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 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

这十年 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

发布时间:2022-10-15 来源:川观新闻 责编:丁真尼玛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摘自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年大事记

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标准化建设为引领,着力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同时,统筹财力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作为重点,先后实施“改薄工程”“深度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大小凉山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教育建设项目。从2013年到2021年,四川省183个县(市、区)先后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四川深化综合医改试点

2016年,我省被列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省政府出台《四川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烦心事”,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全省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截至2021年底,全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27.68%,在人均卫生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主要居民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累计组织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15万余人次,全省培训补贴支出60亿元,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有效提升;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96万余人,为全省脱贫攻坚大局做出积极贡献。建成四川省职业技能提升网络培训平台,支持623万人次在线培训。

两项改革

2019年启动实施的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近年来四川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截至2021年3月,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全面完成,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共减少1509个、减幅32.7%;村级建制减少19078个、减幅41.98%。

2020年7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指导意见》,围绕改革、发展、服务、治理等方面明确了14项主要任务,推动“物理合并”真正产生“化学反应”。

远眺达州市通川区金石镇高山优质稻基地,错落有致的民居与连绵起伏的稻田相映,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达州市通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金秋时节,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滨河两岸公园修建完工,拓展了城市绿色公共空间;雅安市雨城区第十七幼儿园开园,缓解了当地学前教育供需矛盾;川渝高竹新区公安政务服务大厅启用,新生儿上户、户口迁移、车驾管业务实现“进一个门,办两省(市)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芸涵

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国庆前夕,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430户地震受灾群众开始告别临时帐篷,陆续搬进位于磨西镇、得妥镇4个新建安置板房的“新家”。

9月5日12时52分,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方面力量紧急驰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与灾害抗争、与时间竞跑,全力以赴救援生命、救治伤员,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抢通道路、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坚决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在大灾大难面前,总能感受到四川速度和温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四川全力抗击疫情,在全国率先提出分区分类防控策略;22天阻击“德尔塔”病毒;成都近14万名党员就地转化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借助大数据手段和精准网格化管理,尽最大努力护佑每一位百姓;全省累计减免返社保费1393亿元,惠及职工2095万人。

越是关键时刻,越考验民生保障。今年4月,省政府印发《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十五条政策措施》,为全省稳就业保就业、促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9月,位于广安市邻水县鼎屏镇的一家建筑公司领到了失业保险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6万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5万元。今年5月,邻水县实施全域封闭静态管理,公司停工20多天。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我省对符合条件的市(州)实施失业保险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政策,仅广安市就向298户企业发放留工培训补助507.7万元。

十年间,从十项民生工程到30件民生实事,我省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每年稳定在65%以上,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全面加强。

时光的列车,载动沉甸甸的收获。数据显示,十年来,我省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456.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超10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80元、7432元增至41444元、17575元,均实现翻番。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

近段时间来,乐山市市中区桂花楼社区的居民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小区的改造提升。“以前坑坑洼洼,路面很烂。现在道路围墙都整好了,绿化也好了,还有了专门的健身设施。”

民生跟着“民声”走。全省各地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支持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真正让民生工程得民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我省教育总投入从2012年的147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816亿元,年均增幅达7.68%,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优化。着力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政策。

推动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覆盖面。制定低保边缘家庭认定等配套政策,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深入实施“健康四川”行动。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大幅增长,2017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4.85亿人次,到2021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达5.46亿人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和保障。

“一老一小”最关切。开展普惠养老、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维护,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适老化适小化改造。加快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启动实施银龄健康工程,发展智慧养老新业态。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推动修订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基金。试点开展“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提高孤儿和困境儿童兜底保障水平。

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完善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机制,实施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扎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新时代新要求,惠及百姓的民生接力棒正在不断传递,一幅幅温暖幸福的民生图景正在天府大地徐徐展开。

6月,求职者在广安市武胜县援企纾困促就业专场招聘会上咨询岗位信息。(资料图片)张启富摄(视觉四川)

劳有所得

就业有保障,一家五口的生活更安稳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春华

10月8日,记者联系上远在广东省佛山市务工的桔候付体时,他刚和在广元读书的大儿子通完电话。电话中,桔候付体鼓励儿子学好本领,毕业后也到广东工作,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

“我在广东打工快4年了,一直在同一个厂里。”家住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巴普镇塔千村的桔候付体有3个孩子,儿子在广元一家职业技术学校读书,两个女儿均在美姑县上学。“娃娃上学花销比较大,幸好我的收入还算稳定。”桔候付体感慨道。

43岁的桔候付体曾经从事过高空作业,但收入并不稳定。妻子常年身体不好,家庭经济负担越来越重,随着年纪的增加,高空作业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桔候付体决定到“地面”工作。

2018年底,桔候付体从村干部那里得知,对口帮扶凉山州的广东省佛山市有企业正在招工,收入稳定,如果报名对象是贫困人群的话,还能享受到佛山市当地政府发放的稳岗补贴、生活补贴。很快他就和一批老乡一起,搭乘专车抵达了佛山市顺德区天品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新的生活。

“刚到公司时并不习惯。”桔候付体说,由于自己不会讲汉语,和其他人沟通起来很困难,加上生产线的工作从来没有干过,压力大,心里常常觉得苦闷。但公司的特别照顾,帮助他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除了生活方面的关照外,公司还开展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岗位。慢慢地,桔候付体逐渐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在生产线上工作时,他听不懂同事说什么,就用手机把同事讲的内容拍下来,下班后继续研究。通过努力,他的个人技能从原来的2人1机提升到1人多机,还自学了不少汉字。现在,桔候付体已经是公司的核心骨干。

