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鏖战火魔——稻城县各卡乡百合村“4·18”雷击森林火灾扑救十日记

万众一心鏖战火魔——稻城县各卡乡百合村“4·18”雷击森林火灾扑救十日记

发布时间:2023-05-05 来源:甘孜日报 记者:陈杨 马建华 李娅妮 张涛/文 稻宣/图 责编:顿珠曲珍

图为扑救人员沿陡峭山脊向火场挺进。

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的春天,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干燥过。

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冬今春以来,稻城县连续6个月以晴天天气为主,今年前2个月降水量为0毫米;3月14日至4月28日,仅在4月17日有0.1毫米降水,与历史同期降水量平均值17.3毫米比较偏少99.4%,森林草原都快干得冒烟了。

4月18日18时25分左右,一阵巨雷在稻城县各卡乡百合村林区上空炸响,电闪雷鸣瞬间引燃干枯树木,引发森林火灾。一时间,火借风势,迅速蔓延。

火灾就是命令。甘孜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甘孜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方面力量迅速集结火场,与火灾抗争、与时间竞跑,坚决打赢扑灭山火这场艰苦卓绝的硬仗。通过2100余人的艰苦鏖战,截至4月28日16时,甘孜州稻城县各卡乡“4·18”雷击森林火灾明火、余火、烟点已全部扑灭,火灾得到全面控制,阻止了火势向原始森林蔓延,扑救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是一场对甘孜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救援的现场检阅;

这是一次对甘孜州处置森林草原火灾的巨大考验;

没有哪场火灾扑救,让省州县全体扑救队伍感到如此困难重重。

扑救十天,甘孜州和稻城县始终坚持积极消灭、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扑救十天,指挥部科学决策化解一个又一个难题,全面彰显甘孜精神、甘孜速度、甘孜力量;扑救十天,全体参战人员协同作战、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奋勇争先。

指挥有力,攻克“六难”——四线地空协同作战

这场由雷击引发的火灾,令人猝不及防。省委书记王晓晖,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等省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省森林消防总队总队长夏进荣带队靠前指挥,甘孜州委书记沈阳立即赶往火场一线研判火灾。州委副书记、州长、甘孜州稻城县各卡乡“4·18”雷击森林火灾处置前线指挥部总指挥长冯发贵第一时间赶抵火场一线,统筹省州县应急救援力量,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迅速形成扁平化、高效运转的现场指挥体系,先后召开12次前线指挥部会议部署任务。

要答好扑灭稻城县各卡乡“4·18”雷击森林火灾这张考卷,难不难?难!“我们森林消防支队建队23年了,参与扑救过上百场森林火灾,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艰难的任务。”4月18日晚,看到无人机现场勘察出的720全景图和热成像图报告后,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支队长王绍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扑灭山火,答好考卷,参战人员必须要解决六道难题。

一难——悬崖绝壁险,人工作业难。火场位于稻城县东义河左岸,呈东西走向的高山峡谷间,沟壑纵横、沟窄林密、坡陡谷深,绝大部分坡度在70度以上,距起火点海拔3840米、起火点至河面高差近1600米;到起火点仅有一条狭窄道路沿陡峭山脊艰难通行,可谓“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人工作业极其困难。

二难——可燃物多,火势控制难。火场植被是以云南松、高山杉为主的混交林,林下灌木高山栎、高山杜鹃和杂草存载量较多,林下腐殖层平均在20厘米以上。加之,森林火险达到极度危险级别,火线极易翻过山脊,严重威胁火场西南、西北、正北、正南的大面积原始森林。零星烟点地处陡峭悬崖绝壁,清理难度极大,即便扑灭明火和烟点,仍然有林下腐殖质暗火死灰复燃现象。

三难——天气变化快,空中吊灭难。有着28年飞龄、17年航空护林经验的中国通航公司康定基地米-171直升机机长徐东芝坦言,这是他参与过的21次直升机灭火中最难的一次,“这次要扑灭的是高山火、悬崖火,飞行员不仅要克服缺氧的问题,还要操控直升机贴着口袋山的峭壁飞行,烟霾弥漫,能见度差,十分危险。加上每天午后火场风向瞬息万变,风速很大,难以实施吊灭作业。”

