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

藏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

发布时间:2014-10-20

摘要;西部开发的实施在为我县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会对我县的各民族文化产生诸多影响。本文拟从音乐文化生存、发展、保护的角度入手,就经济发展会对我县藏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新时期如何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等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存危机、保存与发展

经济发展给我县带来了剧烈的文化冲击,某种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就是西部大开放,它将打破该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造成内外文化的互动,使当地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发生各种变化。相对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种瞬间的突变和巨变。解放前,我县有一些少数民族居住于荒僻偏远地区,很多地方没有公路,交通只能靠牲畜和步行,人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此,其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空间。在音乐生活方面,人们过去所能接触到的基本只有本民族的音乐,品种单一,无有其它选择。如今,经济发展为这种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封闭落后地区同外界的接触与联系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广播、电视和网络,为他们送来了各式各样的音乐大餐。丰富多变的现代音响效果使其听觉神经受到强烈的刺激,得到从未有过的感觉。一些人(尤以青年人)对这些新鲜、时髦的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本土音乐在与外来音乐的竞争中丧失大量原有的受众群。       

文化生态的改变使民族传统音乐面临生存危机

在过去的原生态民俗中,音乐有各种功能分类,被用于有关人的生死、各种仪式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等社会活动之中。同时,还有这种情况存在:若欠缺某种音乐,某种活动本身便不能或不能很成功地开展。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县不少地方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滞后,其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接近于自然民族,音乐与社会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对社会生活的依赖性很大,多具有实用、宗教、交际、娱乐、教育及文化传承等多重社会功能,以及创作表演接受三种音乐生产环节三位一体的特征,往往音乐的创作者就是音乐的表演者,同时也是音乐的接受者。  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化趋近,而其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悄然蜕变。在2004年我馆进行的“康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活动中,我发现原本的民族服饰已基本汉化, 原先为男女老少所喜闻乐见的本土音乐,如今已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削弱了群体意识,增强了个体意识时,那种集体性参与音乐的生命力将会因其所依附的传统社会活动 (民俗活动)的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而逐渐减弱甚至终结。近年来年轻人愿意去学习藏戏、传统山歌的年轻人也相应地减少,一些传统的剧目和曲目也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失传。可见,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已到了濒临解体的境地,如何对其实施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文化发展大事。

 保存发展是新时期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工作的中心内容

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画地为牢式的保留,那些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就应该永远停滞在原来的发展阶段才是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认为少数民族人民因生活方式的改进,而导致一些以原有生存方式为生存环境的古老乐种的消亡是令人遗憾的之类的想法,是与历史发展规律相违背的,也不符合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以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来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音乐极为重要。如果旧的文化形态不能及时予以记录保存,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会销声匿迹,无迹可寻。人类历史上有多少遗失的文明,多少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为后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种损失一旦产生,是无法弥补的。

因此,我们所言保护实际上包含了保存与发展两方面的内容:既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乐种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以保证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又要为少数民族音乐及时寻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以避免其传承出现断裂,在中国音乐的语言体系中依然保有其独特的成分。

 对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我馆在2005年建立了“康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将我县的包括情歌、山歌、对歌等音乐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全面收集、集中贮存、科学管理,使其得到妥善的保养与维护。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点:(1)、将从民间收集的各种少数民族乐器以及与音乐生活相关的服饰与道具等实物及图片资料为保存对象。(2)、以民族音乐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由专业民族音乐学者收集、整理、记录的民间现存乐种的乐谱、音像资料及撰写的著述为保存对象(3)、在小范围内人为保留民族音乐原生生态环境,使一些珍贵乐种在其中能以的形式存在。

政府重视为发展中的民族音乐拓展了受众与传播空间。

西部开发使得东西部之间、西部大中城市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将逐步向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并部分地被接受和认同。求异求新是人类发展的本性。一种含有特殊调式或节奏的音乐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往往会激起聆听者极大的兴趣。回归自然的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这种心态在音乐需求方面的反映,就是在城市中形成了一股少数民族音乐热潮:《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作品久唱不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少数民族歌手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歌手频频获奖等等。  这些事实说明,少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纯真质朴的风格很符合现代城市听众的口味,能带给他们无尽的遐想,使其失落的心灵得到慰籍,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

因为每个民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奠定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根基,选择了最能代表本民族个性与审美趣味的文化发展模式。其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个民族如果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摩登的现代流行音乐毕竟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较遥远,而本土音乐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表现内容上都与他们更贴近,同他们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亲情

总之;民族在经历经济发展巨变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都经历了从被忽视到重新回归的过程。可以说这是其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我们应该吸收这些前车之鉴,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些弯路,少留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