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县:下好“五字棋” 纵深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

甘孜县:下好“五字棋” 纵深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

发布时间:2023-04-24 来源:藏地阳光网 责编:顿珠曲珍

藏地阳光网讯:(甘孜州民族宗教委/供稿)甘孜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下好导、润、情、育、兴“五字棋”,培育民族团结凝聚之心,夯实民族团结群众基础,持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



下好“导”字棋,切实提升思想认知

围绕重要会议、重大决策、法律法规知识、《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守则》、《甘孜州实践行动应知应会手册》“甘孜县六个团结精神”等内容,突出“三讲”,加强农牧民群众、寺庙僧尼的思想引领,增进“五个认同”,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县级联系领导“带头讲”。32名县级领导带头深入96户农牧民和32户僧尼联谊家庭,以面对面形式开展宣传引导和交心谈心活动,形成上行下效良好风气。部门单位“重点讲”。117家单位(包括驻县央企)主动深入21个联系乡(镇)和42座寺庙,围绕重点、难点问题,以群众大会方式开展集中宣讲,同时加强对属地乡镇、寺管会(局)所的督促指导力度,确保实践行动落地落实。干部职工“深入讲”。全县3897名干部职工(包括浙江路桥区、成都龙泉驿区援建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温暖自觉深入13251户农牧民及3204户僧尼家庭,以全覆盖走访慰问,一对一促膝交谈方式开展宣传引导工作,促进实践行动有形有感有效。

下好“润”字棋,切实增强行动自觉

采用“看得见、听得见、悟得见”的形式,把民族团结与农牧民群众、寺庙僧尼生产生活学修紧密联系起来,让农牧民群众、寺庙僧尼常态接受民族团结浸润。推进实践行动形象视觉建设。以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民族中学民族团结展馆、康北阅览中心等民族团结教育阵地为载体,大力宣传实践行动的目的意义,借助新媒体,推送各类宣传信息,推进实践行动形象视觉建设。强化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开展“入户入舍”活动中,积极向农牧民群众、寺庙僧尼讲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家庭美德、三交相融”等方面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故事,切实增强联谊家庭和僧尼内心感召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活动。由县级联系部门牵头,各乡(镇)、寺管会(局)协调配合,组织开展“关心关爱慰问行动”“文艺汇演”“送政策法规下乡”等活动41场次,让农牧民群众、寺庙僧尼在活动中提升“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意识,自觉践行公民民族团结创建义务。

下好“育”字棋,切实树牢文明新风

21个“石榴籽工作中心”和198个“石榴籽工作室”进一步规范职能职责,以“好家风促乡风文明,以乡风文明促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全力推进文明新风建设。提升文明综合素养。针对个人或家庭不文明行为,加强正面劝导,坚决杜绝不文明行为发生。落实“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爱护环境、见义勇为、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民族团结”评选标准,评选年度先进家庭和优秀个人。发挥村(社区)“红黑榜”“流动红旗”作用,公开宣传表扬,塑造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入人心。把《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守则》和《甘孜州实践行动应知应会手册》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共同监督。开展“破除陈规陋习,塑造文明新风尚”专项行动,全力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盲目攀比、薄养厚葬、封建迷信、过度宗教消费等不良现象,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下好“情”字棋,切实深化党群关系

保持初心使命,坚持民本情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群众僧尼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沟通交流促团结。联合村(社区)“两委”班子搭建协调沟通平台,倾听农牧民群众、寺庙僧尼真实想法,掌握困难诉求,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深化彼此情感,从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纾困解难办实事。今年第一季度甘孜县收集困难诉求210条,解决187条,其余23条困难诉求已反馈相关职能部门协助解决。蓄力春耕强生产。聚焦“川西北高原粮仓”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春耕物资储备,组织技术力量深入21个乡(镇)开展春耕生产技术指导,发挥青稞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群众增收就业。 

下好“兴”字棋,切实推进共同富裕

聚焦打造甘孜州副中心城市目标,发展优势产业、推进特色项目建设。塑造新增长点。依靠“国道317线”区位优势,推进“五个再塑”工程,全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托民族团结红色文化,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打造藏家民宿,新建旅游休闲打卡地,发展农牧特色产业,为农牧民群众创造增收就业好条件。开展技能培训。重点聚焦农牧民群众就业难问题,针对性开展烹饪、传统手工艺、驾驶、汽车维修等技能培训25场次,培养技能技术群众3000余名,提高农牧民群众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发挥浙江路桥区、成都龙泉驿区援助帮扶优势资源,紧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重点人群,采用“现场招聘+网络直聘”的方式,进行“点对点”招聘,解决了770人的就业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