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发布时间:2020-05-20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王国忠   责编:顿珠曲珍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image.png

酥油茶。



斯大林在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在这里一口气说的六个“共同”,就同一个民族而言确实是“共同”,但是,与其他不同民族相比却恰恰相反,这些“共同”都是“不同”,就是差别了,也就是某一民族独具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别之处、特殊之点。就以共同语言为例,“扎西德勒培松楚”这是藏话,就藏族内部而言这就是“共同”,藏族同胞,不管是西藏的、青海的,还是四川的、云南的、甘肃的,都会用这七个字表达对别人的衷心祝福和良好祝愿,但是对于汉族、蒙古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等其他民族而言,这就不是“共同”,而是“不同”了,因为这些民族不会用这七个字祝福他人,因而也就成了藏族的特点。

如果全中国甚至是全人类都相差无几、一模一样,那么,世界上也就无所谓什么民族了。换言之,没有特点也就没有民族。每个民族都会有很多自己的特点,或者说与其他民族相比的“不同”之处,没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也就不能称其为一个民族。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有很多自己的特别之处,而且特点还非常明显和十分突出。

藏族是世界上唯一把茶作为主食的民族

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描述藏族的特点,依笔者之拙见,可以概括为这样“四个特别”:藏族是一个特别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是一个特别善良虔诚的民族,藏族是一个特别勤劳淳朴的民族,藏族是一个特别好肉爱茶的民族。要全面阐释和解读藏族的这“四个特别”难度确实不小,每句话写一本书也不会嫌多,我争取以后抽空写专文甚至出专著,分别加以全面系统地阐释和深入细致地解读。今天我主要谈谈关于藏族“特别爱茶”的问题,探讨一下藏族与茶叶之间的特殊关系和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的独特习俗。

据我所知,世界上有近3000个民族,但是,把茶作为主食饮用和食用的好像只有藏族,其他民族都是把茶当做饮品,没有作为主食的习俗。我们到内地去吃饭,在等待上菜的间隙,服务员会备上茶水,让大家喝茶聊天。但一旦开始动筷吃饭,服务员马上会把茶杯撤走。待到都吃饱喝足了,服务员又会端上茶,所以汉语里就有“茶余饭后”之说了。

在内地,茶作为一种饮料,而在藏民的家里就完全不一样了,由茶水、酥油、核桃泥、盐巴等构成的酥油茶,是藏族每天非食用不可的主食。酥油茶不仅可以直接饮用,还能和青稞面一起揉成糌粑食用。

正是藏族与茶叶的关系非常特别而且极其紧密,所以很多人说:“藏族人可以三日无食,但是不能一日无茶。”事实确实如此,更确切地说,藏族同胞不只是一天不能没有茶,而是顿顿不能没有茶。不少藏族同胞尤其是年长一点的很多都有非常严重的茶瘾,不喝酥油茶就会没精打采,头昏脑涨,甚至在出差时也要自己打酥油茶喝。

为什么藏族对茶情有独钟

为什么藏族与茶叶会有如此紧密的特殊关系,会对茶叶如此地情有独钟呢?前因后果,各种说法很多,其中相对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也就是说,藏族人一天不喝茶,就会瘀滞,就会滞涨,就会难受;三天不喝茶,就会生疾,就会得病,就会身体不舒服。我虽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但因为很小就在学校里读书上学,之后一直在县州市省等三级党政机关任教任职,吃穿住行等生活习惯已经与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因而基本没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感觉。

我曾在被誉为“云南茶乡”的临沧市委宣传部和组织部工作和任职,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茶乡担任要职,喝茶的条件自然很好,品茶的机会当然也不少,山坡上、路两边,到处都有茶园,几乎天天见得到茶树、茶叶、茶民,很多时候连散步都在茶园里转圈,但我很少喝茶,更没有茶瘾。每次过年过节从临沧回老家时,我带得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茶品,送给家里的长辈、村里的老人和亲朋好友品尝,他们都非常高兴,有的还如获至宝,迄今还舍不得喝掉,珍藏起来。

为什么很多藏族人“一日无茶就滞,三日无茶就病”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困扰了我很长时间,为此我不仅咨询了高僧活佛和很多藏族长辈,而且翻阅了很多写藏族生活的典籍和写茶文化的书籍。虽然通过四处求教和大量阅读,我了解了许多很优美的故事和有趣的历史,学到了许多极有用的知识,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这句话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和答案。

2018年,我在阅读一本有关研究云南茶产业发展历史的书籍时,看到这样一句话:“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一语道破,言简意赅,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藏族群众大多生活在高原,海拔高、气候冷、条件差,粮食作物很难生长,即便有些非常耐寒的粮食作物可以栽种,其产量也非常低。但是,这个问题没有难倒聪明而又勤劳的藏族人民,他们利用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满山遍野的草地养牛、养羊、养猪,高蛋白、高热量的牛肉、羊肉、猪肉正好满足藏民身体的需要。所以,亡国之君晋惠帝司马衷在听大臣们说灾民没有粮食吃的时候的答问:“何不食肉糜?”在内地是贻笑天下的蠢话,但是在藏地却是有理有据的大实话.

生活在高原的群众经常大量食用“腥肉之物”,消化吸收又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实践证明饮茶食茶恰恰可以帮助人们消化吸收“腥肉之物”。而在藏地,只有特别耐寒的青稞成为藏族的主要粮食。青稞是世界上最好的粮食作物之一,生长周期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多,热量高、营养丰富,同时还有很大的保健作用,对于糖尿病、风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还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是,青稞热量较高,长久食用,往往会给身体带来不适。而茶叶有非常好的清热消毒的作用,青稞和茶叶同时食用,完全可以消除青稞的高热对身体健康的不利影响,这叫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用“茶马古道”破解“要茶却无茶”的难题

藏民一天也离不开茶,但是藏地却种不出茶树,只有周边的云南、四川等地盛产茶叶,而且品质好、口感佳,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聪明智慧并善于创新的藏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开辟了享誉全球的“茶马古道”。云南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保山、大理等地的商人,用马将茶叶驮到西藏等藏地去销售,返回时又驮着牛羊皮、毛织品等高原特色产品到内地销售,促进了藏地和内地的交往交流,也解决了广大的藏民的喝茶问题。

过去是“走着进去”,后来是“滚着进去”,再后来是“飞着进去”,现在是“睡着进去”,很多人用这4句话来形容进藏交通的变化。所谓“走着进去”,是指过去进藏既没有公路,也没有铁路,更没有飞机,只能靠两只脚走进走出,不仅非常遥远,而且极其艰辛,致使很多人连命都丢在进藏路上。所谓“滚着进去”,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百废待兴的极困难时期修通了进藏公路,人们可以坐着汽车出入藏地,只是路面和路况都不太好,不仅非常颠簸,而且晴通雨阻、时通时阻,所以叫滚着进去。再后来,有了机场,人们可以乘坐飞机飞到藏地了。现在有了被很多人称为“天路”的进藏铁路,更多人选择买卧铺票一边欣赏沿途风景,一边睡着进入藏地了。

在可预期的不远的将来,还会有高铁,到时进出藏地,速度就会更快,用时就会更短,感觉就会更好,舒适度自然也会更高。正因为如此,用马驮茶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越来越多的茶叶,越来越好的茶品,通过公路、铁路、飞机源源不断地从祖国各地运往藏地,藏族人民喝上香飘四溢的酥油茶早已没有任何问题。(作者王国忠系云南省委党校一级巡视员、省社科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