘉那”(རྒྱ་ནག),汉文中译为“汉区”,广阔无边的意思。本教史籍《无垢庄严经》(དྲི་མེད་གཟི་བརྗིད)(11)[12]中载:“很久以前在青藏高原有一名叫彤格王子(རྒྱལ་བུ་མཐིང་གེ),其与穆氏妃子·忡忡嘎姆(དམུ་ལྕམ་ཁྲུང་ཁྲུང་དཀར་མོ)接亲并生嘉(རྒྱ)、蕃(བོད)、霍尔(ཧོར)三子。老大名蕃,居于今西藏的雅隆一带繁衍了吐蕃人”。著名藏学家端智嘉在《端智嘉文集》第3卷中载:“在聂赤赞普未建立吐蕃王朝之前,‘蕃’只指今雅隆一带的 ‘蕃卡香周’(གཞུང་དྲུག)或‘蕃卡雅周’(བོད་ཁ་གཡའ་དྲུག)即六个牧区部落的总称,可见吐蕃是由小发展壮大的。[13]后来,聂赤赞普在其地建立吐蕃王朝,称赞普王朝。从此吐蕃的政治、历史、宗教和文化等逐步兴盛起来,蕃的名称也逐步遍满了整个青藏高原”;据说:老二名叫霍尔,他迁徒至雅隆河谷以北定居下来,内部衍生出三十九个部落,即今昌都的丁青县、那曲的巴青县、聂荣县、那曲县为主的藏北一带的祖先。老三叫做嘉རྒྱ།,他与老大蕃政见不和,被蕃蒙骗,将其发配到今甘肃省临夏一带,其地有嘉之首都和嘉域等称谓[14]。详细说明如下,蕃又衍生出吐蕃的六大氏族,以及象雄与苏毗人种,嘉域衍生出木雅(མི་ཉག)[15]和裕固(ཡུ་གུར),其与新疆的裕固族并非一个区域。霍尔中衍生出索波(སོག་པོ)即蒙古和主古(གྲུ་གུ)即突厥[16][17]按此所说,嘉与蕃即汉族与藏族的起源为同源同根,体现了民族间的深厚情意。

汉文文献《山海经》中记载,山有主山与次山、君山与臣山等很多关系,其中西方有昆仑山等,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脉的大小唐古拉山,还说:汉人祖先炎黄诞生于昆仑山。[18]昆仑山被认为是道教祖师太上老君的圣地[19]。据说,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或太上老君本身。[20]汉区神话故事中还有“黄河来自天堂”之说。汉区文明中的易经和道教等也有“黄河源自天堂之说”,由此说明,藏汉文化历史渊源紧密联系。

同样,在《多麦政教史》(མདོ་སྨད་ཆོས་འབྱུང)[21]和《安多政教史》(ཨ་མདོ་ཆོས་འབྱུང)和《卡纳教法史》(མཁར་ནག་ཆོས་འབྱུང)等史籍中有:“今之强巴奔岭寺(བྱམས་པ་འབུམ་གླིང)乃公仔楚嘉(ཀོང་ཙེ་འཕྲུལ་རྒྱལ)所建”之说,从中也证明了《塞米经》中所说的公仔楚嘉在汉地建立戛纳扎萨宫殿,幸饶弥沃为此来到此地,加持开光之说。《塞米经》还记载:幸饶弥沃来到汉地,娶公仔楚嘉之女嘉萨楚江公主(རྒྱ་བཟའ་འཕྲུལ་ལྕམ),生下嘉萨楚布穹(རྒྱ་ཚ་འཕྲུལ་བུ་ཆུང་།)此所说的汉地是指今天甘肃省临夏的嘎居地区[22]

