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藏历新年在公元前500百年己有此习俗,在西藏雅隆地区有一个叫“嘎姆白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嘎姆白玛》历算法,这是西藏有历法的开始。当时每当春暖花开之际,人们只知快乐高兴,却没有形成欢度新春的特别习惯。后来雅隆地区农业 逐渐发达,每当庄稼成熟并收获一次以后,农民们便要举行一次聚会庆祝丰收。经过多次的重复,这种活动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定期的庆祝,后被定名为“索朗洛萨”(意为农历新年)。当时人民普遍信奉当地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因此,苯波教徒在庆祝丰收时,将性畜头作供品,并在牲畜头上画上(雍 仲)纹和日月的图,用红白土在宅院里画上(雍仲)纹的图案作苯波教标志供奉神灵和祈求赐福,预祝来年丰收,还在家中摆上插有五彩颜色的丝带装饰的长箭、麦穗、青稞酒、切玛、麦苗、羊的左腿和“卡赛”等食品,在山顶和水边插上经幡以求吉祥,人们在这丰收的农闲之时尽情欢乐。这时青年人要进行比赛,当时比赛的项目主要“俄尔多”,即用羊角为靶子、从规定的距离甩掷石头,击中者为胜,姑娘们唱歌、跳舞尽情娱乐。这些习俗一直传留至今。
松赞干布国王时期,汉地的历法与印度的时轮历法也相继传入,后来由西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参白桑等人,以汉地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及藏地古老的《嘎姆白玛》历法为基础,创制出西藏的传统历法。它主要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十二生肖来计算年、月、日。一年十二个月,月分大建和小建,大建三十天,小建二十九天。三年一次闰月,每月的天数有盈有缺,吉祥的日子可以重复一天,凶日或黑日则列行缺漏。以十二年一小循环(即小甲子),六十年为一绕琼(即大甲子),西藏的第一绕琼的纪元是从公元1027年开始的。
公元十世纪以来,由于吐蕃王朝的分裂造成了地方割据局势,在不同时期过新年的习惯也开始形成,延续至今,如日喀则、泽当、曲水等地区的新是藏历的十二月一日的传统;林芝地区则是沿袭着藏历十一月一日至五日的习惯,人称“工布年”。公元十三世纪中叶,藏地的历算把元月定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藏族过新年的习惯从此而来。安多和康巴部分地区的春节与汉人的春节同时欢度,据说是到了清未,川滇边疆大臣赵尔丰在康巴和安多地区实行所谓的“改土归流”的野蛮政策,肆无忌惮地焚毁寺庙,杀害了许多僧人和藏人百姓,他从教育、民俗风情等方面强行推行大汉族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藏地的人们为了生产、生活、宗教,年节活动等方面的方便,与汉历春节同时进行节庆活动。但节日期间的活动与卫藏地区的藏历年的活动内容大致相同,如在拉萨,《正月祈愿大法会》在藏历正月初一至初十六期间举行的,而安多地区的塔尔寺和拉布楞寺的《正月祈愿大法会》是在汉历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六期间举行的,其法会活动内容与卫藏各地举行的内容相同,而安多地区民向的春节活动亦与卫藏地区的藏历年的活动大致相同。藏地区过新年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
