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世间胜母护法神 摄影:范久辉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 苯教卷》项目组成员、《中国西藏》杂志通讯员范久辉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进行田野调查时,在洛隆县腊久乡的向导四朗仁青的带领下,于八宿县夏里乡左西村附近的薪日寺内发现了明代苯教壁画。
图为被废弃的薪日寺 摄影:范久辉
薪日寺不通公路,从左西村出发需徒步约两小时,其海拔高度约4350米。据四朗仁青介绍,薪日寺为著名的苯教世系家族叙氏家族所创建,创建者及年代不详,鼎盛时在现今的洛隆县、八宿县及波密县拥有多处田地,并积累了巨额财富。一百多年前,叙氏家族与波密县康玉乡宗热村的村民因灌溉用水发生纠纷,双方进行过惨烈的争斗,叙氏因此而断嗣绝后。之后,薪日寺无人看管,其周边的僧舍、喇让、民居、佛塔及一部分殿堂均已倒塌,如今唯一保留下来的殿堂,可能是当时的主殿。
图为第三壁壁画 摄影:范久辉
现存的薪日寺为两层的夯土建筑,上下两层之间无连接通道,上层无壁画,壁画位于下层。下层四壁均绘有壁画,其保存状况因漏雨、渗水、破坏等各种原因而不是太好。墙面宽550CM,长570CM,高325CM,壁画通高278CM。中央有立柱两根,从立柱上的横梁破坏壁画完整性的角度来分析,它应是为了保护整体建筑的安全,于后期在一次“大揭顶”式的维修中设立的。
图为殿堂中的立柱 摄影:范久辉
图为立柱的横梁破坏了壁画的完整性 摄影:范久辉
两立柱皆为八棱柱,前面均绘有宝瓶与坐佛,右方立柱的右侧还绘有一条立龙,上端雕有八个莲瓣。柱头绘有“直巴扎”兽面纹。托木正中绘有琼鸟一只,喙衔蛇,两手各持此蛇的一端,两侧各绘有卷草纹。
图为左侧立柱 摄影:范久辉
按苯教左旋转经的传统,以有门的墙面为第一壁,其余墙面分别为第二、三、四壁。其中第一壁壁画保存相对完好,共有两铺壁画,第一铺壁画(门左侧)的主尊待辨识,其身色黄,左手当胸持宝瓶,右手似持铁钩,其下部墙体脱落。第二铺壁画似为药师佛组合,其下部绘有世间胜母护法神及其伴神。
图为第一铺壁画,摄影:范久辉
图为第二铺壁画药师佛组合 摄影:范久辉
第二壁共有三铺壁画,其中第三铺壁画为瓦塞昂巴组合,其左侧受雨水浸蚀,其伴神已不可辨识。第四铺壁画为普贤寂静总集,其造像最上两首被横梁所破坏。第五铺壁画浸蚀严重,其主尊已不可辨识。
图为第三铺壁画瓦塞昂巴组合局部 摄影:范久辉
图为第五铺壁画普贤寂静总集组合局部 摄影:范久辉
第三壁有三铺壁画,虽然下部壁画都已散漫不可辨识,左侧局部坍塌,但却是保存最好的壁面。第七、八、九铺壁画其内容应是“四部如来”中的斯巴桑波奔赤组合、白光佛组合、智慧佛母组合。
图为第七铺壁画斯巴桑波奔赤组合局部 摄影:范久辉
图为第八铺壁画白光佛组合局部 摄影:范久辉
第九铺壁画智慧佛母组合局部 摄影:范久辉
第四壁应有四铺壁画,第十铺壁画与第十三铺壁画受雨水浸蚀严重,画面不清,第十一铺壁画与第十二铺壁画待辨识。
图为第四壁壁画 摄影:范久辉
图为第十一、十二铺壁画局部 摄影:范久辉
有关专家认为,从壁画布局、绘画风格,主尊开脸佩饰、背光形制等方面来分析,薪日寺的壁画应绘于明代中期,是目前昌都市最早的苯教壁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保存状态相对完好,在苯教早期绘画艺术相对缺失的情况下,弥足珍贵,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尤其是大部分主尊背光上端的大部分的琼鸟其喙都不衔蛇,这为研究苯教琼鸟形象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图为喙不衔蛇的琼鸟 摄影:范久辉
近百年以来,薪日寺一直无人看管,二层上的房顶年久失修,多处倒塌漏水,一层多处墙面渗漏雨水,对壁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薪日寺底部没有防水处理,雨水长期侵蚀夯土墙底部的基础;加之因墙底部含盐量较高,引起野兽、牲畜等动物啃食,也破坏了墙体结构。
图为被动物啃食的墙基 摄影:范久辉
如今的薪日寺如风烛老人,遗世独立,在风雨的侵蚀下,摇摇欲坠,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对薪日寺进行抢救性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