《土官宗派源流水晶镜》(ཐུའུ་བཀན་གྲུབ་མཐའ་ཤེལ་གྱི་མེ་ལོང)[23]中记载,嘉那(即汉区)之所以有“紫那”(ཙི་ན)和“支那”(དྲི་ན)的称呼,是因为没读准,把汉语中的“晋”这个字藏语中读起来“紫那”或“支那”的。但无论怎样,藏语中的“嘉”(རྒྱ།即汉)理解为今甘肃省临夏自治州的“嘎居”(ཀ་ཅུ)一带较为合适,如《无垢根本经》[24]中记载:嘎居嘉之都城内,居栽楚吉杰波在。意思是嘎居地区精通天文历算的居栽楚吉杰波大师出世并弘扬历算学科。此地名为“嘉嘎居”(རྒྱ་ཀ་ཅུ)或“嘎居嘉”(ཀ་ཅུ་རྒྱ),《多麦政教史》(མདོ་སྨད་ཆོས་འབྱུང)等史籍也有“此地是公仔楚嘉建的赛康戛纳扎萨之说。汉地道教、易经文化中也有将自己的文化起源追溯到黄河之源之说。由此可知,所谓“嘉”即汉民族的祖先也繁衍于此。

二、《集经》中记载的部分地名

《集经》又称为“集经大宝遍知一切续教言量论”(མདོ་འདུས་པ་རིན་པོ་ཆེ་རྒྱུད་ཐམས་ཅད་མཁྱེན་པ་བཀའ་ཚད་མ)和“雍仲天法集经大宝续”(གཡུང་དྲུང་ལྷ་ཡི་བོན་མདོ་འདུས་རིན་པོ་ཆེ་རྒྱུད)。在广中略本幸饶弥沃传记中属略传,共有二十四个章,八十六页。从公元913年开始,藏族本教文献分为伏藏和非伏藏两大传承,这部经是属于伏藏经。,《集经》的末尾部注明为本经是由年钦·李西达让大师(གཉན་ཆེན་ལི་ཤུ་སྟག་རིང)从雍仲天语译成吐蕃语即藏语,但明说那位大师所掘藏[25]。而卡尔梅·桑木单(མཁར་རྨེའུ་བསམ་གཏན)的《藏族历史、传说、宗教仪轨和信仰研究》(མདའ་དང་འཕང)[26]中记载说:“三位游方僧从桑耶寺请得伏藏”之说。

约在十四世纪著的《本教源流弘扬明灯》又载:“因时局变化的因素,本教的伏藏分为北藏、南藏、卫藏、康藏和新伏藏等五类,并认定三位游方僧是最早发掘本教伏藏者和开北藏先河者”[27]。《尼玛丹增自传》和《教历宝鬘》中明确载说三位游方僧请得伏藏的年代为公元913年[28]。如今在本教文献中这部《集经》已多次刊载出版,如泽秀仓·西绕旦贝达瓦(རྩེ་ཞིག་ཚང་ཤེས་རབ་བསྟན་པའི་ཟླ་བ)编纂、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岗底斯本教文献丛书》第一册第一至八十页中;穹波丁青寺编纂、甘肃民族出版出版的雍仲本教大藏经《甘珠尔》第二十五本;朗塔丹增尼玛(སྣང་མཐའ་བསྟན་འཛིན་ཉི་མ)编纂、四川民族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象雄与吐蕃历史文集》上册第419至上486页中,皆作了登载。其母本来自于新龙瓦尔穹寺珍藏的本教大藏经《甘珠尔》中的“集经”,除此之外,迄今未发现有其他版本。