①从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忙碌过年,家家户户培育青稞青苗,供于佛前的供桌上,以祝来自年粮 食丰收。十二月中旬,各家各户开始制作青稞酒,用酥油和面粉炸“卡赛”(油炸果子)。接近年关, 每家都要准备一个叫做“竹素琪玛”的五谷斗盘,内装满酥油与青稞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 上插青稞或小麦的禾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造的羊头(娄果)。这一切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 调雨顺、人畜两旺的含意。初夕前两天人们将房屋内外进行大清扫,并在门窗上挂新的帘布。床铺上摆 上新的卡垫,贴上新年画。
②十二月二十九日上午,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并在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宝吉祥”图案。藏历十 二月二十九日傍晚,所有藏人家都要做“帕土”,天黑时,全家依长幻次序就位坐定,开始聚吃“土 巴”。土巴亦称为“古土”。此源于民间驱鬼赶邪的本教习俗,仪式颇为隆重,“古”(九)(表 示二十九),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必须做两种“帕土”。其一是具有象征音意义的面型,如太阳象征富 有、威严和 荣誉,经书贴象征聪慧、有学问,鼓象征不可靠、两面人等;其二,一帕土中包上盐巴块、 木炭、羊毛、辣、椒、糖、石子、小木棍及形状似经书、太阳、月亮等物也具寓意,同面疙瘩一起煮成 土巴,预卜家人的性格心里情况。如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表示嘴不饶人,羊毛说明心 慈手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捞出或吐出以助除夕之兴。
藏人在古老的各种仪式中,注入了育人的道德内容。这天晚上,每个家庭的全家老小人边吃边笑地 吃完古土,便将准备好的瓦盆和扎好的九把十字形的麦草杆拿到饭桌前,大家将未吃完的“古土”向盆 内滴九滴,然后各拧糌粑九小块,边拧边祈愿未来的一年身体健康无恙,后放入盆内,用麦草杆的十字 架盖在上面,点燃火把在各个房内统照一遍向外驱鬼,并将破瓦盆随火把一起送到大路上,这个仪式 叫“古朵甲”。
③十二月三十日把糖果、奶渣、卡赛德卡、青稞苗、青稞酒、羊头、水果、茶叶、酥油、盐巴、土 碱、冰糖、红糖、人参果、米饭、切玛等供品摆在主房的佛龛前的供桌上,然后洒水作净。所有的供品 都标志着过去一年的丰收、富有,预祝新的一年得到更好的收成,供品摆好后,还要在大门外用白土 画上雍仲字符等图案,家庭主妇将煮好的“观颠”(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热青稞酒)待初一早上 喝,同时还要在灶前供一份“卡赛”等物的供品,供奉灶神。
④ 藏历正月初一,早晨鸡叫头遍后,主妇们即起床先到井边背回第一桶净水,作为吉祥之水,再煮 好“观 颠”送给正在熟睡的全家老幼喝,然后大家都起床吃“智土”(用麦片做成的粥)、“卡 赛”(油炸点心)等食物后,全家穿上节日盛装到“切玛”共同祝贺新年,每人先用手拈起一点糌粑, 向空中连撒三次,表示供奉天、地及佛法僧三宝,最后自己吃一点。在向空中敬献糌粑时,随着口 念“扎西德勒彭松措,阿玛巴珠古康尚,丹独德瓦妥瓦学,退桑大措茶若若用瓦学!”的祝词,意为互 相吉祥如意,身体健康,永远幸福,预祝明年全家仍然如此欢聚庆祝。天亮后,由年长子女捧着“切 玛”,提上青稞酒到邻居的亲朋好友互拜年,一进家门就高喊:“吉祥如意,幸福圆满,主妇福态,贵 体安康,愿来年仍能福绥欢聚。”然后向全家人献琪玛,敬青稞酒,主户同样向客人敬酒献茶进行热情 招待。一般主客互敬三口一杯的青稞酒和吃点“切玛”。拜年返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以牛、羊肉煮 萝卜(圆片萝卜)为主的午餐,主食必吃糌粑或“堆”堆,是以糌粑和酥油、奶渣、红糖做成的一种特 制食品),然后喝酒、唱歌、跳舞欢聚一堂。元旦这天除给邻居乡亲互相拜年外,忌去别人家做客,忌 扫地、打水。
