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盛会 青春之约——写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

大运盛会 青春之约——写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

发布时间:2023-04-20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雷倢 肖莹佩 责编:顿珠曲珍

这是4月18日拍摄的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后)、多功能体育馆(前左)、游泳跳水馆(前右)和小球馆(前中)。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倢 肖莹佩

4月19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100天倒计时活动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举行,吹响大运会决战决胜的冲锋号。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不仅是全球青年的体育盛会,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高度重视成都大运会筹办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筹办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成都大运会是我国在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后举办的首个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的一场青春盛会,将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世界青年提供一个施展才华、追求梦想的火热舞台……
  2018年12月13日,在葡萄牙召开的国际大体联常委会会议上,国际大体联宣布,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城市是——成都,现场久久回荡的掌声开启了成都大运会的筹办之路。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原定于2021年举办的成都大运会先后经历两次延期,这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历史上史无前例,也给筹备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但成都抓住“延期窗口期”,跑出“大运加速度”。
  今年7月28日至8月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嘉宾将齐聚成都。体育为媒,文化作桥,拼搏奋进的成都大运会赛场上,必将谱写一曲激荡人心的青春华章。

贯彻绿色低碳理念 赛事组织基本就绪
  成都秉承“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完成了49个体育场馆的新建、改扩建,场馆的功能硬件和服务软件全部达到国际比赛水准,并顺利开展了各项测试赛、专项演练和全要素演练。尤其是去年在成都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对成都大运会赛事指挥体系又做了一次模拟演练和实战锻炼。
  从成都东部的龙泉山向西眺望,一只巨大的银色“飞碟”停靠在东安湖宽阔的湖面之畔,与远处的城市和雪山相映成辉。这便是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主场馆——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在“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引领下,目前,成都大运会主要场馆设施已经全部完工,赛事组织基本就绪,大运村已建成揭牌,实现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精品网络全覆盖,将为运动员和观众带来智慧参赛、智慧观赛的全新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所有大运会场馆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
  成都大运会49个场馆中,仅13个为新建,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36个场馆为既有建筑改造升级而来。改造过程中,成都大力推广绿色节能措施,优先采购使用绿色建材产品。
  近日,前往新都香城体育中心锻炼的市民刘颖惊奇地发现,一夜大雨后,香城体育中心外的地面却依然干爽整洁,毫无积水。原来,这座成都大运场馆采用“海绵城市”建筑材料技术——透水混凝土技术,以践行绿色大运理念。
  作为大运会服务保障重要的功能载体,设在成都大学校园内的大运村于2021年3月全面完工,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能容纳约11000人入住,约4300人同时就餐,赛时将成为国际青年的“成都家园”,为代表团提供住宿、餐饮、健身、商业、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多种服务。
  与此同时,成都已配套建成大运村至主场馆道路等13个大运会交通设施项目。
  此外,成都将投入1700余台新能源车辆作为大运会交通保障服务大巴车辆,实现赛事专用交通保障车辆80%以上为新能源车型,传递绿色低碳办赛理念。
  据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人力资源部(志愿者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赛事期间将有2万名大运会赛会志愿者参与赛会服务。届时,大运场馆周边、赛事沿线、公园绿道、交通枢纽、商圈景点等人流量大、显示度高的区域,将设立1000个城市志愿服务小站,配置志愿服务队,重点开展以城市宣传、赛事推广、便民服务等为主的城市志愿服务。
  在近期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代表团团长春季会议上,来访的国际大体联代表达成共识:“成都大运会注定不同、必定精彩!”此次“春团会”期间,从东安湖体育公园到凤凰山体育公园,再到大运村;从锦城湖公园到江滩公园,再到天府绿道,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数次惊讶于这座城市蓬勃向上的体育氛围。“我个人非常确信,成都已经准备好举办一届精彩的赛事。”

全民共享办赛红利 构筑起市民身边的运动场地
  对成都而言,大运会不仅是一场国际体育盛会,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
  场馆设施,曾经是成都体育发展的一块短板。如今,在高标准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全力备战大运会的背景下,一批国际水准的体育场馆新建和改造完成,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运动场所。
  双流体育中心全民健身馆是成都大运会羽毛球比赛场馆,经改造升级后,面貌焕然一新,设施条件更好。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到全民健身馆里打球。羽毛球爱好者刘全福说:“场馆规格高、收费低,我们都喜欢到这里来。”
  为让市民充分享受到成都大运会的赛事红利,成都自2021年启动“大运场馆惠民行动计划”,坚持“能赛尽赛、应开尽开,分类有序、一场(馆)一策,加强维护、健身利民”的原则,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大运会场馆。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全市大运场馆对外开放时长7.63万小时,免费或低收费开放509.48万人次,累计举办各类赛事727项。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大运会所有49个场馆均能实现赛后长期可持续使用。大运村则以“建改结合”方式融入成都大学,既满足赛时运行要求,又充分考虑赛后高校教学需要和市民参与。
  变化不止发生在体育场馆。在大运会筹办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运动空间正在成都各个区域不断呈现,将赛事筹办具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
  秉承公园城市理念,成都在1.43万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内,规划总长达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体系。天府绿道上,设置了类型丰富的体育设施,叠加城市不同区域的山地、森林、湖泊、田园等多种场景,构筑起成都人身边的运动场地。
  “我以前宅在家里,很少运动,但是看到大家一路骑行的美景,忍不住加入了进来。”成都市民唐薇说,原本她只是抱着体验一下的心态,但去天府绿道骑行一次后,就爱上了骑行运动。
  成都还大量利用城市“剩余空间”“金角银边”,新建、改造“社区运动角”,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面铺开。
  在成都青羊区宽巷子社区,有一座WePark玩湃社区智慧足球公园。过去,这里只是一块闲置空地,为更好满足周边居民运动、健身需求,当地将其建成占地总面积约900平方米、包含3个足球练习场的社区运动角。
  “老城区可利用的空间有限,不可能建设大型足球场,而这种足球场可降低运动门槛,让居民不组队也能踢球。”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除足球练习场外,园内还搭建了“社区智慧康体空间”“快乐运动文创沙龙”,以实现社区全民、全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