《集经》第二章记载“西方有穆氏王朝(དམུ་ཡི་རྒྱལ་ཁབ),东有嘉(རྒྱ)之域,北方有里瓦崇(ལི་བལ་ཁྲོམ)和雪域吐蕃之地”[29]。即岗底斯山以西有六大王氏之首“穆氏王朝”,是幸饶弥沃家族的世源;岗底斯以东有嘉氏王朝,即汉地;南有门族(即门巴族,大约为今西藏自治区错那县门隅及其邻近地区);北方有里瓦和崇(藏文文献中指以和田、于阗为主的古代新疆的地名);东北有霍尔族即霍尔三十九部落辖地,包括昌都的丁青县、那曲的巴青县、聂荣县、那曲等地;东南角有降,即唐书中所说的的南召国,以我国西南地区的纳西、异族、普米族为主的很多民族之祖先;雪域吐蕃是指卫藏的亚隆地区,这就佐证了十二诸侯时期霍尔、崇域、里瓦、绛即南召(即今云南丽江一带)和门巴族等并非在吐蕃辖区范围内。藏族史料、敦煌文献及汉书和新旧唐书[30]等所说的“绛或南召国”(འཇང)是云南王,在吐蕃三十六代赞普杜松芒波杰(འདུས་སྲོང་མང་པོ་རྗེ)时被吐蕃兼并,可谓我国南方与吐蕃关系甚为密切的民族区域之一,中国史中称“南沼”,敦煌古籍文献中记为“绛”(འཇང)或“黑白苗族”(མྱཱ་དཀར་ནག)。而藏语中所说的“黑白苗”(མྱཱ་དཀར་ནག),估计是从汉文文献中称其地民族为“乌蛮”和“白蛮”的音译而来,即指今彝族和白族及纳西族等先民。中国史中还有“绛的方向有六诏”之说,这就不难得知他们就是今天的彝族和白族祖先。所谓“绛”,就是唐朝时期以彝族和白族这两个民族为主的部分民族建立的一个王国,如今已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摩梭人等多民族聚居区,同时由此还可知其地民族宗教和文化都与本教密切相关。

三、《扎巴林扎》中记载的部分地名

《扎巴林扎》,又称“札巴仁钦岭扎”(བསྒྲགས་པ་གླིང་གྲགས),是一部由部分吐蕃本教大师占巴南喀的论著形成的本教古籍历史文献。其上册为戒律部宣说,中册为密宗宣说,下册为猛法宣说等,整个文本由三个宣说构成的藏文文献。据说,它是约于八世纪由占巴南喀大师(དྲན་པ་ནམ་མཁའ)撰著的,并于十世纪四十年代由塔玉益西洛珠(མཐའ་བཞི་ཡེ་ཤེས་བློ་གྲོས)从桑耶寺伏藏中请出,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是玛·西绕僧格(རྨ་ཤེས་རབ་སེང་གེ)的伏藏经文,该文献已载于2010年10月由西饶丹比达瓦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岗底斯本教文献丛书第一册第87至187页中。同时,2016年朗塔旦增尼玛(སྣང་མཐའ་བསྟན་འཛིན་ཉི་མ)编纂、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象雄与吐蕃历史文集》上中也作了登载。总之,《扎巴林扎》中的赡部洲记述与《静猛根本释》的记载基本相符。

《扎巴林扎》第一章“地域之论”(ཆགས་པའི་ཡུལ་གྱི་གནས་ལུགས)中载:“赡部洲中有十八个大国、九十九个小区和一千五百个边缘地。十八个大国中,东有‘嘉那’(རྒྱ་ནག即汉区)和‘赤德’(ཁྲི་དུན),北有格萨尔(གེ་སར)和霍尔(ཧོར)二区,西有‘达带’(སྟག་སྡེ)和‘苏盘’(གཟིག་འཕེན),南有嘉噶(རྒྱ་གར)和卡奇(ཁ་ཆེ),中有雪域吐蕃等,共九个区域。东部嘉那的边缘有‘杰莫切确坚’(རྒྱལ་མོ་ཁྱི་ཁྱོད)和‘托尕’(ཐོ་གར)二地,北部霍尔的边缘有‘索波’(སོག་པོ)和‘瓦卡’(སྦལ་ཁ)二地,西部达斯的边缘有‘古乐’(ཀོའུ་ལི)和‘普那’(ཕུ་ན)二地,南部嘉噶的边缘有‘达域’(ཏ་ཡུལ)和‘胡那’(ཧུ་ན)二地,以及中部的‘色壤牟兜格南约’(གསེར་ཟངས་མུ་ཏིག་གིས་གནམ་ཡོལ)共九地”[31]。其中部的“雪域”是指“吐蕃”,这可从《五部箴言之国王箴》(རྒྱལ་པོ་བཀའ་ཐང)[32]中“蕃域雪山九峰境内,曾有先前六蕃王掌管”之说中得以知晓。“蕃以东有‘嘉那’和‘赤德’”中的嘉那是黄河流域中人;所谓“赤德”是否就是今天的成都,如今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成都并非是汉语,它是藏语。据说,藏语的“成都”ཁྲི་འདུ།是万人聚集的城市之意。总之,可知晓的是,“嘉那”(即汉区)和“赤德”那时都位于吐蕃以东的两大部落辖区。同样,“吐蕃以北有格萨尔和霍尔、吐蕃以西有‘达带’和‘苏盘’以及南有嘉噶即天竺和卡奇”之说。其中“卡奇”应理解为今巴基斯坦,约在十一世纪“卡奇”沦为印度的殖民地,后成为一个国家。以上这些地名中,霍尔、索波、巴卡、崇域、里域、瓦域、格萨尔、汉区和吐蕃等,皆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认为若想从汉藏历史文献中去印证和明白这一史实,这里所说的地名和河流名称等都显得非常重要。