⑤ 元月初二,开始外出做客相互请客。去做客时,习惯是主人先要向你敬“三口一杯”(即先喝三口 酒,然后干一杯),不会喝酒的也得用无名指沾洒向空中弹三次,表示对主人的敬意。从初二开始,藏 区各地普遍地唱藏戏,跳果卓和弦子舞,牧区藏人通晓达旦尽情歌舞。节日期间,还有摔跤、投掷、拔 河、跑马射箭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⑥ 新年初三或初五,各家都要举行更新“达觉”的“脱索”活动。这天早晨,全家人上至房顶,将事前 准备好的达觉(即用杨柳树枝上挂以代表蓝天、白云、红色的火、绿色的水、金黄色的大地等共分五层 颜色的小布旗,并挂一块比其它小旗大些的方块形经文布旗,其颜色按各家主生辰属相决定颜色,如是 丙寅的属火,即用红色,如是戊辰出生的属木,即用绿色)插在屋顶的四角,更换去年的旧达觉。同时 在平房顶上煨桑敬神,大家抓起糌粑巴撒向天空,并欢呼“索啊、索啊、格格索索拉加罗”,以示吉 祥。最后全家人聚在房顶上吃肉、喝酒、唱歌跳舞,共度脱索仪式。这样传统的藏历新年基本结束。
藏东的一些地方每年藏历十二月三十日傍晚,家家户户都“赶鬼”,不让他们扰乱新年的活动。藏 人举着火苗呼啸的松明,跑进每一间屋子,从怀里抓出早准备好了的姆指大的黑、白石子,哗啦啦地朝 角落里砸去,口里不停地喊叫:“哲!够哇!”“哲!够哇!”(意为鬼!等着瞧!)有的人家,还朝 火把上泼烧酒,立刻腾起极高的火焰,发出嘶嘶的声音,赶鬼仪式显得更有气势,当他们认为所有 的“鬼”确实逃出了自己的房子时,就用松枝和柏树把门挡严实。工布人认为,这样,鬼无法再回来, 可以快快乐乐地欢度新年了。
赶完了鬼,家家户户把过年的食物,端端正正摆在木盘里,或放在长长的木板上,有糌粑团,有牛 羊猪肉,还有桃子、核桃、酥油、奶渣、人参果、青稞酒等。茶和酒装在核桃壳内,准备停当,主人把 狗唤来,壮重地说:“舒服的狗,快乐的狗,请进餐吧!”如此三次,狗开始动嘴了。据说有经验的 狗,这时显得非常庄重,把所有的食物都用鼻嗅-遮,然后决定吃点什么。有些狗乱吠乱叫,打翻盘 子,掀倒茶酒,主人认为不吉利,把这种不识抬举的“贵”客轰走。藏人认为狗吃什么,不吃什么,都 是神的指使,因此全家诚惶诚恐,注视着狗的每一个动作。吃了糌粑或饼子,预示粮食丰收,吃了酥油 或奶渣,预示牧业兴旺。千万不能吃肉,三十晚上狗吃肉,不死人也得闹瘟疫。奇怪的是,这天晚上, 狗居然极少吃肉。狗吃饱了,人再吃团年饭,围着火塘坐一圈,烤着暖烘烘的青杠柴火,喝青稞酒、酥 油茶,吃一种特殊的食品:结达,即酥油、牛奶和面粉做成的面疙瘩,戳在尖尖的木棍上,伸进火里 烤,熟一个吃一个,味道特别香,特别好。
新年初一早晨,鸡叫头遍时,人们都要出门,放火药枪,欢迎新年的到来。主妇们赶紧背起水桶, 带着青稞酒和“措”(祭神用的糌粑团)到水源处背水。在水边,煨烧香草香树香枝,让袅袅青烟召唤 神灵。回家路上,不管遇到什么人,都不能回头,不能讲话,因为头轮水里,装满了"央(福运),回 头或讲话,“央”就跑到别人的水桶里去了。背回头轮水,将倒进神佛前的净水碗(藏话叫央曲),再 用它拌糌粑做成供果,兑好青稞酒。在拉萨,初一清早,是到大昭寺朝拜释迦牟尼佛像;在工布,却是 带上供品和青稞酒,来到自家最好的一块庄稼地里,祭祀丰收女神。他们在地里竖起一根长长的木杆, 木杆上挂经幡,下挂一把麦草,因为麦草是丰收女神的宝座。搬一些石头,在木杆前搭个祭台,祭台上 摆好各种供品,煨烧香草香树,意思是通知田地的保护神,请来接受供养和膜拜。农人用特殊的调子, 这样高喊三次,“洛雅阿妈!洛雅阿妈!请用餐吧!请用餐吧!”(洛雅阿妈,意为丰收女神)然后, 他们围着祭台,唱歌、跳舞,娱乐丰收女神,请求保佑庄稼丰收。
