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人数创新高的就业季 川农大的就业率为何一路上扬

毕业人数创新高的就业季 川农大的就业率为何一路上扬

发布时间:2022-07-04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四川近57万人

毕业季,四川农业大学的水稻试验田旁,学生在拍照留念。 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四川农业大学为毕业生编写的《就业指南》。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树 摄


一线蹲点采访(六)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民生首先是就业,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

采访主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保研北大”“我签了正大集团”“我回家乡新疆,在农技中心搞服务”“我考上了重庆市的选调生……”毕业季,一个个好消息在学生中传开。

作为每年在川招收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四川农业大学2022届有8947名本科毕业生和1577名硕博毕业生,截至6月底,已落实就业去向率略高于去年。其中,30%以上毕业生成功升学;30%左右毕业生考录为选调生、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金融系统工作;30%以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上市公司或行业龙头企业就业……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四川近57万人,两个数字均创历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川农大毕业生就业率是如何走出一条持续向好的上扬曲线的?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一线蹲点采访组走进川农大,一探究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岚 唐伟荐 江芸涵 刘春华

A

从一个“就业秘书”的设立

看学校对“最大民生工程”的重视
  “这几天入职培训你觉得如何?能表现一定要表现,大方些、自信些……”6月22日9时许,川农大动物医学院一间办公室内,学院专职辅导员张廷宇正在与一位毕业生通电话。他一边用肩颈夹着座机电话话筒,一边对着电脑屏幕,敲击键盘输入信息。
  7年前,川农大在全校25个学院新设了一个工种——就业秘书,由学院一名专职辅导员担任。在张廷宇看来,就业秘书就像是学校招生就业处在各个学院的“触手”,传递就业政策信息、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每天上午,张廷宇要一一联系就业状态还未发生变化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求职进度和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然后,把学校与部分企业发来的人才需求信息进行筛选,并分发各类群里,确保岗位信息能让相关同学及时掌握。
  当了两年的就业秘书,张廷宇现在是学院认识学生最多的老师之一。他指着电脑屏幕说:“这张表记录着今年毕业的436名本科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和就业状态。学院按专业和班级通过专业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实施网格化管理,每个毕业生都有专属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在川农大,为毕业生就业奔忙的不只是就业秘书。毕业季,校党委书记庄天慧带队走访成都市人社局,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在川农大,毕业生就业可不只是就业部门的事情,从班主任到教授,从院领导到校领导,都有各自的职责。”庄天慧告诉采访组,毕业生就业是学校“最大民生工程”,也是学校的“重要发展战略”,学校已构建起学院小班班主任、专业教师、学院领导、校领导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
  这样的政治站位和顶层设计,让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杜彬开展工作有“底气”。首先是保障经费,学校实施就业“三个百万工程”,按需安排就业工作经费预算,不设上限;其次是纳入考核,学校优化《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办法》,分院系确定工作目标,设立就业专项奖励。
  80%以上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95%以上——如果说就业工作机制的健全,是让川农大毕业生“稳”就业;那么,长效育人机制的完善,则是为了让川农大学子就“好”业。
  校长吴德给采访组提供了一组数据:从2019年起,学校将90多个专业调整到现在的70多个,叫停了20多个市场前景不好、就业难的专业,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就业好的根本是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强,优化专业布局的方向要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川农大自我革命付出了很大代价,但我们有决心和魄力这样去做。”