《扎巴林扎》中载:“东面的汉区与中部的雪域间以雪山山脉为屏障划界,北面格萨尔与中部的雪域以沙坡即黄土高坡为界,西面的达斯与中部的雪域以达夏冬之门户(དག་ཤ་དུང་གི་སྒོ)为界,南面的天竺与中部的雪域以喜玛拉雅山脉似一条巨蟒蜿蜒为界,天竺与汉区间以布热岩山脉似灵猴嬉戏般(སྤུ་ཟེ་བྲག་རྒྱུད་སྤྲེའུ་རྩེ་བ)为界,汉区与格萨尔间以隆唐雪玛惹朱(ཀློང་ཐང་བྱེ་མ་རལ་དྲུག)为界,格萨尔与崇和达斯间以尼工英玛唐坝(ཉི་གོང་དབྱེན་དམར་ཐང་ཆེན)为界,达斯与天竺间以门措纳波当仁湖(མོན་མཚོ་ནག་པོ་གཏིང་རིང)为界,汉区与吐蕃间以松岭嘎曲玉措河(སུམ་གླིང་ཀ་ཆུ་གཡུ་མཚོ)为界,格萨尔与霍尔和吐蕃间以赤学嘉姆山(ཁྲི་ཤོ་རྒྱལ་མོ)和曲曼仓仁岩谷(བྲག་ཆུ་སྨན་འཕྲང་རིང)为界,达斯与吐蕃间以达夏多葛扎茸岩山脉(རྟག་ཤ་རྡོ་རྒོད་བྲག་རིང)为界,象雄与吐蕃间西以盖阔年龙绒谷(གེ་ཁོད་གཉེན་ལུང་རོང)为界,下部的松巴即苏毗与吐蕃间以东面的尕乌协察绒谷(ཤར་གྱི་གའུ་ཤེལ་ཚ་རོང)为界,阿夏(即唐史中所说的土右浑,位于青海与内蒙一带)与吐蕃间以雪玛拥德绒谷(བྱེ་མ་སྦྱང་མདུར་རོང)为界,绛与吐蕃间以南面的戈玛亚拉绒谷(གོར་མ་ཞ་ལ་རོང)为界”。有关这些,《扎巴林扎》(བསྒྲགས་པ་གླིང་གྲགས)、《本教源流弘扬明灯》(བསྟན་པའི་རྣམ་བཤད་དར་རྒྱས་གསལ་སྒྲོན)和《本家源流妙语贤劫庄严》(གཡུང་དྲུང་བོན་གྱི་བསྟན་འབྱུང་ལེགས་བཤད་བསྐལ་བཟང་བསྟན་པའི་མགྲིན་རྒྱན)等文献中都相互对照作了文字记载[33]

