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的发展

藏历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28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责编:顿珠曲珍

 藏历的起源

藏历有三个来源:一是藏族固有的物候历;二是从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三是从汉地引进的时宪历。另外还有从汉族引进的“五行算”和从印度引进的“占音术”。

从有关文献史料及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经拥有历法。从上古藏族物候历中观察,吐蕃统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历法有阴历成分也有阳历成分。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之前,在藏族世代居住的地方—青藏高原上虽然还没有相对统一的文字,但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69年藏族第一个赞普即聂赤赞普即位时,当时西藏大地上便出现了十二位有智慧的苯教徒,其中就有专门从事“资益医药”的医者和“卜卦占算”的算者,说明当时便有专业从事藏医和历算的人员,也说明当时就有相对系统的历法。

大约是公元前100年,在赞普布德公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藏族在能够冶炼出银、铜、铁的同时,天文历算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此间出现的《山南雅拉香波纺织老妇人之月算》,其内容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计时的阳历,其中提到的“七天”(7天为一周)计时段对藏族天文历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历法中最重要的数据。在内地上古时代,古人就以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为七曜,亦作七耀。东晋范宁《梁传序》中就有七曜为之“盈宿”的记载。敦煌发现的藏文卷中,七曜的名称是藏族至今通用的藏文名称,依次是: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用七曜记月。雅拉香波纺织老妇人讲的“七天算法”的阳历与敦煌藏文卷中的“七曜月”极其相似:一个用数计,一个以曜名。除阴历之外,当时还有阳历推算法,《象雄老人口算法》就是比较典型的阳历,一年共计365天,虽然它还处在自然历阶段,但在当时来讲有其相对先进的一面。

吐蕃时期的发展

到公元6世纪前后,西藏已经有了相对自然和准确的历法。有关史料是这样记载的:“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等等。现在,从民间流传的天文历算知识,以及残存的极珍贵的文献(如巴黎图书馆藏的敦煌藏文卷P.T.76、1、82、83、85和P.T.55的80、中国)中溯源,也能窥出吐蕃历法之一斑。藏族天文历算者和民间有此知识者,均肯定这样的数字:一个是7分,一个是4个定点。这应该在吐蕃历法中就已定型。正由于记月时的4个7,引出了以后藏族历法中独一无二的闰日和差日;用4分点法分出运算太阳时的四点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按高原气候变化分为四季。若依照苯教传统说法,在吐蕃时代已有琼丹纪60周年的推算方法。这些都说明,吐蕃时代藏族历法已比较完备了。但由于当时的整个古西藏是属于苯教文化统治时期,所有历算知识及实践都以苯教文化作为理论及指导,后来随着弘佛灭苯,许多苯教大算者受到迫害,苯教经典大量被毁,保存在苯教文化中的吐蕃古代天文历算知识因而失传,现代人已很难通晓当时的历法了。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后,统一了文字,确立了法典,采取了大兴佛教、振兴藏医和历算等一系列政策。从内地,以及当时的印度、大食等邻近国家吸收了先进的医学和历算学内容,充实到西藏的天文历算中来,从而使藏医学和天文历算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藏医鼻祖宇妥•云丹贡布成名以后,编写了藏医经典名著《四部医典》等诸多藏医典籍和《历算山尘论》等历算学著作,培养了众多的藏医历算人才,著名的有“藏医九圣”和“历算七贤”等人,他们在那个时期为发展西藏的医药历算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此时期,从汉地引进生肖、五行推算法等知识,在结合古老的自然阴历、自然阳历及七曜历基础上,发展为独特的阴阳合历历法。据《青史》记载:朗日松赞时期,从汉地传入医学和算明。尤其是藏历铁牛年(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时随带着许多天文历法的经典,与此同时,将四名藏族青年派往长安求学,学习了《九部续》、《三部释解》等算学经典,并译成藏文,对吐蕃的天文历算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西藏传播最广的有:五行计算法、十二生属记年法、八寿六十、八卦九宫、二十四个节气、牛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