四难——附近水源少,管线架设难。经过多日连续勘查,发现4处取水点,但距离火场直线均超过2公里,且地势较陡,坡度70度以上,水泵水带只能攀岩附壁,架设难度特别大。

五难——地貌地形险,队员逃生难。整个火场似“口袋套口袋”形状,周围全是悬崖峭壁,火场内是沟壑纵横,呈现“鸡爪”地形,人员活动空间极其狭小,扑救路线与逃生路线重叠,安全区域设置难且面积小,滚石滚木等危险时常发生。同时,火灾点多面广线长,坐地火浓烟大,若风向突变发生爆燃,扑救人员难以撤离,将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六难——火场距离远,物资保障难。受地形地貌影响,前往火场单程平均约5公里、耗时3个小时,最远达10公里、带装需10小时,物资运送线路全部是羊肠小道,只能靠人力运送,且运送线路与作业区域交叉,安全隐患较大。

六道难题,横亘在扑救人员面前。“坚决拿掉‘拦路虎’,坚持安全第一,稳扎稳打。”冯发贵斩钉截铁地说。

指挥部坚持每日会商研判,坚决做到“晚上出题、上午答题、下午阅卷”,确保将六道难题答好、答漂亮。

悬崖绝壁险,人工作业难,就建立组织体系,一线科学指挥;可燃物多,火势控制难,就确定扑救策略,灵活运用战法;气候变化大,空中扑救难,就地空协调配合,以水灭火作战;附近水源少,管线架设难,就科学砍伐隔离,形成包围态势;地貌地形险,队员逃生难,就坚持生命至上,安全高效作业;火场距离远,物资保障难,就强化工作协调,后勤保障有力。

围绕“东线南线烟点清完、西线火灾有效控制”的目标,采取“地空协同、水常结合、打西控北”战法,省森林消防总队总队长夏进荣提出具体思路:坚持地空协同、以水灭火、西线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队伍、配属力量、每日任务“三张清单”,坚持四线作战,地空协同组负责加强空中调度,集中火力压住西线火灾,防止火势蔓延。

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负责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铺设的2条水道,从东线上部向西线火场靠近。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地方专业防灭火队和地方配属力量,彻底打扫干净东线火灾现场。乡城、雅江、得荣等地方专业防灭火队和地方配属力量,携带水泵、水带等扑火装备,挺进2号取水点,将水道架设在西线火场下沿,做好火场风险防范。

创新悬崖峭壁扑火战法,通过在悬崖峭壁金属固定、树上绳索固定水泵水带等方式,安全高效延伸送水管道,提高以水灭火效率。

做好后勤保障,让冲锋在前的扑火队员睡得好、冲得上、打得赢。甘孜州县组建14支1461人的运输小分队,按照作战有需求、随时运送要求,通过人背马驮、空运投送等方式,安全有序转运油料、水泵、水带等灭火装备和生活物资,通过直升机吊投物资5吨,充分保障作战人员战斗需求和生活需求。

一场万众一心、指挥有力、艰苦卓绝、众志成城扑灭森林大火的战斗就此打响。

因势而战,确保安全——创造无人员伤亡奇迹

4月20日,其中一条连续火线呈东北、西北走势,长约300米,另一条连续火线从南向北发展,长约500米。

4月21日凌晨,火场南线、东线已无明火,仍有少许烟点;北线中段有2处火点复燃,已经形成坐火,长度约500米,呈“鸡爪”型,正向东北方向发展;西线北段山崖上有一条约200米断续火线,正向西北方向蔓延,为悬崖火。

4月22日凌晨,火场西线北段有一处较大烟点,烟下约有200米断续火线,火势较弱,缓慢向西北蔓延;北线烟点较多,其中北线东段有一处较大烟点;火烧迹地内烟点较多。

4月23日凌晨,火场西线北段有约200米断续火线向西北方向缓慢发展,整个火烧迹地内烟点较多。

4月24日凌晨,火场东线、南线外线已无明火和烟点,西线至北线东段有约1600米断续火线,整个火烧迹地内仍有较多烟点。

4月25日凌晨,火场西线至北线东段有约1800米断续火线,整个火烧迹地内仍有较多烟点。

4月26日凌晨,火场西线至北线东段有约1500米断续火线,在大风作用下,出现2处较大烟柱,整个火烧迹地内仍有较多烟点。

……

“打隔同步、固守重点,打清结合、稳步推进,地空协作、压制火势,泵常结合、因情就势”,“压制东线、阻击西线、固守南线、封控北线”,“地空协同、水常结合、打西控北”“水常结合、地空配合、主攻西北、全线清理”。时间在连续扑救中一分一秒过去,一道道科学高效的指令在火灾的变化中从指挥部发出。