关于九十一个小区,《扎巴林扎》和《藏族雍仲本教史妙语宝库》(ལེགས་བཤད་མཛོད)两部文献中载为“干布吉章牟雪”(སྒམ་པོ་རྗེ་འབྲང་མི་ཕྱེ)、“雪窝夏东”(ཕྱེ་བོ་ཕྱག་གཏོང)、“古卓米鲁”(སྒུར་འགྲོ་མི་ལུས)、“学托纳勒”(གཤོག་ཐོག་སྣ་ལེབ)、“洁乌布美”(གཅེར་བུ་སྤུ་མེད)、“纳美鲁恰”(སྣ་མེད་ལུས་ཁྱབ)、“那窝切鲁盖”(རྣ་བོ་ཆེས་ལུས་འགེབས)等。从这些小区中 “古卓米鲁”(སྒུར་འགྲོ་མི་ལུས)这一称谓上,我们还可得知这个区域内有一种四肢着地躬身行走的一种人类,从“学托纳勒”(གཤོག་ཐོག་སྣ་ལེབ)认识到一种背上长翅和鼻子很小脸面扁平的人等。对这些人种有许多推测,不仅认为过去曾有,迄今仍然存在,有的有可能体外和体内都发生了变化而变成了其他民族或已消亡,等等。至于一千五百个边缘地,绝大多数指吐蕃、象雄、天竺、汉区、达柔和卡奇等的边缘地区,白崔(དཔལ་ཚུལ)的《笨教源流》中载:“一千五百个边缘地,如今绝大多数已成为强国”,由此可知这些边缘地的地名和区域范围都已发生了各种变化。

.象雄的地名简介

这里再对象雄作一简要介绍,约在十四世纪中叶玉·尼玛扎巴(ཞུ་ཉི་མ་གྲགས་པ)著的《象雄语与吐蕃语对照的词典》(སྒྲ་ཡི་དོན་སྡེབ)[34]一书中载:“象雄语中的象雄译成藏文就是穹隆,是大鹏之谷或大鹏之国或大鹏之乡的意思”。根据《新唐书》等史书的载说,七世纪时,上部有象雄、下部有松巴即苏毗、中部有吐蕃等三大王国[35],后象雄和松巴即苏毗等被吐蕃兼并成为大吐蕃王国的组成部分。宋代王博所著的《唐会要》记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36]。本教早期文献中指出,远古时期,上部阿里隶属于象雄,卫藏隶属于吐蕃,多康六辖区嘉那。即象雄以阿里地区为主,吐蕃以卫藏和工波为主,朵美六岗属于嘉那。由此可见,那时的多康六大辖区都被称作嘉那。[37]

敦煌古籍文献中载:“父囊日龙赞(གནམ་རྀ་སློང་བཙན།即囊日松赞)被毒死,象雄和松巴即苏毗反叛”,从这段记述中可得知象雄和松巴即苏毗那时虽归吐蕃的统辖中,但吐蕃三十二王囊日松赞(གནམ་རི་སྲོང་བཙན)被杀后,他们便反叛了。同时,从《大陀罗尼经》(རྣམ་རྒྱལ་གཟུངས་ཆེན)等本教历史文献中“‘象’(ཞང)和‘迥’(རྒྱུང)以及‘琼’(ཁྱུང”)这三个字使用来看,可得知它们只是音有所不同而已,表意都是相同的,比如位于穹隆之谷中的古城堡琼隆银城(藏文字面意为“琼谷银城”),这好比十世纪中叶,郎达玛的后裔扎西札巴(བཀྲ་ཤིས་བརྩེགས་པ)之子巴德(དཔལ་ལྡེ)、俄德(འོད་ལྡེ)和吉德(སྐྱིད་ལྡེ)迁至阿里地区,统治了整个阿里、直夏(བྲུ་ཤ)等上下部区域,由此便有了阿里三围之说一般(31)[38],那以前,其地都称为“象雄”或“琼格隆巴”(即穹隆之谷)。[39]十二世纪发掘的伏藏《母续》中也载:“象雄有上、中、下或里、中、外三个方位。其外象雄为以我国穹窿银城为主的阿里地区;中象雄位于嘉卡尔巴却(རྒྱལ་མཁར་བར་ཆོད)即弥鲁桑乐大师所建的王宫;里象雄是指沃莫隆仁”。据母续所说:梵语(སངས་སི་ཏའི་སྐད)是中部象雄嘉卡尔巴确的语言。嘉卡尔巴确是弥鲁桑勒大师(མི་ལུས་བསམ་ལེགས)建造的一座古城堡,是母续文化之源。里象雄沃莫隆仁也被认为在今吉尔吉特方向,那么嘉卡尔巴确是否就可认为是乌仗那地区?[40]《尼玛丹增自传》中载:“里象雄位于嘉卡尔巴确,中部象雄位于穹窿银城,外部象雄位于丁青县的孜珠山”[41]

