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担当实干 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中共四川省委“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二)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担当实干 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中共四川省委“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二)

发布时间:2022-08-19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8月11日,在泸州港码头,往来货轮正在装卸集装箱。 杨尚威 摄(视觉四川)

8月17日,宜宾市叙州区南广镇富强村村民正抢抓农时收割水稻。叙州区建设“叙府·梦享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以产业为依托,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集美丽新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稻田+”田园综合体。 兰锋 摄(视觉四川)

毫不动摇抓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经济日报记者:这些年,四川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下了大功夫,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拼经济、搞建设”成为四川各地克服困难、追求发展的一种状态。那么,请问,四川在稳经济保增长特别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强:感谢这位记者提问。我理解您的提问涉及两个方面,首先我介绍一下高质量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刚才,晓晖书记作了全面介绍,这里我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作些补充。
  第一,四川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四川不仅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还是科教大省,汇聚了一批共和国“长子”“独生子”,有10个大科学装置、居全国第三,拥有全球最深的地下暗物质实验室、亚洲最大的风洞集群。位于甘孜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全球灵敏度最高的高能宇宙线探测装置,犹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最近发现了最高能量光子,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之一,嫦娥一号、二号、三号从这里奔月,北斗系列卫星从这里升空。中国最先进的战斗机歼20是在四川研制的,大飞机运20、C919机头在成都生产。去年5月在成都落户的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将为人类历史上最大工程川藏铁路提供科技的“硬核”支撑。
  第二,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我们把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作为总牵引,与重庆“一家亲”、共唱“双城记”。我们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2021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46.4%,7大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34.8%、较10年前提高1.7个百分点。我们还非常注重以交通先行带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振兴发展。
  中央要求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这里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党的光荣历史。87年前,红军长征途中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今天在这座铁索桥上游4公里处,建成了“川藏第一桥”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大桥,全长1411米、距水面239米,是一座建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区的超大跨度悬索桥,创新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打通了内地进入涉藏地区的大动脉。“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的夹金山,是1935年6月17日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率领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去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2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我们开工建设国道351夹金山隧道,建成后将解决冬季难通行的问题,由原来的1小时缩短至10分钟,是藏汉群众的生命通道,是民族地区的致富通道。
  第三,四川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四川是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水电装机容量超过4个三峡,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28度来自四川。白鹤滩水电站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是世界第二大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四川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生产的。天然气储量全国第一、每100立方米天然气就有23立方米来自四川。10年来,四川“西电东送”相当于11个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川气东输”累计1382亿立方米、相当于我省5年的消费量。
  第四,四川全方位对外开放空间更加广阔。作为内陆省份,更需要开放。我们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进出川大通道由21条增加至40条。我们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地区)达220多个,外资企业达5200多家。
  第五,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我们把老百姓的事当作政府工作的大事,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生活越来越“巴适安逸”。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456.5万人,平均每年有100万农民变市民。“一老一小”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针对老人爬楼梯难问题,今年初我们在省人代会上承诺为老旧小区加装5800部电梯、现在已装了4800部。成都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我再介绍一下稳经济保增长情况。今年宏观形势非常复杂严峻、远远超出预期。四川一体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经济运行总体稳健、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坚持“动态清零”,齐心协力“战疫情”。一是精准“防”,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创新实施“入川即检”“一检通认”,取消省内各地重复检查,既不层层加码,也不“丢盔卸甲”,没有发生严重交通拥堵,没有大范围断链断供;二是果断“打”,以快制快、重兵合围、捞干扑灭,“小、快、灵”打赢了5轮疫情防控遭遇战。
  这里要特别感谢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大家都付出了超常努力和无私奉献,要感谢四川人民对防疫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前段时间在成都成华区静态管理期间,我看到有网民留言,“我们不用囤粮囤菜,要囤就囤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作为省长,我很感动,各级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明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全体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坚持“实干为先”,全力以赴“稳经济”。认真落实国家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一系列配套举措,打好稳定经济“组合拳”,全力稳增长、千方百计稳市场主体、想方设法稳就业,全省经济实物量指标支撑有力。1—7月,工业用电量增长7.4%、“铁公机”货运量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5.1%,市场主体突破800万户、较疫情前增加187万户。
  我们坚持“预防为主”,竭尽全力“保安全”。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立足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强化气象短临预报预警和实战演练,把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基层干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顶得上,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今年上半年全省避险转移41.6万人次,生产安全事故、森林草原火灾起数分别下降41.5%、65.2%。我们已经建立了2246个地震监测站点,比2008年汶川地震时增加了43倍,在全国率先建成地震预警网并对外服务,4.5级以上的地震能在5—15秒内发出预警。今年6月1日,雅安芦山发生6.1级地震,我办公室距震中113公里,在感觉到摇晃前的16秒就听到街上大喇叭开始响了。现在有了倒计时预警,群众能提前知道,心里就不慌乱了,效果非常好。