初一早上,藏人都喝麦仁粥,藏语叫“卓加”,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饮食方法。据说把青稞和小麦 在冰水中泡数日后搁在石臼里,用石头将麸皮脱离后熬成粥进食。《白史》还记载,藏人新年初一早餐 喝麦仁粥,不忘祖先之意。
藏人新年的娱乐活动很丰富,白天,男子多为跑马射箭,比赛摔跤抱石头,还比砍树,典型的林区 特色;女子除跑马助兴、射箭唱箭歌外,大都是聚在一块玩各种游戏。晚上,旷野上燃点篝火,篝火边 搁一木桶,凡是来跳舞的人,带壶酒倒入木桶,然后围着篝火,一边饮酒一边跳舞,从黑夜跳到黎明, 有的连续几天几夜。欢舞中有强烈的比赛成份,最后筛选出优秀分子,很受敬重,大家自动向他(她) 献哈达,敬酒,送羊腿和粮食,牧民还把成串的奶渣,挂在他们的脖子上,以示祝贺。牧区藏人迎新年 牧区藏人节日很多,其中最隆重、最快乐的藏历新年更为独特,使人流连忘返。二十九日那天,牧人每 户大清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将房屋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彻底清扫一番,接着开始着手准备晚上所必须 要吃的“古都”。所谓“古都”乃是将面捏成小团,尔后在少部分面团内放入象征“好运”、“发 财”、“善良”、“幸福”、“温柔”以及表示“黑心人”、“嘴杂”、“狡猾”等的羊毛、玻璃、豌 豆、木炭、小贝壳等物、更有趣的是若谁的碗中盛上包有牛肚的面团,则表示此人肚大、能吃。这时,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碗中捞上一面团,放入此人碗中,让其当场吃下,这一情景既使人捧腹 大笑,又不难从中感受到“觉巴”爽朗、大度与憨厚。当天将至黑时,也就是在吃“古都”之前,家家 户户都要在自家客厅墙上的四周用面粉点上古都,此时的孩子们也逐渐感受到新年将到来的喜悦,便无 不手舞足蹈、高高兴兴地到这家吃点古都又到那家吃点古都让外人真不知这些小不点们哪来如此大的肚 皮,竟能吃上那么多家的古都。到三十日这天,凡是女性则都必须清梳头发,以示女性们都象仙女一般 美丽、温柔。将至下午则准备初一用来款待客人的食物。晚上,又将家中重新清扫一遍。最后,非常虔 诚而恭敬地为佛摆好供品,人们则早早上床睡觉为的是初一能早起床。
初一凌晨的3-4点左右,家中的母亲就要早早到外面的泉眼处背水,若这天哪家能最早背回水,则 意味着这家在这一年时能大吉大利,兴旺发达。到5点左右,家中所有的人争相起床,穿上漂亮的节日 盛装,佩带上各种首饰。尔后,高高兴兴地全家围坐成圈,喝酥油茶,吃切玛,接下来又吃象征能在这 一年里引来吉祥的“绰玛马酷”,当太阳徐徐升起时,家中的男人(14岁以上)骑上骏马开始走串乡邻 去“羌达”,这些走羌达的人到了谁家,首先互祝新年,尔后吃切玛喝醇香的青稞洒,再敞开肚皮享受 主人端上的丰盛无比的主食或琳琅满目的各种零食。至直天黑、人们才陆续返回各自家用。而在这一 天,14岁以下的少男少女则各自家中紧快梳洗完毕,穿着节日的新装,成群结队地跑到本村或邻村去不 断喊着:“洛赛,扎西德勒!”,走到哪家,哪家的主人就捧着孩子们喜欢吃的油炸果、干果以及糖、 饼干等热情地往孩子们的怀里、手里塞,乐得他们盼望年年、月月、日日都如这一天,以上整个活动一 起延续至天黑。
从初二开始,家家户户走串于亲朋好友之间,这走串主要是为男了来走动。当客人一踏进主人家 门,主人就热情友好地端上绰马酷招待。接着男人们开始玩藏牌、麻将及骰子,此时是主人家的女人们 最繁忙,也是最开心的时刻,她们或端茶敬酒,接着端出热气腾腾、香气诱人的手抓牛肉,又给每人盛 上酸甜可口的“雄折”一碗,再过一袋烟的功夫,又是擀饭和十几道菜端上饭桌,这还没完,过一段时 间主人还端上牛肉伴辣子和主食糌粑。这一天人们就在吃了再吃中度过的,人们在酒足饭饱、摇摇晃 晃、欢歌笑语之中开始离散,回到自己的家中,直至正月十二,节日的气氛才渐渐淡薄,人们又开始日 常的生活。(来源:yagare20的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