《集经》[42]第十二章中载:穹窿银城是幸饶弥沃所建的一座古城堡。他娶工波公主共萨楚江(རྐོང་བཟའ་འཕྲུལ་ཅན),生穆氏家族的传宗接代者贡擦王丹(རྐོང་ཚ་དབང་ལྡན)。贡擦王丹又生沃吉杰布(འོད་ཀྱི་རྒྱལ་པོ།意为“光之王”)、周格杰波(འབྲུག་གི་རྒྱལ་པོ།意为“龙之王”)、托格杰波(ཐོག་གི་རྒྱལ་པོ།意为“雷王”)和噶邬穹(མགར་བུ་ཆུང་།)四王子。其光王、龙王、雷王衍生出了幸氏即穆氏大中小三大血统传承并形成为幸氏三大家族。老大光王后裔为辛·南喀囊瓦多金(གཤེན་ནམ་མཁའ་སྣང་བ་མདོག་ཅན)等,本教文献中称他为大幸氏后裔。向玛[43]等本教文献中,幸·南喀囊瓦多金在吐蕃王朝建立初期就到了雅砻地区,任聂赤赞普(གཉའ་ཁྲི་བཙན་པོ)和穆赤赞普(མུ་ཁྲི་བཙན་པོ)等前吐蕃王朝两代君王的密宗老师,传授本教密宗巨棒三法和大圆满心识九部等。老二龙王而产生了占巴南喀(དྲན་པ་ནམ་མཁའ)等穹窿银城的幸氏传承,本教文献中称其为中幸氏即穆氏后裔。《岗底斯圣山指目录》[44]中记载,穹窿银城为象雄十八位国王之古格沃吉恰日坚国王之王宫。本教《世间起源藏疏》等文献中认为古格沃吉恰日坚国王是占巴南喀之父,全名为江亚穆克杰波古格沃吉恰日坚(རྒྱུང་ཡར་མུ་ཁོད་རྒྱལ་པོ་གུ་གེ་འོད་ཀྱི་བྱ་རུ་ཅན)。此外,还有《西瓦阿萨》[45]等诸多本教文献中认为穹窿银城是占巴南喀大师的王宫和修行圣地。还有今供奉于阿里古如江寺中的占巴南喀大师石刻雕像。这尊雕刻像曾在斯里兰卡世界佛教造像与石窟大会上被登台展览,著名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石窟文化研究院温玉成等断定为我国最早期的石刻雕像,距今有两千年的历史。


作者简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易日寺堪布,炉霍县佛教(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甘孜州佛协常委理事,四川省佛协理事,雍仲本教联合会副秘书长。



[1] 《本教源流妙语贤劫庄严论》第12页,西藏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

[2] 《世界地理概论》(འཛམ་གླིང་ཡུལ་བཤད)即赡部洲中心及边缘常用之见,现载入《象雄与吐蕃历

[3] 《藏族雍仲本教史妙语宝库》第9页,夏匝·扎西坚参 著,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1985年。

[4] 《话说本教起源》,穹波罗珠坚参著,《象雄与吐蕃历史文献》下册第836页,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6年。