  我们清醒地知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其本质还是发展质量不够高。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毫不动摇抓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行稳致远,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谢谢!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总书记今年6月来川视察第一站就到眉山考察粮食生产,殷切嘱托四川要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请问近年来,四川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了哪些探索,下一步工作重点有哪些?
  李云泽: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年6月8日,也就是70天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这是继五年前总书记提出“要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之后,对四川“三农”领域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作为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川人民的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香。十年来,我们打出严考核、增产量、调结构、强储备“组合拳”,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严考核,关键是逗真碰硬“指挥棒”。2020年起,省级连续三年向市州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今年已将9500万亩的粮食和765万亩的大豆播种面积作为硬任务下达市州,对未完成任务的市、县涉农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控“非粮化”。
  增产量,抓手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5000万亩,约占国土“三调”耕地面积的2/3。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组建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进一步夯实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地位。经过十年努力,全省粮食年产量达716亿斤,十年增加62亿斤,新增产量可供1700万人吃一年。
  强储备,核心是“储得好、调得动、供得上”。牢牢守住粮食储备“第一道防线”,着力扩仓容、增储备、强监管,地方储备粮规模十年翻了一番,“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加快建设西部粮食和物资综合保障的战略枢纽,完善省、市、县三级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的网络体系,多年来在疫情和自然灾害面前,全省粮食市场始终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调结构,重点是提质量和育品牌。着力构建现代粮油产业体系,布局了75个优质稻基地县、20个小麦生产重点县和48个油菜大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批“川粮油”特色优势区。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举办“稻香杯”优质米评选活动,“宜香优2115”优质稻米6次获得全国“最受喜爱的优质稻米品种”,被国家确认为长江上游超级稻品种。创建“天府菜油”区域公共品牌,全省油菜籽产量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菜油看四川”已成社会共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建设安宁河流域“天府第二粮仓”,严格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更高水平天府良田,实现主要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选育推广一批突破性特色品种,不断扩大“川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全力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四川力量。谢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新华社记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请问,两年多来,四川在唱好“双城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持续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王晓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两年多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与重庆紧密协作、相向而行,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巴山蜀水实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我感到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态势之变。圈内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7.4万亿元、比2019年净增1.1万亿元,经济增长8.5%、增速领跑西部,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达6.5%和30.8%。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3.3%,继续呈现后发赶超态势,极核引领、次级支撑、重点突破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央要求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特征初步显现。
  二是创新动能之变。我们坚持以高能级载体集聚高水平创新资源。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成渝地区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我们坚持把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创新驱动的主战场,去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前不久,我们在宜宾召开了全球首个动力电池大会,四川时代、长安汽车等川渝头部企业齐聚“万里长江第一城”,携手抢滩动力电池产业新高地。各家媒体都作了充分详实的报道,川渝创新成果吸引了全球目光。
  三是开放能级之变。川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我们把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摆在重要位置,加快打造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第四极”和国家对外开放新支点。时速350公里的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重庆至成都实现1小时通达,我们现在可以中午在重庆吃火锅、下午在成都看熊猫、晚上逛春熙路太古里。此外,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启动建设,建成及在建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20条;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7500列、占全国40%;川渝两地新增落户世界500强企业44家,内陆腹地正加快向开放前沿转变。
  四是民生福祉之变。我们围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协同实施两批次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推出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件超过1000万件,两地群众交往更频繁、办事更方便、生活更舒心。川渝同处长江上游,维护母亲河生态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协同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推进区域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245.1万亩,协力确保了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五是融合融通之变。我们全面加强与重庆方面的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建立健全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组建人员互派、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签署各领域合作协议300余份,滚动实施160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达4382亿元。
  这一系列变化,是在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国内疫情多发频发、宏观经济承压加大的背景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充分印证了总书记、党中央战略决策的英明正确,为我们推动国家战略走深走实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动力。
  今年6月,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初见成效,并对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提出了“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的目标任务。6月底,我们与重庆召开了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就进一步深化合作形成了共识。我们将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一盘棋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一体化推进机制协同、产业协同、平台协同、政策协同,一条心抓好高水平合作,在协同共进、互利共赢中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更好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