3个月前,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工作人员与广东省佛山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到佛山走访慰问川籍农民工,桔候付体也是被慰问对象之一。“家乡政府每年都有人来看望慰问,我很高兴。”桔候付体说,现在家人们搬进了政府修建的新房,孩子们安心上学,自己安心上班,妻子在家照顾孩子,日子虽然平淡但却很安稳,自己很满意。

据了解,脱贫攻坚期间,全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70万人。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省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促进脱贫人口特别是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劳动力稳定就业,2021年通过组织转移输出、就地就近吸纳、返乡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多种方式,帮助226万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比2020年增加5.4万人。

事有所办

小事不出村,服务群众的距离更短了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丹

“村都没出,养老保险申领就办好了。”10月8日,国庆大假后上班第一天,三台县景福镇宋观庙村村民罗素英来到便民服务室,线上办理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申领。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罗素英在线将资料扫描传输至景福镇便民服务中心对应窗口,窗口人员审核后与罗素英进行远程视频确认,最后签字、盖章。2019年,我省启动实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实现了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城乡融合格局的系统性再造、基层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

在村级建制调整中,三台县景福镇王家堰、王太沟、宋武沟和宋观庙4个村,合并成宋观庙村,村民合计近6000人。村子“变大”、人口变多后,怎样让老百姓办事更容易?宋观庙村设立了便民服务室,同时在原宋武沟村、王家堰村、王太沟村设便民服务点,由民事代办员为群众提供“跑腿”服务。

截至目前,在宋观庙村便民服务室可办理养老保险、生育登记服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等50余项服务,实现了群众“小事不出村”。

宋观庙村的做法,是我省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把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作为破解基层治理痛点难点的主要抓手,在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整合形成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全省接续推进农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1个综合实施方案、24个专项方案和1个监测评估方案的政策体系,明确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改革前,三台县有乡镇63个、建制村932个,改革后,三台县乡镇、建制村分别减少30个、549个,减幅达47.6%、58.9%。随着镇村(社区)资源整合,治理半径扩大,便民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三台县积极探索创新完善便民服务体系,通过将审批、服务、执法等部分权限依法下放乡镇,乡镇可办政务服务类事项增至210项以上,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让事情本地办成、一次办结。2022年1至9月,各乡镇累计办理便民服务事项22.56万件。

不仅如此,我省还谋划开展县域内片区划分工作,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把两项改革做深做实。“重塑县域经济地理版图,就是要围绕片区功能定位优化布局、配置资源,加快构建梯次合理、衔接有序、城乡融合的镇村体系。”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片区划分和规划编制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片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去年11月以来,全省全面推进县域内片区划分工作,截至目前,共划分乡镇级片区809个,设置700个中心镇、128个副中心镇,架构起全省县域内“主干牵引、干支联动”的“四梁八柱”,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推动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

老有所养

医养送上门,老人有了“健康敲门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冯

“这一个多月爱笑了,也更爱招呼人了,还喜欢给我们唱歌。”近日,成都市青羊区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养老部主任周丹,向记者介绍该中心93岁老年患者唐婆婆的变化。

今年4月,四川启动实施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为20多万名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开展一次上门健康管理”“提供一套上门健康指导”“开通一条健康咨询热线”的“三个一”免费上门健康服务。正是在其中一次“敲门”中,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注意到了唐婆婆。

8月10日,该中心的家庭医生黄清黎“敲”开唐婆婆的家门,为她进行了健康体格检查、建档立卡、健康状况评估等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入住该中心后,唐婆婆被诊断患有老年性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等病症,中心立即联动各科室开展多学科团队讨论,制定了饮食照护、基础功能照护、日常清洁照护、失智照护等计划。如今,唐婆婆和该中心40多名老年患者一样,已习惯在2楼和3楼的“养老院”吃饭、阅读、活动、休息,享受康复、预防、保健、心理辅导、专项健康档案等服务。在4楼的“老年住院部”,还有医护人员可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的医疗需求。

“如果有在4楼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会通过就医绿色通道转诊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罗林华介绍。作为四川最早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开办并一体化管理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文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敲门”工作做得更早,十年来为辖区数千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服务。2020年,社区形成了“社区健康筛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颐养中心康养—社区居家养老”的“动态”医养结合服务链,通过这个服务链,实现了分级分层的医养服务供给。

“健康敲门行动”正是近年来四川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医养服务发展的缩影。2018年,《四川省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规划(2018—2025年)》出炉,明确提出将建立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目前,全省共有医养服务机构409家、床位10.2万张,率先建成全国首家医养专业人才培养中心,依托医学院校建立医养人才培训基地15个,培训人员3.3万人次等。

数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008.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0万人

●2021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134所,较2011年增加40所,增长42.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18%,较2011年提高27.18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城乡社区8280个,社会组织45861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协会)1600余家,专业社工人才14.7万人,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1521万人

●2021年末,我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5岁,近10年持续上升,比2012年增加2.73岁,其中男性人均期望寿命75.24岁,女性人均期望寿命突破80岁,达到81.12岁

●2021年,我省孕产妇死亡率为13.65/10万,呈持续下降趋势,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为4.70‰,呈持续下降趋势,连续1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