面对不断变化的火场态势,前线指挥部不断调整作战方案,直升机吊桶作业、架设水泵、边打边清边守边增湿,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降雨作业……。4月26日凌晨,火场火头已找到,前线指挥部决定将西部火线扑救作为重点,采取“打隔结合”战法,在火场北侧山谷、山脊和火场西南侧山脊开设3条隔离带,伺机采取以水灭火、以火攻火战法,防止北线林火越过沟谷向对向山坡发展。

快速找到水源,控制火势,扩大战果,参战人员的生命安全必须放在首位。

以水灭火,水从何来?寻找水源,是摆在众人面前的头道难题。乡城县林草局副局长、县森林草原地方专业防灭火大队队长泽翁仁孜自19日凌晨4时许,率53人赶抵百合村支援扑火起,他便细致观察地形地貌,不放过任何可能寻到水源的蛛丝马迹。

“起初,我留意到百合村人畜饮水池,想着逆流而上,能找到水源,沿途越走越悬,最后陡崖挡住去路,像是走到了尽头。但我没放弃,竟意外发现一条仅容半人,须紧贴崖壁才能绕过的小道。”泽翁仁孜回忆起来有些后怕,但当时的他一心只为尽快找到天然水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日一下午的冒险侦查,详尽绘制的涵盖水源坐标位置、地形地貌情况、距火场目测距离等关键信息要素的平面图呈报指挥部,为扑救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

“今天的战果如何?有没有人员受伤?参战人员是否都已安全撤回营地?”在每天召开的火灾处置前线指挥部会议上,冯发贵都要强调安全:“各现场指挥官和安全员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坚持每日把安全技术交底措施、全景图像、佩戴安全帽等防范措施传达到位、落实到位,不厌其烦开展战前教育,严密防范飞石滚木、爆燃、烟雾、坠崖等风险隐患,坚决守住队伍人员安全底线。”

“活动空间狭小,扑救路线单一,滚石滚木等危险随时威胁参战人员生命。”甘孜州应急管理局局长、前线指挥部安全官康斌介绍说,面对难以预料的重重困难,火场各现场指挥官和安全员坚持采取严防失足坠崖、复燃轰燃爆燃、滚石滚木击伤等9个方面安全风险隐患,坚决确保队伍扑救安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十天的扑火战斗中,各参战小队都分别明确了专业人员担任安全官、设置观察哨,摸清摸透火场地形地势,密切关注火场最新态势,准确统计各线作战人员,科学合理设置前进路线、撤离路线,并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至一线指挥长、指挥员,在严格落实“三先四不打”前提下,科学组织扑救,千方百计保障扑救人员生命安全。

火势熊熊,烟雾缭绕,能见度低,坡陡谷深,险象环生。山火要扑灭,参战人员要绝对安全。面对复杂多变的火场形势,异常艰难的火场环境,参战人员创造了无人员伤亡的奇迹。

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四面八方汇成铁流

攀爬悬崖、穿越浓烟、蹈火踏浪……十天来,参与灭火的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笔直的山脊梁上筑起了一道道“橙色长城”,他们是峭壁边上向险而行的“天梯战士”,是轻伤不下火线的“扑火先锋”,是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英勇斗士”。

十个昼夜接续奋斗,十个昼夜忠诚奉献,261名消防救援人员、399名地方专业防灭火队员八方来援,以最快速度、最佳状态投入火场,充分发挥扑火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上一线、打火头、攻险段,展现出优秀的业务素质和大无畏的本色精神,一道道难关被攻克,火线在缩短,火势明显减弱。

有着12年火场实战履历的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乡城大队大队长余加杰谈及此次雷击森林火灾扑救过程,用“火场环境最险、天然水源最少、翻山越岭最多、徒步接近最远、扑救难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六个最’”概括。

