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福清5号、6号机组。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供图
“华龙一号”核岛模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供图
【展品介绍】
“华龙一号”核岛模型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中亮相。
“华龙一号”是我国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基础上,由在川央企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自主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它采用了以“177堆芯”和“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为代表的大量创新设计,安全性指标和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是中国核工业自主创新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迈出了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跨越的重要一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莉莎
【展品故事】
“自豪!”10月1日,中核集团总经理顾军带领来自中核集团总部部门及京区单位的干部员工参观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走到四川展区,“袖珍版”的“华龙一号”核岛模型,激荡起他们心中强烈的自豪感。
双层安全壳内,红、蓝、黄的灯光闪烁。这就是由中核集团所属的核动力院历经30余年研发而成的“华龙一号”核岛。而它,诞生在四川。
52年前,距离成都市10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个代号为909的基地。这里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所在地,我国核能第一度电就在这里发出。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也孕育于此。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投入运营后,中国核电人都在思考——“什么时候中国能有自己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
1996年,核动力院时任院长张森如召集10多位年轻的技术骨干从成都来到909基地,对中国自主的百万千瓦核电技术开展封闭式研讨。这次讨论决定了中国核电自主化的技术方向,为“华龙一号”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经过一系列“头脑风暴”,最终确定了“177堆芯”设计、更大尺寸的压力容器等重要技术参数,形成CNP1000技术方案,也就是“华龙一号”的雏形。
在国外通用的157根燃料组件的基础上,每个象限增加5根燃料组件,形成“177堆芯”的创新设计。这一创新使得堆芯换料周期由通常的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将核电厂可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
2009年,距离“177堆芯”最早提出已有10多年时间,全球核电技术有了许多进展,在吸收这些新技术的基础上,CNP1000变更为CP1000,并以福清5号、6号机组为依托项目。
然而,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代表中国自主核电发展最高水平的CP1000项目,被打上“不再开工”的标签。经过一年多的焦灼等待和辛苦奔走,中核集团启动核电技术重点科技专项,重新布局核电技术研发,重新开展顶层设计。
经过两个月的论证,最终确定以ACP1000作为新的型号。在CP1000的基础上,增加了最先进、要求最严苛的多项安全措施,这就是如今的“华龙一号”。
为了达到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核动力院开创性地提出“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在正常供电情况下,是能动的——设备会按照设置功能去执行相关操作。但是当全厂断电的时候,系统就靠自然循环的力量来为堆芯降温,这就是非能动。
当时,国外进行技术封锁,国内关于非能动系统的设计完全没有参考。团队在两年时间内独立摸索,成功研发出以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和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堆腔注水冷却系统为代表的非能动安全系统。
2020年11月27日凌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发出第一度电,这是中国核电迈出“由大到强”的重要一步。从此,中国核电可以挺直腰杆“走出去”。
目前,“华龙一号”国际国内示范工程四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批量化建设进展顺利。国内两台机组年发电能力近2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6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万吨。
“华龙一号”还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转型升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