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科技革命新趋势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把握科技革命新趋势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13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吴群刚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深度解读

核心提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系统擘画四川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部署一系列标定四川未来的重大举措。党代会科学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化趋势,咬定“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发展目标,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引领性、系统化、全方位部署,为我们抓紧抓实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精准的导向指引、路径指南和方法指导,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推动四川加快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跨越的信心和决心。认真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科技系统的首要任务。

1 深刻认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是四川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
  ●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路径选择
  ●是新形势下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2 准确把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坚定把“讲政治”作为科技创新的首要原则
  ●坚定把“抓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
  ●坚定把“惠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
  ●坚定把“保安全”作为科技创新的底线要求

3 全面落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
  ●抓“体系”,即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抓“主体”,即加快培育各类创新主体
  ●抓“载体”,即加快夯实创新资源集聚载体
  ●抓“体制”,即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四川行动

一 深刻认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研范式发生重大变化,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为我国实现科技跨越赶超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依靠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全力以赴抢占先机、决胜未来。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四川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富有四川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支撑。四川是全国科教大省、军工大省,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大院大所大学云集,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基础扎实,先后参与承担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北斗导航、华龙一号等重大专项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有基础、有优势、有责任始终把科技创新这个“国之大者”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练就更多“独门绝技”,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坚决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路径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了总牵引。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要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必须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充分发挥战略牵引、政策推动和发展支撑作用,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推动国家战略加快落地,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中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更为严峻,全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依靠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既突出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对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准确把握科技革命趋势特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培育创新驱动新优势,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二 准确把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省党代会鲜明提出“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定把这一思路作为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重要遵循和工作准绳,创新布局以此来展开、创新举措以此来制定、创新成效以此来检验,推动四川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围绕省委“指挥棒”勇毅前行。
  (一)坚定把“讲政治”作为科技创新的首要原则。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大责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与四川科技创新实际结合起来,将“国之大者”与“省之要事”结合起来,将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用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抓好科技创新工作,坚定把领袖的深切关怀转化为四川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奋进力量,坚定把领袖的殷殷嘱托转化为主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自觉行动,坚定把领袖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美好现实。
  (二)坚定把“抓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必须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研究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科技问题,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能力,引领产业向集群化、园区化、高端化发展,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动能。
  (三)坚定把“惠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必须突出为人民创造幸福安逸生活这一总取向,实施更多有温度的政策举措、暖民心的切实行动,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乡村振兴、重大疾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一老一小”保障、环境污染治理等重大民生问题,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为人民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更优的生活品质、更美的生活环境、更好的生活体验提供优质科技供给,增进人民群众民生福祉,努力让全省9100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逸。
  (四)坚定把“保安全”作为科技创新的底线要求。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国家急迫需要和四川发展需求出发,持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四川实践,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卡脖子”技术,坚定打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主动仗,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保障我省乃至国家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贡献科技力量,把保障国家安全构筑在坚实可靠的科技创新堤坝之上。

三 全面落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
  新时代的奋进号角激荡人心,再出发的壮阔航程风鹏正举。省党代会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作出战略擘画和全面部署,路径已明晰,任务已明确。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抓紧把省委擘画的发展蓝图,细化为任务书、施工图和时间表,转化为全省科技系统的具体行动,锐意进取、笃行实干,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一)抓“体系”,即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推动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推进天府实验室实体运行,扎实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快创建高端航空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挥战略科技平台技术攻关“国家队”作用。二是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优化全省基础研究支持体系,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鼓励高水平自由探索,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探索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提升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三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钒钛稀土及特色材料、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攻关,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
  (二)抓“主体”,即加快培育各类创新主体。一是健全科技型领军企业成长机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提升产业链建设水平引育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若干世界级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建立面向企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建设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开展“聚源兴川”行动,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和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提升面向企业创新的技术供给能力。三是构建更加活跃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大力实施“天府科创贷”,推动创新创业基金、成果转化基金、院士基金加大对重大创新项目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资金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抓“载体”,即加快夯实创新资源集聚载体。一是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配合科技部编制《西部科学城建设方案》,加快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落地实施,持续优化“一核四区”功能布局。二是高标准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优化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深化军民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三是高质量建设国省级高新区,加快制定出台新形势下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强高新区科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高新区“三招三引”工作力度,提升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切实发挥高新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支撑作用。
  (四)抓“体制”,即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四川行动。一是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更为精准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坚机制,改革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和支持机制,推行“揭榜制”“赛马制”“定向委托”等制度,持续扩大高校和院所科研自主权。二是深化创新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深入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计划,优化科技英才培养计划实施机制,大力培养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深化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管理全过程监督体系,建立省市贯通的科技监督大格局,全面加强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和作风学风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创新生态,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