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
每当这首传遍神州大地、唱响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在耳畔响起,总能让人激情燃烧、心潮澎湃。文化和艺术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一首经典歌曲的诞生,既有其特有的时代背景,又有划时代的特殊意义,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经过精心策划,本网精选了13首在全国及民族地区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歌曲,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再唱山歌给党听》栏目,旨在通过探寻每首歌曲创作的幕后故事,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展现各族群众感党恩、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老川藏线二郎山段公路。
老二郎山隧道。
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
海拔“三千三”的二郎山,横亘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形成了一道“壁立千仞、千峰如削”的壮美风光。一曲雄壮激越的《歌唱二郎山》,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了71年前,筑路大军决战二郎山的激情岁月。195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指战员唱着“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誓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的豪迈歌曲,开山凿路,以每公里牺牲7人的巨大代价,在峭壁悬崖上凿出了一条60多公里的“天路”,康藏公路二郎山段建成通车(1955年更名为川藏公路),书写了甘孜州交通建设的一段不朽传奇。
从天堑变通途到二郎山隧道以及雅康高速二郎山特长隧道的建成,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鼓舞下,甘孜交通屡建奇功,川藏公路四川段提档升级;高速公路修到了溜溜康定城;康定、格萨尔、亚丁机场位居康东、康北、康南三大片区中心,农牧民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坐飞机”的美好愿望,甘孜州由此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三座高高原民用机场的地级市(州)。
一座山、一段路,两条隧道、一段历史,穿越时光71载,巍巍二郎山,书写甘孜三段交通传奇,一首《歌唱二郎山》穿过岁月的尘埃,久久地回荡在二郎山上,唱响甘孜新时代“天路”之歌。
“天路”修上二郎山
在泸定县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里,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一份份泛黄手稿……这些斑驳的文物无声地讲述着筑路官兵的“第二次长征”以及川藏公路绵延千里的“成长史”。
在具有历史沧桑感的老物件里,一张小板凳格外引人注目。原木已经脱色、四脚明显变形。时任18军54师162团政委翟寿亭的女儿翟新利在参观纪念馆时回忆说:“当年,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老红军作曲家时乐濛到二郎山筑路一线采风时,目睹162团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后,坐在3营工棚内的这张小板凳上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歌唱二郎山》。”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冈,羊肠小道那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唱出了二郎山的雄奇艰险。“时任3营营长的宋继年叔叔曾给我讲过:1950年6月26日,部队工程技术指导员历经8天长途跋涉后,终于到达了二郎山,旋即进行勘察,于7月10日正式开工修筑二郎山公路,一共投入了3个营1000余人的兵力,每个营包干30里路段,要求9月1日初通。第二阶段加宽提升,当年10月底已达到初级公路标准,随后直到1951年2月,为了保证运输畅通,162团留在二郎山上过冬,担任扫雪破冰护路任务。162团是18军第一个参加筑路的步兵团。”翟新利说,当时,一无图纸、二无工程机械、三无技术人员。望着绝壁千仞的二郎山,官兵们喊出了“天大困难像个豆,好马崖前不低头”“天上没路修一条”“把五星红旗插在二郎山上”的豪迈誓言。
面对“巨石满山冈”,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器械,筑路官兵们身绑粗绳吊在笔陡的峰楞上,手执铁锤钢钎在崖壁上打炮眼。杨海银一口气打了1200锤,成为闻名全军的“千锤英雄”。
翟新利说,当时,阴雨连绵、异常潮湿、疫病肆虐、缺菜少粮,筑路官兵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夜晚“山坡架帐篷,睡在云雾中”,仅仅90天时间里,便挖了2300多斤野菜……
1950年8月25日,筑路官兵以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提前攻克了康藏公路拦路虎——二郎山段全线抢修初通。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全线通车,成为甘孜民族团结之路、文明进步之路、共同富裕之路。
隧道一通幸福来
春回大地,二郎山上已是“满园春色关不住”。随着二郎山隧道的建成,当年的二郎山公路几近废弃,偶尔能见到上山探险旅游的车辆。
在离二郎山隧道几百米处,一块写有“川藏线文明走廊·生态文明新村”字样的石碑格外抢眼。记者行车经过8.8公里长的通村硬化路,油菜花开、羊肚菌大棚密布、花椒树遍地,一幅“富春山居图”映入眼帘。
“1950年,我只有7岁,常跟父亲背枯草到干海子(小地名)喂牲口,见到不少解放军在修路。听老人们说,这些军人宁愿吃野菜,也不吃我们一口粮。”在被称为“进藏第一村”的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年近8旬的老人李启志回忆说,通途并非坦途,当年二郎山常年遭遇暴雨、浓雾、冰雪等恶劣天气,滑坡、泥石流频频造成断道。正常情况下,从成都到康定,第一天住雅安,第二天才能到康定,如果遇到塌方断道,常常会被困在山上好几天。时通时阻的二郎山公路像拦路虎,阻碍了进出州的物资运输和群众出行。
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周祖祥感慨地说:“隧道没通前,团结村一贫如洗,包谷面是家常便饭,茅草房比比皆是。”1983年,二郎山路段开始实行“单进双出”交通管制,从山脚到山顶是一望无际的“车龙”,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便在雨雪天挂链条挣钱。彼时,一些好逸恶劳的年轻人竟然爬车、扒货、销赃,团结村一时成了川藏线上臭名昭著的“飞虎村”。
横亘在村民面前的二郎山,像一堵无法逾越的墙,阻挡了村民摆脱贫困的步伐。
1995年,二郎山隧道工程列入国家“九五”计划;1996年底,二郎山隧道工程正式开建。
穿过8条大断层、数十个溶洞暗河、2000多米岩爆和大变形……1999年底,二郎山隧道试通车。2001年1月11日,全面建成通车。这条当时国内最长、埋藏最深、海拔最高、地应力最大、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特长山岭公路隧道,其西出口恰好就在团结村附近。至此,全长4176米的二郎山隧道绕开了25公里的“鬼门关”,驾车仅10多分钟就避开了最危险的路段,穿越了“高呀么高万丈”的二郎山。从康定到成都,路程由过去的两天缩短至7小时。
谈到公路畅通带来的变化,44岁的村民肖福银喜上眉梢:“隧道建成后,通村路拓宽硬化,全村有50多辆大货车跑运输。我一年能挣20余万元。”
物流运输让部分村民先富了起来。团结村“第一个吃螃蟹”种植蔬菜和羊肚菌,成立全州首个特色观光农场、发展大樱桃和核桃等林果经济,村民外出务工,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000元提高到近2万元。
“有了钱,我们在泸定县城买了电梯房,住到了城市里。”肖福银底气十足地说,我们村由臭名昭著的“飞虎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村民终于可以挺直腰杆过红火日子了!