“扑火前期,每位战士负重40余斤装备,攀爬近乎垂直的悬崖,挺进在平均坡度70度的‘一线天’峭壁上追击火头。”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康定中队党员突击队队员拥达说,不论山再高坡再陡、海拔再高风力再大,冲在最前的中队长刘磊一句“跟我走”,总能让大家在复杂场域里找到坐标。

“看住脚下,避免失足摔伤,紧盯山上飞石,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观察火场态势,注意风向趋势,切忌贪功冒进!”每日在领受作战任务后,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道孚大队大队长杨建川都要再三叮嘱指战员,务必严格按照前线指挥部部署安排,坚持扑打一段、清理一段、增湿一段、固守一段。

在火场北线西段山谷一线,甘孜森林消防救援队伍以大队为单位,分成两组,伺机采取以水灭火、以火攻火战法扑打下山火线,防止林火越过沟谷。同时,伺机沿行进路线拓展通道、开设隔离带,并对蓄水池进行加固。

谈及这场惊心动魄的扑灭火战斗,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政治部主任李志东不禁热泪盈眶。地势险峻、悬崖沟深、烟点众多,面对潜在的重重危险,地方专业队伍与州(县)乡镇各级力量、广大干部群众毫无畏惧、毫不退缩,他们每迈出艰难的一步,都是一场生死较量。

“火灾发生一周的时间了,什么时候能够扑灭大火,大家的心里还是一个未知数,而扑火的关键就是要尽快将水源引上山,提高扑火效率。”泽翁仁孜心急如焚,主动请缨,不顾疲劳,带领53名队员,与甘孜州森林草原地方专业防灭火第三大队队员一鼓作气,连续作战,在荆棘密布的山道上硬是将56台水泵串联起来,按时将1号取水点连接到2号取水点。

甘孜州森林草原地方专业防灭火第三大队是一支身经百战的地方专业扑火队伍,连续数年参与扑救过多场森林火灾。大队长登巴有着丰富的扑救经验,他带领的队伍已然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扑火尖刀队”。

“27日,我们在火场西北侧2号水源点宿营,28日早6点,按照指挥部确定的作战方案,我们采取以水灭火方式沿火线向西南扑打,打一段清一段巩固一段,确保不复燃。”平时半军事化的管理训练,让这支专业防灭火队的每名队员都具备扑灭山火的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

手划破、脚扭伤……对全体火场参战人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甘孜州森林草原地方专业防灭火第四大队队长刀登说,“打了23年火,还是第一次遇上开进难、展开难、扑救难、清理难、保障难的扑火战斗,十天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这是一场意志的较量,光有强壮的身体素质还不行,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安全有效的指挥方案,这场战斗,体现了专业救援力量和地方群众的密切配合,体现了前线指挥部领导沉着冷静、指挥若定的大智慧。”

在火场之外,另一场战役同时打响。稻城人民像当年支援红军长征一样,用无私大爱为山火扑救提供了物资保障和精神支持;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携带油锯、斧头、水桶、消防铲等在火场周边开设隔离带、清理余火和烟点。

在火灾扑救期间,由于物资运送路途遥远、时间长、进入难等不利因素,一线扑救人员的后勤物资保障压力凸显。前线指挥部物资保障组为此多方协调,积极组织货源,成立专门力量对后勤物资分批次运送、点对点派送。

“农牧民群众特别给力!我所在的火场南线,群众从山脚运送物资至山顶,马驮背扛,脚程快的单边得8个多小时,慢的要11个小时,路途不止远还十分危险。”吉呷区工委主任扎西角初言语中有些哽咽,他说,自18日火灾发生至今,吉呷镇、木拉乡、俄亚同乡近150名群众全程参与后勤保障。

“发生在家门口的战斗,我们村民岂能袖手旁观?茫茫林海,守护着我们美丽的家园,如果不能及时扑灭,千年森林将毁于一旦,我们刚刚起步旅游业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当得知前线需要物资运输、砍伐隔离带的力量后,村民们踊跃报名,大家说,扑灭森林大火,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扎西角初被村民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说,在自然灾害面前,村民有了舍小家顾大家的行动自觉。

发电机、油桶、水带……肩背人抬,砍伐隔离带,处理枯木,和所有救援队伍一样,广大当地群众使命油然,为了自己的家园,艰难跋涉的他们,全力同空中的直升机配合,投送运送水泵、水带、水囊等作战物资和油布、食物等生活资料。