B

从一名女生认知的变化

看职业规划教育对成长的影响
  “如果留在大城市工作,就要放弃专业,这不是我愿意的。”朱嘉心是今年川农大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毕业的研究生,高挑的身材,圆圆的脸蛋,言语不紧不慢,透出几分沉稳和坚定。她告诉采访组,自己毕业后回家乡新疆昌吉市一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
  “在川农大,我实现了人生逆袭。”朱嘉心说,她非常喜欢美食,就连报考研究生选择与马铃薯相关的研究方向,都是因为自己喜欢吃土豆。朱嘉心记得,进入川农大读研究生,入学第一课便是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优秀农业专家分享,“三农”情结悄无声息地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逆转发生在凉山州布拖县。布拖县科技小院,是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全国首批试点科技小院之一。川农大作为科技小院共建单位之一,长期派驻学校专家和研究生在此工作。渐渐爱上农学的朱嘉心,在2019年至2022年研究生学习期间,有400多天在这里度过。
  在有着“土豆王”之称的川农大教授王西瑶带领指导下,朱嘉心和团队在布拖县开展提高马铃薯种薯活性研究;探索延长贮藏期新方法;辅导当地群众使用新技术栽培马铃薯。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后,当地马铃薯从粮食作物变成致富作物。
  2020年春,恰值土豆播种关键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了。3月,疫情稍缓,朱嘉心便不顾家人反对,与参与项目的5位同学相约返回布拖。坐在颠簸的客车上,朱嘉心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
  川农大2022届已就业的毕业生中,近80%选择留在西部地区就业。这一选择,在许多川农大学子踏入校门的第一天就萌发了。
  入学第一课,是川农大新生职业意识教育的“必修课”。
  “做好准备了吗?我们的专业就是要去爬猪圈、钻羊圈。”动物医学院的教授们在入学第一课会直截了当地告诉新生,要做好专业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对未来工作要保持一颗平实之心。动物科技学院则在第一课上引导新生设立毕业小目标,每名新生和自己的小目标合影存证,毕业时对照是否实现,以此时时提醒新生“不忘初心”。
  在川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学习生涯。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新生入校,注重职业意识唤醒,让懵懂的学子了解专业、明确就业目标;大二大三学生,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毕业求职季,加大求职能力的提升和锻炼。
  及早规划自己的未来,让川农大绝大多数学生在决定毕业去向时赢在起点。与自己小目标合影存证的动物科技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8.2%。

C

从一位企业老总的特殊身份

看产教融合赋能学生的竞争力
  “我是川农大的校外指导老师,学校发了聘书的哦。”6月21日,采访组来到位于成都高新区天府四街的正大集团办公区。刚一见面,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副董事长刘洪书便自豪地介绍自己在川农大的特殊身份。
  近年来,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川农大和不少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育人平台,加大产教融合力度。正大班、德康班、通威班、天骄班、力源读书与实践俱乐部、正邦创新创业俱乐部……这些由行业龙头企业命名的班级,由企业高管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刘洪书便是众多校外导师中的一员。“我会给学生分析行业发展前景,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脉动,提升进步空间。”坐在正大集团会议室,刘洪书打开话匣子。这位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川农大的老总直言,随着正大集团业务的快速增长,每年都需要从涉农专业补充新员工。和川农大合作办班,就是企业根据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定制”培养人才。刘洪书感叹,即便如此,也很难招人。今年5月,正大集团准备到川农大招30名毕业生,“结果只招到七八个”。
  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川农大的“用人大户”。集团人力资源总监龚爽介绍,入读川农大德康班的学生可以到德康集团定岗和轮岗实习,有资深HR“一对一”为每名学生做职业规划辅导、企业优秀员工给学生辅导专业技能,还有中高层管理者为学生开展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和实训指导。
  在学校实验室和企业基地“现场”两种场景下切换成长的川农大学子,在就业竞技场上拥有独特的竞争力:突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李鸿翔,川农大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保送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究生。回忆起击败竞争者的那一幕,李鸿翔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问导师为什么选我?导师当着所有人的面指着我说,‘你们都不如他的动手能力强。’”李鸿翔从大一开始参加校内外各类科研小组,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
  陈秋悦,川农大经济学院本科毕业生,保送南开大学金融保险专业研究生。为她赢得加分项的,是她大二开始牵头实践的牦牛保险课题。
  翻开学校为2023届毕业生发放的就业指南,采访组在优秀学子分享案例中发现不少具有共性的高频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全国科技创新大赛、社会实践……
  在川农大团委副书记侯维如数家珍的解读中,我们找到了高频词背后的支撑——
  全省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5所高校之一;全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6所高校之一;近3年近10万人次参加各类“双创”比赛,是全省参加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也是全省申请创业补贴最多的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