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发布时间:2022-05-25 来源:新华网 责编:丁真尼玛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题:“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新华社记者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强调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团结奋发、攻坚克难,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以迈向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向世界宣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一)坚持高效统筹——“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这只巨大的“黑天鹅”,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变量。累计确诊超5.2亿例,死亡逾627万例——全球疫情仍处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

  在内蒙古满洲里市东山街道办事处怡园社区府欣小区A区核酸采样点,工作人员为居民做核酸采样(2021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今年3月以来,国内新一波疫情波及一些省份,经济复苏受到较大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在关键时刻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全国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

  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常态化防控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这个重点,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月13日,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同时指出,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信心,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锐意攻坚,精准施策,坚决遏制疫情蔓延。3月20日,深圳基本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4月14日,吉林省实现社会面清零;5月17日,上海全市16个区实现社会面清零;北京以快制快,加快实现社会面清零……目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5月17日,市民在上海市普陀区的一个居民小区内享受休闲一刻。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与此同时,稳经济、保发展安全的措施大力推进。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七大政策加快落地,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增量政策工具蓄势待发……一系列举措着力稳住经济大盘。

  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8%,平稳开局殊为不易。尽管增速放缓,前4个月累计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经济社会大局稳定;黑土地上忙春耕,高速路上保畅通,长春、深圳、上海等地越来越多车间响起轰鸣声,汇聚成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力脉动。

  4月23日,上汽临港乘用车工厂工人在总装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在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着眼长远,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思考和布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着力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要部署,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行稳致远。

  中铁九局工程技术人员在抚顺市兰山隧道内施工,沈白高铁全线掀起施工大干热潮(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的演讲,传递出坚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二)牢牢把握主动——“最重要的是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重要的是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确保关键领域安全可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守牢底线——

  受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全球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国内保供稳价压力增大。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及早作出调整,确保供给安全。”

  粮稳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今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这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内的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3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考察,首站就来到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2月17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妹冢镇,农民在麦田里进行镇压保墒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各地各部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千方百计保障米袋子安全——中央财政下拨夏粮小麦促壮稳产补助资金16亿元,下达资金300亿元为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补贴,投放100万吨国家钾肥储备……一系列部署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冬小麦面积稳定在3.3亿亩以上,长势与常年基本相当,夺取夏粮丰收有基础;据5月18日农情调度,全国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85%,进度快于去年。

  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胜利油田时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2021年3月31日,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一排抽油机在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今年春节前夕赴山西考察,总书记特意来到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走进企业储煤场,察看煤场储煤等情况,强调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

  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在不断推进——加快释放国内油、气、煤炭产能,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积极用好国际市场,自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所有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今年一季度,全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3%、4.4%、6.6%,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541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能源供给制约问题明显缓解。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月14日6时52分,编号为B-001J的C919大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第4跑道起飞,于9时54分安全降落,标志着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新华社发

  5月14日,上海。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的首架C919大飞机圆满完成首飞试验。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时说的话,至今令人心潮澎湃。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当年攻克“两弹一星”一样,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左至右)安全顺利出舱(拼版照片)。新华社发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结束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返回地球;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飞赴太空;“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等一系列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产业升级步稳蹄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融合……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5月10日凌晨1时56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腾空而起,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2时23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实践一再证明,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三)夯实大国之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图文互动)(11)“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5月16日,在苏州昆山的吴淞江整治工程施工现场,工程船舶整装待发(手机拍摄)。新华社发

  4月25日,列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规划网的成兰铁路,历时10年贯通跃龙门隧道;5月16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开工建设;5月以来,国家石油天然气重点工程——青宁管道与西气东输一线互联互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大江南北,一个个重大基建项目稳步推进,勾勒中国经济地理新版图。

  面向“十四五”、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对于筑牢大国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远思考。

  2021年5月,河南南阳。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图文互动)(12)“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这是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2021年6月16日摄)。2021年6月25日,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建成通车,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同时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2021年7月,青藏高原。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指出“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图文互动)(13)“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这是2021年12月5日清晨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拍摄的海南自贸港建设重要的集装箱航运枢纽——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2022年4月,海南洋浦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要“推动港口发展同洋浦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相得益彰、互促共进,更好服务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一带一路’”。

  从南水北调到川藏铁路,从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到海南自贸港建设,这些重大工程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谋划未来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图文互动)(14)“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白鹤滩水电站一景(5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既利当前、又谋长远的战略部署,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当前经济工作部署。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涵盖更广,涉及网络型基础设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一项项具体安排密集落地,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施工蓝图”渐次铺展。

  一边补短板强弱项——“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已分解出的2600多个项目稳妥有序实施;今年全国预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约8000亿元,前4个月已完成19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5%;1至4月全国铁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4.6亿元……

(图文互动)(15)“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5月17日,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穿行在贵州首个5G全连接工厂的部件生产区内。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一边调结构增后劲——今年一季度我国5G基站新增13.4万个,累计建成开通155.9万个;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达到2400个……

  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系列瞄准未来的“打基础”举措,将带来广阔的技术创新需求和“换道超车”新机遇。

  (四)重塑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2021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释放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鲜明改革信号。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针对当前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突出问题,意见从六个方面明确未来重点任务。

  时间回到2020年春天。3月底的浙江宁波舟山港春寒料峭。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复工复产。

(图文互动)(16)“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2021年3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回京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和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大国经济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回旋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扎实推进——

  出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疏通经脉、扩大内需;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眼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个个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

  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图文互动)(17)“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5月16日拍摄的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建造的99000立方米B型舱超大型乙烷运输船H2625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年以来,虽然我国外贸外资增速放缓,但总体仍实现“开门稳”——前4个月外贸同比增长7.9%,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0.5%,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展现出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5月18日晚,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致辞,重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表示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只要锚定目标、坚定不移,我们就一定能重塑中国发展新优势。

  (五)奋发开创新局——“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火车站到发列车数逐步增加,江南造船按期交付疫情下首艘船,崇明首批集贸市场“有限开放”,老街上的南翔小笼重新飘香……近期遭受疫情冲击的上海,正在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风雨无阻,大海依旧在那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的中国,正阔步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展望未来,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还会有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发展和安全,如一体之双翼、驱动之双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发展大势始终保持清醒认识:“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要把握好时与势,坚定信心向前进。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这一深刻剖析,既回答了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成功,也揭示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面向未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停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住高水平安全不放松,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新时代新航程上,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14亿多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中国号”巨轮必定能够闯激流、过险滩,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记者韩洁、熊争艳、杨依军、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