在这场扑灭火灾的战斗中,稻城全县各部门、13个乡镇的干部群众自发组织建起“战地补给队”。这支队伍分为14个运输小分队,不仅负责协调对接作战急需物资需求,全程做好物资调配保供工作,更重要的是随时接受运送物资的派遣任务。

“不管昼夜,只要一线扑救人员需要,干部群众随时出发!”稻城县纪委监委驻各卡乡思子村第一书记洛绒泽仁提及这支后勤保障队伍数度哽咽,“干群一心,无论远近,都把这次行动当作自己家的事情全力以赴地对待。”

他印象极深的是,20日那天,思子村62岁的格绒拉姆为了给东线作战的消防救援人员送上一口自家做的吃食,表达一份感念,硬是悄悄徒步往返5个多小时,把悉心包裹严实的锅盔腊肉亲手送到了战士手里,“好多消防员都感动得舍不得吃!”

后勤保障组组长、稻城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王芳介绍,针对此次火灾面临地势险峻、悬崖沟壑、烟点众多等实际,运输小分队均由各部门各乡镇青壮年劳动力构成,专设负责人、安全员、联络员,在保证自身安全前提下,通过人力运输配合直升机投送方式,把生活物资及扑火装备送抵各一线扑火队。

据统计,十天时间里,后勤保障运输队通过人背马驮为各条战线专业扑火队安全有序转运油料、水泵、水带、睡袋、棉衣等作战装备831台(套件)和生活物资43.43吨。“各卡乡5个村150户中的老弱妇孺在家也没有片刻闲着,没日没夜自发为前线扑救人员先后做了3万余个馒头、1万多个锅盔。”该乡乡长扎西尼玛说。

同时,交警部门按照“安全、有序、畅通”原则,科学制定实施交通管制方案,处理好扑火交通保畅和过往行人有序通行关系,维护好现场秩序和道路交通,并带路护送运油车,保障飞机燃油供应。通信、气象、电力等部门全力提供保障。数百名志愿者在前后方提供服务。

“家乡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吉呷镇吉尔同村村民布秋一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稻城县全体群众对家乡的炙热情怀。

俄牙同乡党委书记洛绒格勒把“邻乡当家乡”,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火灾发生后,他动员40名群众紧急驰援各卡乡,运输物资、看护水带、增湿作业、开隔离带……

“我比较熟悉这里的地形地貌,也有一些扑火经验,多次摸排发现一取水点,经过仔细勘察和坚持推荐,被作为3号取水点,在南线扑救工作加速进程中发挥了作用。”洛绒格勒说,虽然往返悬崖沟壑的途中,脚脱臼了好几次,每次让“土专家”简单接好,又奋不顾身攀爬到火场。

险峻地势如履平地、加快脚程只为战士……像洛绒格勒一样不惧险阻只为当好救援力量“后方补给队”的干部群众不计其数。40岁出头的益西丁真,是吉呷镇尼公村为数不多在村务工的青壮劳动力,自18日晚参与后勤保障运输起,他总是冲在队伍最前面、肩扛最重的物资、连轴坚持最长的时间。

而就在27日下午,这位高强度连续外围作战的“硬汉”在运输物资途中疲惫晕倒,身侧便是悬崖,幸得身后人扶住送医。连日来,在稻城县各卡乡百合村“4·18”雷击森林火灾扑救工作中,此般坚守、不计得失的530余名当地群众主动义务参与到山火扑救行动中。

一方有需,八方支援。得知稻城县各卡乡“4·18”雷击森林火灾扑救现场需要大量安全帽,正在理塘县施工的中建八局立刻在各工区筹集200余顶安全帽,连夜送往扑救现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火场扑救投入人员多、耗时长,后勤保障是一道必须面对的难题,邻县乡城县立即组织蔬菜、大米、肉类、食用油、牛奶、自热米饭等物资,马不停蹄送往扑救一线。

……

自古华山一条路,狭路相逢勇者胜。

十天的持续艰苦鏖战,消防队员、地方专业防灭火队员和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最终赢得了决战全胜的辉煌战绩,奏响了一曲撼人心扉的时代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