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狮泉河烈士陵园大门两旁镌刻的对联。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高极”。“高极”之上,气候恶劣、条件艰苦,一代又一代人像红柳树一样扎根绽放,孕育传承着“老西藏精神”。
图为阿里地区狮泉河烈士陵园
图为阿里地区狮泉河烈士陵园
图为中国西藏网阿里采访组一行,在阿里地区狮泉河烈士陵园向长眠于此的烈士们鞠躬致敬
走进烈士陵园,墓碑上镌刻的名字、牺牲的年月、进藏先遣连的事迹,让前来祭奠瞻仰的中国西藏网阿里采访组一行感慨万千。
先遣功臣李狄三,1951年5月,因高原病永远闭上了双眼。与他同眠在“高极”之上的,还有进藏先遣连的62名官兵。
1950年7月31日,在 “向西藏大进军”的号召下,解放军第二军独立骑兵师第一团第一连“进藏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这支队伍由汉、回、藏、维吾尔等7个民族136人组成,李狄三为进藏先遣连军政首长,李子祥为指导员,曹海林为连长,彭青云为副连长。
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进藏先遣连沿着于田通往喀喇昆仑的古道向藏北进发。茫茫雪山、山高路远,等先遣连到达阿里噶大克(今噶尔县),63名官兵殉职。
苍茫雪域之上,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一代代奋斗者,沿着先遣连的足迹,继续书写着忠诚、伟岸。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孔繁森墓碑两侧的挽联,正是其人生写照。
年仅19岁的丹增曲烈长眠于象泉河畔的札达县烈士陵园。2013年2月6日,札达县萨让乡日巴村嘎布热组牧场因强降大雪、道路封堵,两名牧民被大雪围困。当日中午,丹增曲烈一行前往救援,途经一段山坡低洼处发生雪崩,7人被埋,包括他在内的6人不幸牺牲 ,一人重伤。
图为阿里地区狮泉河烈士陵园一角
图为札达县烈士陵园一角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狮泉河烈士陵园、札达县烈士陵园、阿里军分区军史馆等地,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视频的介绍,让中国西藏网阿里采访组一行长久驻足、唏嘘不已。
进藏先遣连的英雄事迹、守边固边那些“可爱的人”,采访中那些将工作生活艰辛付诸笑谈的脸庞、那些在这里已坚守了5年、10年、20年的身影……
西藏和平解放已70年,“高极”之上,更是精神高地。扎根边陲、建设雪域的奋斗者正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