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伟大长征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 国无精神则不强

学习伟大长征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 国无精神则不强

发布时间:2021-10-11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在中国工农红军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血火征程中,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跨越时代、超越空间,成为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指路明灯,也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的精神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各项工作中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谱写新时代的长征之歌。□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凝聚新长征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更需要深入理解长征精神,从其中汲取力量、凝聚共识,把革命先辈的精神遗产化作勠力前行的不竭动力。
  深入理解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政治角度看,遵义会议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摆脱了敌人的包围,争取到战略上的主动,并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活动,使党和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伟大的战略转移。从军事角度看,中央红军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到达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等,每一个战略方向的调整,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与坚持实事求是息息相关。当前,我国面临的内外部战略环境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正确认识变化的方向、趋势和前景,进而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
  深入理解长征精神,就是要具备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长征中,红军既面临着敌人重兵封锁围剿,又面临着党内左倾错误和分裂主义的干扰;既面临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又面临着难以想象的生存环境。然而,所有这些艰难困苦都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衣衫褴褛的红军将士天当房、地作床,吃草根、啃树皮,翻雪山、过草地,不但没有被拖垮打散,而且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征服了自然环境的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辉煌胜利。理解和学习红军战天斗地的顽强斗志和攻坚克难的无畏勇气,对于今天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环境更加多变,特别是在疫情的冲击下,部分领域的工作遇到了不小的困难,面对这种状况,首先要具备“战略上藐视”的勇气,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和可以克服的,有了这个认识,才能真正做到“战术上重视”。在具体工作中,要把长征精神作为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勇于直面问题和困难,善于化解矛盾和风险。
  深入理解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紧密团结的光荣传统。在长征征途中,红军靠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紧密团结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战胜了一切敌人。紧密团结,体现在与中央保持一致,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上。在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时,面对走与留的重大抉择,所有党员干部都坚决服从组织决定。以何叔衡、瞿秋白为代表的一批领导干部毅然决然地按照组织要求,留下来继续坚持斗争,红军主力走后,在斗争中英勇牺牲。他们用生命遵守了纪律,顾全了大局,维护了团结。当张国焘公开分裂党和红军的时候,部分同志受到张国焘的蒙蔽,想要阻拦红军北上。在这样的危急时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掷地有声地说:“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他用实际行动带领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同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作斗争,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紧密团结,还体现在红军指战员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互帮互助上。行军途中,大家搀扶着一起前进,在生死考验中体现出团结友爱、患难与共的高贵品质,并升华为激励红军官兵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强大武器。在新时期,团结一致的前提是统一认识,我们要把认识真正统一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统一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来,统一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出发点上来。有了认识基础,还要做到顾全大局。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和个人得失相比,组织的发展,事业的进步才是大局,要具备“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和格局。在实际工作中,要从自身做起,团结同志,处理好集体行动和个人意志的关系、民主决策和令行禁止的关系、统一管理和基层参与的关系,打造高效和谐的管理团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躬身践行长征精神 创造新长征辉煌业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改变。在新的征程中,要把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融入实际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伟大长征精神,用伟大长征精神引领和激励我们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在新时代践行伟大长征精神,首先要理解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物质的存在形态,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认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认识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长征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认识,必将指导我们的工作实践,最终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时代践行伟大长征精神,就是要把长征精神转化为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建功立业的具体行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各项事业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归根到底离不开长征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对主观能动性的巨大激励。今天,我们更要大力践行伟大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在新时代践行伟大长征精神,还要特别注重传承长征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有一个突出优势,就是理想信念的优势——邓小平同志曾将其概括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这一优势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理想信念来自使命。红军的使命就是要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建设人民的新中国。有什么样的使命,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甘于奉献,不惜牺牲,以吃苦为荣,正是这样的使命和价值观,为红军将士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他们在恶劣环境中,完成了世界军事史上空前的壮举。长征精神中蕴含的使命和价值观因素,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它为我们凝聚了团结奋斗的共识,明确了价值判断的依据,提供了约束行为的准则。

创新发展长征精神 丰富新长征思想内涵
  党的领导集体在长征中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在时代的考验下给出了圆满的历史答卷。自遵义会议到长征胜利结束,每一次合理的战略选择,每一次正确的战术实施,每一次战斗的重大胜利,无不是开拓创新的结果。正是凭借敢于打破教条迷信,不断突破既有框架的创新精神,党和红军才能选择正确的转移方向,做出将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正确战略决策;才能提出并坚持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实现了党的使命和目标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高度统一;才能在困难重重、瞬息万变的长征途中,运用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等经典战例;才能在长征途中实行正确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赢得各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留下了彝海结盟这样的佳话,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意图使红军在民族地区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战略企图;才能在取得路线斗争胜利的同时实现了党和红军的空前团结。长征精神本身就是一个活跃的体系,它的生命力就在于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创新。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勇于创新发展,不断为伟大长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创新发展伟大长征精神,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老经验,用创新的理念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到在思想上有新解放,在工作上有新思路,在实践上有新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建设、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如何进一步限制和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等“三大差距”,如何更好地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调整社会结构,管理社会流动,回应社会诉求,如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也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必须学习红军长征中体现出的创新精神,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实践,积极探索,才能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
  (执笔:王宇,成都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