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四川乡村振兴呈现更多“很好的样子”

​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四川乡村振兴呈现更多“很好的样子”

发布时间:2023-02-13 来源:四川在线 记者:王成栋 阚莹莹 责编:顿珠曲珍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阚莹莹

“开始!”2月10日清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一声令下,五台农用无人机腾空而起,飞向已经拔节的麦苗。去年,王元威承包的3000亩土地,在高温干旱天气袭击下,仍产出稻谷、小麦近4000吨。

同一时间,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石椅羌寨(石椅村),村民们聚在村支书陈爱军家里,商量即将开幕的采茶节细节。去年,靠着特色产业和农旅融合,克服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石椅村实现集体收入3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万元,展现出乡村振兴“很好的样子”。

2022年,是四川“三农”工作史上极其特殊的一年。这一年,面对疫情、地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等超预期因素,四川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稳住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快步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牢记嘱托

绘制“天府粮仓”的“新蓝图”

“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天府粮仓’建设目标,实现全省粮食安全和食物保障能力强……”2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兔年春节后首场新闻发布会,重点聚焦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把建设“天府粮仓”摆在突出位置,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22年6月,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四川要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永丰村 吴聃 摄

如何将总书记的战略擘画转化可操作可执行的“施工图”?

行动快。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后第二天,省委便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加快乡村振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等被重点提及。

摆位高。去年7月起,省委列出22个重点课题,省领导牵头用2个多月时间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调研成果,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位列其中。去年底的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农业现代化”被列为四川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抓手之一高位推动。

一个细节被反复提及:去年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印发,用三个阶段建设目标、“1531”建设布局、十个方面重点任务给出四川建设“天府粮仓”的路线图。

“先手棋”已经落子。谷非地不生。聚焦守好“产粮宝地”,四川坚决打响良田“保卫战”。去年7月,四川全面建立田长制,明确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出任同级“田长”,用五级田长制体系织密筑牢耕地保护体系。同时,将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破坏耕地终身追责制度化,力求耕地保护“长牙齿”的措施常态化。

既要数量,也要质量。围绕将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成“旱能灌、涝能排”和“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去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近490万亩,相关工作连续四年获农业农村部表彰。

在眉山,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6万亩以上,建成区单位面积粮食增产10%以上。

经受“烤”验

全力稳住四川“粮袋子”

全年培训农户10万余人,辐射秋粮面积20余万亩,带动增产大豆400万斤……2月10日,四川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杨文钰用“稳粮”概括了自己的2022年工作重点。

作为全国十三个和西部唯一一个粮食主产省,肩负助推端牢中国饭碗重任,2022年,四川用实际行动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战鼓从擂响硬任务开始。2022年年初,省级将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大豆播种面积增加100万亩、新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10万亩等“硬任务”逐一下达,分解到村、落实到田块。

硬任务催生硬措施。年初,全省层层签署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任务书、承诺书,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立下粮食扩种稳产增产的“军令状”。同时,明确对未能完成任务者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和年度乡村振兴考核“一票否决”。

泸县种业现代农业园 何海洋 摄

一手压实责任,一手激发活力。去年,四川首次将种粮大户补贴标准提升至80元/亩/年,首次给予农户蓄留再生稻和扩种晚秋马铃薯补贴,全面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措施,用“真金白银”让农民多种粮。

打好“遭遇战”。去年8月,面对极端高温干旱,四川一边将4.84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花在“刀刃上”、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抗旱,一边启动粮食稳产应急预案。锚定“遇灾补歉”目标与方向,四川紧盯晚秋生产这个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战”。最终,全省蓄留再生稻500万亩、扩种晚秋马铃薯150万亩,实现晚秋粮增产12.8亿斤,均为近年新高。

发起“攻坚战”。去年3月,四川种业集团正式挂牌,技术、人才、资本加速向企业聚集和资源整合。随后,省级农科院所改革全部到位,持续汇聚打好种业“翻身仗”、助推川种振兴的科技力量。

数据是最客观的记录者。去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大豆播栽总面积均刷新十余年来新纪录。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702.1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在大灾之年,川粮生产交出高分答卷。

巩固衔接

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2月6日起,四川启动为期一个月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调研。前五天摸底结果发现,此前设定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达成有望。

19天前,省委农办发布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考核名单,南充南部县等曾经的贫困县榜上有名。

惊喜,来自于全省上下持续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来自于全省上下的苦干实干。

防返贫,抓手要准。去年,瞄准就业和产业这两个促增收的主要路径,四川借助东西部协作和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园项目,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达232.22万人。同时,全年衔接资金安排产业发展项目近9000个,带动脱贫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12631元。

促振兴,谋篇要全。2022年,以产业振兴为重点,聚焦念好“土特产”大文章,四川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协同推进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乡村振兴全面驶入快车道。

“川字号”引领产业加速崛起。去年,四川实现生猪出栏6400万头以上,继续稳居全国首位。川茶产业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 以晚熟柑橘等为代表的川果销路更畅、品牌更响,川油、川鱼等产业加速向千亿产值迈进,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72元、增长6.2%,继续跑赢全省平均值。

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李向雨 摄

农村更有人气。去年,借助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全省培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等千名以上。而“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改革”等配套措施的落地,更是给城里人下乡打拼吃下“定心丸”。

乡村更和美宜居。去年初,“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全面启动,12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建设一马当先。目前,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8%,四川农村逐渐“靓”起来。

乡风文明再提升。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和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全面启动,道德讲堂、建设文化礼堂遍地开花,道德法律双管齐下的乡村治理方式正在成熟……

蜀乡大地上, 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正在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