[5] 《霍尔三十九部落的发展与变迁》,卡尔梅·桑丹坚参 著 德康·索朗曲杰 译  载于象雄门户网。

[6] 《尼玛丹增自传》第27页,才让太编辑,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29月。

[7] 《白史王统》第20页,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02年。

[8] 《世界十大宗教》48页,社会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于20073月。

[9] 《象雄古代史宝镜》48页,南开诺布 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出版。

[10] 《象雄文化研究》,才让太 著,《藏学研究论文选》第284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出版。

[11] 《世界地理概论》,扎顿噶桑坚参 著,《象雄与吐蕃历史文献》257页,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6年。

[12] 《本教源流妙语贤劫庄严——笨教源流》第29页,白崔 著,198811月出版。

[13] 《端智嘉全集》第四卷第24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47月。

[14] 《无垢庄严经》首卷,本教甘珠尔第13卷,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

[15] 木雅分东木雅、西木雅、宗喀木雅,东木雅位于今以康东为主的部分地区,西木雅是西夏王朝的祖先,宗喀木雅位于今宗喀地区。

[16] 知格:汉语呼为“突厥”,是非常古老的游牧民族,公元5世纪,居住阿尔泰山一带。据藏族史料所示,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发兵伐突厥,导致让突厥分裂为东西两突厥,其中位于吐蕃以北后方的突厥,汉语称东突。

[17] 《本教源流妙语贤劫庄严》29页,白崔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8811月。

[18] 《山海经》第三卷,

[19] 《山海经》第一卷的91页,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于201710

《第十五回、昆仑山老君见王母》,

[20] 《昆仑文化与道教神仙信仰略论》,先巴 著,青海民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中国分类号B95.

[21] 《多美政教史》第22页,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年。

[22] 《塞米经》476页,本教甘珠尔第26函,甘肃民族出版社。

[23] 《土官宗派源流》第396页,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于1984年,土官曲吉尼玛 著

[24] 《无垢根本经》第210页,本教甘珠尔第25卷,甘肃民族出版社,罗丹宁波耳传于14世纪。

[25] 《集经》幸饶弥沃自传,《岗底斯雍仲本教文献丛书》第一卷86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010月。

[26] 《藏族历史、传说、宗教仪轨和信仰研究》第140页,卡尔梅·桑丹坚参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9月。

[27] 《本教源流弘扬明灯》第198页,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于1985年,芭·邓杰桑波 著。

[28] 《尼玛丹增自传》第61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2年。

[29] 《集经二章》228页,幸饶弥沃自传,本教甘珠尔第25卷,甘肃民族出版社。

[30] 《唐史吐蕃传》

[31] 《扎巴林扎》,占巴南喀 著,玛·西饶生根出土于10世纪,《岗底斯雍仲本教文献丛书》第一卷89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010月。

[32] 《五部箴言之国王箴》第11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1986年。

[33] 《本教源流妙语贤劫庄严》第13页,白崔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8811月。

[34] 《象蕃语与吐蕃语对照词典》西·尼玛扎巴 著,《良美西饶坚参全集》,钻印版。

[35] 《藏族简史》73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199510月,周华 著。

[36] 《唐会要》宋代王博 著,共有三册,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出版。  

[37] 《岗底斯圣山指目录》丹增仁钦著,《象雄与吐蕃历史文献》第789页,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6年。

[38] 《扎巴林扎》,占巴南喀 著,玛·西饶生根出土于10世纪,《象雄与吐蕃历史文献》上册第717页,四川民出版社出版于2016年。

[39] 《益西卫广传校注》108页,扎巴坚参著,穷达校注

[40] 《本教母续根本续及其注释》第140页,古如诺栽出土于1136年,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099月。

[41] 《尼玛丹增自传》第27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2年。

[42] 《集经》第39页,幸饶弥沃自传,《岗底斯雍仲本教文献丛书》第1卷,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于201010月。

[43] 《向玛救八难经》绰仓朱拉出土于10中叶,本教《甘珠尔》第44卷,甘肃民族出版社。

[44] 《岗底斯圣山志目录》丹增仁钦著,《象雄与吐蕃历史文献》上789页,四川民族出版社。

[45] 《耳传西瓦阿萨经》第3页,塞噶敦巴传授于1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