踏上高速致富路
如果说,二郎山隧道的建成,被当地人称为“第二次解放”的话,那么,长达13.4公里的雅康高速二郎山特长隧道的建成,更是让甘孜人民体验到了“飞一般”的感觉,从红色名城泸定到成都仅需2个多小时。
位于二郎山下的泸定大渡河特大桥,壮观气派,刷新了中国桥梁史的新纪录,雅康高速公路获得了中国公路交通优质奖——“李春奖”。
作为甘孜交通的建设者,胡廷辉致力于用镜头记录甘孜交通的巨变。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已拍摄了超过8万张反映甘孜交通的照片,并在全国各类摄影比赛中屡获奖项。
“西南第一长”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四川第一大”泸定大渡河特大桥,一项项刷新历史纪录的“超级工程”,让胡廷辉激动不已,雅康高速二郎山特长隧道采用斜井主洞反向施工,有效保护了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采用抗震扩大段,穿越13条区域性断裂带,为地震灾害预留了抗震变形及补强空间等,隧道建设攻克了七大工程难题,达到隧道领域技术顶峰。老二郎山隧道一天通行约1万辆车,而雅康高速二郎山特长隧道一天就有6万辆车通过。
“简直忙不过来,客人太多了。”雅康高速通车后,游客蜂拥而来,泸定县杵坭村板板桥农家乐老板娘邓安美说,雅康高速让她轻松年入百万元。在杵坭村,共有农家乐、民宿36家,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通途变坦途,依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泸定县在甘孜州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开发那福源,人民享安康。”如今,邓安美和村民们时常唱起脍炙人口的《歌唱二郎山》,意气风发地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图片均为本网资料库图)
《歌唱二郎山》
歌词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冈,羊肠小道那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那个被它挡。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誓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
不怕那风来吹,不怕那雪花飘,起早那睡晚忍饥饿,个个情绪高,开山挑土那架桥梁,筑路英雄立功劳,那个立功劳。二呀么二郎山,满山那红旗飘,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享安康。
前藏那和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它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帐篷变高楼,荒山变牧场,侵略者敢侵犯,把它呀消灭光。”
创作背景
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响应“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号召,发扬“吃大苦,耐大劳”“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革命精神,修筑川藏公路。1950年夏,受西南军政委员会派遣,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副政委魏风在率战斗文工团到二郎山采风时,了解到筑路解放军顽强带病修路的英雄事迹。洛水(祝一明)根据时乐濛《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合唱第五段“盼望红军快回家”第一部分的原曲填词易名,创作了歌曲《歌唱二郎山》,并由男高音歌唱家孙蘸白首唱。歌曲运用了河南梆子音乐的素材谱写而成,前奏用豫剧慢板过门音调写成,唱的部分根据豫剧的音调、调式特点创作,既唱出了二郎山的险,也唱出了解放军的无畏气概,鼓舞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筑路军民;曾获1952年“纪念八一建军节体育运动大会文艺会演”比赛一等奖,1954年又在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获一等奖,不久被拍成电影和灌制成唱片,广为传唱。
作者及首唱者简介
《歌唱二郎山》词作者洛水,原名祝一明,河南省商城县人;代表作有《歌唱二郎山》《老车夫》《在生活线上》,曾担任南京市文工团戏剧队副队长,先后在二野文工团任编导组长,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戏剧教员、研究员、创作组长,昆明军区话剧团任导演、创作组长。曲作者时乐濛,河南省伊川县人;1939年2月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习指挥和作曲。创作了组歌《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合唱《长征》、歌剧《南湖颂》、歌曲《三套黄牛一套马》《歌唱二郎山》等;先后参加并主持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及《中国革命之歌》的音乐创作;1952年,被总政治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曲家”称号;他也是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孙蘸白是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因首唱《歌唱二郎山》而享誉歌坛,1960年后,他先后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河南大学音乐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