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地处甘孜州东部,五条山脉,五条河流将丹巴的地形地貌勾勒成蔚为壮观的漩涡状,如一朵绽放的莲花。由于县内沟壑纵横,且县域内有五条河流将村落隔绝开来,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区域及风俗习惯,也才有了“五山五水绘莲花,一族四语传妙音”之说。
据史书记载,公元638年,吐蕃攻破吐谷浑后,相继占领党项、白兰、附国、嘉良夷等地区,并从四大部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大批士兵和移民“驻大渡河一带”。此后,今县境及周邻部落居民与吐蕃军队和移民,因频繁的交往而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强烈地域和语言特色的藏族。丹巴县的藏族由于所处地域和所使用方言的差别,按语系分,共有四大方言土语群区。
一是嘉绒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的群落主要聚居在丹巴县巴底镇全部、巴旺乡一部,半扇门镇大部、太平桥乡大部。人口10000余人,占全县藏族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七左右。使用这种语言也有不同的称谓,在今丹巴县巴底镇一带,称这种语言为“嘉绒萨呷”,而在小金谷中则称为“赞拉萨呷”。二是尔龚语,也称为革什扎语,主要分布在丹东镇大部、革什扎镇全部、巴旺乡大部、聂呷镇全部和东谷镇大部。人口约12000余人,占全县藏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四左右。三是康巴语,即二十四村话,主要分布于东谷镇一部,章谷镇、墨尔多山镇、梭坡乡、格宗乡全部和半扇门镇一部。有14000人左右,占全县藏族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七左右。四是安多语,区域内主要从事游牧的人员,当地俗称为牛场娃。其语言属于安多语系,故这些人员又被人们称为安多娃。主要聚居在丹东镇、巴底镇、革什扎镇、东谷镇、半扇门镇和太平桥乡,在这个区域居住的人们也能讲附近的农区语言。据统计,全县使用该种语系的有1000余人,占全县藏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左右。
在丹巴,这四种藏语方言中,即使同属于一种方言区的,语调也有所差异。究其根源,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交通不便而形成了这种差异性。如二十四村话,使用这种语言的藏族村落,只要是村落与村落之间没有河流的阻隔,人们所使用的藏语方言语调几乎一致。如东谷镇的纳交村,章谷镇的长纳村、白呷村,梭坡乡的普格顶村,格宗镇的格宗村、竹子沟村等,因为同属于一条山系,且其间有古道将这些村落连接起来,因此所使用的二十四村语语调基本一致。而与之隔河相望的中路乡的罕格依村、中路一村、二村等,以及梭坡乡的几个村寨,虽然为同一种方言,然而语调却有很大的区别。在调查中发现,造成这种语言差异的原因是其间有大渡河的阻隔。在新中国成立前,大渡河因为河面宽阔,架设桥梁难度极大,人们过河时,都需要乘坐简易的羊皮船。这种羊皮船在湍急的河流之中极易颠覆。为此,人们很少涉险渡河,造成居于两岸的人们虽使用同一语系,但调式却有着不同之处。如“睡觉”,梭坡话为“且煞给”,而蒲角顶话为“煞宁给”。还有如革什扎河峡谷两岸,这里的人们都使用尔龚语,语调没有太多的差异。究其根源,在这一条峡谷之间,革什扎河流并不像大渡河似的湍急,水流量较小,河谷也不宽阔。因此,在这一条河流上,建有多座伸臂桥,交通极其便利,便于河谷两岸人的交流联系。因此,语言的声调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与其相隔一座山梁的甲居镇及巴旺乡,由于其间的山脊高大且险峻,阻碍了人们相互交流的通道,语调有较大的区别。如“你到哪里去”,甲居镇和巴旺乡的人这样说“那而想想”,而革什扎话则说“罗托儿行”。又如“你慢慢走”,甲居镇和巴旺乡的人这样说“西西阿得哦”,而革什扎话则说“西西阿得波”。从中也可以看出,甲居镇和巴旺乡的人们在使用尔龚语的时候,其调式与革什扎河谷两岸人们使用的尔龚语有着一定的音调区别。
在丹巴县,也有一些被其他语言包裹起来的孤岛。如半扇门镇使用藏语方言二十四村语的梅龙大邑村,在他们的四周居住着使用嘉绒语的人们,显得鹤立鸡群,也着实难能可贵。为了一探究竟,笔者曾多次走进这两个村寨里。据当地的老人们讲,古时候,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战火,扶老携幼逆小金川河谷而上。当他们来到关州后,看见烂水湾对岸峭壁耸立的后面,有一条纵深的峡谷。峡谷间,鸟语花香。于是,他们走进这条沟谷内,在此定居下来。究其根源,他们应该与中路、纳顶村寨的人们属于同一部落的群体。千百年来,他们为了守住自己的根,只允许在族内通婚,将语言及风俗习惯完整地保存下来。不过,为了能在这里更好地生存下去,他们又不得不遵从所在区域的风俗习惯。为此,他们讲着二十四村话,却使用嘉绒藏语方言跳锅庄舞。
其次,新中国成立前民众所属行政区域管辖地域范围不同也是造成语调差异的原因之一。如丹巴藏语方言嘉绒语,是至今仍保留古藏语拼音成分和拼音方式最多的藏语方言。主要分为两大区域。一是巴底嘉绒语区域,为当年巴底土司管辖范围。二是宅龙嘉绒语区域,为当年宅龙守备、千总管辖范围。宅龙守备、千总管辖范围有“得坡勒宝时诺,耶让时度”的称谓,译为“鸡心碉以下,岳扎以上”。在丹巴,这两种语言区域虽然同属于嘉绒语,但是语言的调式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小金谷中,使用嘉绒藏语的人,对身份高贵的人,吃饭时说“得你萨尔谷”,对长辈则称为“格撒谷儿”,对一般人则称为“得若达绕”。而对巴底镇中的人而言,则对身份高贵的人,吃饭时说“得呢萨阿尔谷”,对长辈则称为“格斯撒尔谷”,对一般人则称为“得若达绕”。又如在与人告别时,巴底镇的人们说“郎拉斯德摆”,而在小金谷中,则说“拉拉斯得摆哦”。又如对于行动不便的人走路时一瘸一拐的样子时,巴底镇的人说“经拐得拐”,而小金谷的则说“经国得国尔”。还有如喜鹊在巴底话里说“甲呷”,而小金谷中的人则说“扎呷儿”。从中可以看出两种语调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
语言语调的差异性还与民众和当地政治文化中心之间的距离远近有关。如在宅龙村寨里,守备和千总都建造有自己的官寨,这两座官寨就俨然成为守备、千总管辖区域内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带。为此,在两大官寨旁生活的人们,平时生活用语之中,大多习惯使用敬语,因此语调舒缓温柔,富有音律性。因为语言中敬语使用较多,使得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之间都充满了谦恭。如在途中遇见行人时,这里的原住民都会站在路旁的低矮处,双手平伸,弯腰表示礼让。而离官寨较近的几个村寨,如腊月山村、大石寨村等,语言之中敬语的使用率不及宅龙村寨的人们多。而离官寨较远的一些村寨,敬语使用率极低,有的村寨几乎不使用,因此,语言较为生硬。如“你”,在宅龙村寨里不管是蓬头稚子,还是耄耋老人,都要冠以“聂”,以示尊敬,与汉语里的“您”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较近的一些村寨,则人分老少,“聂”和“诺”交互使用。年长者尊称为“聂”,年少者则称“诺”。而较远的村寨,不管老少,都统一使用一般用语“诺”。这样,语言也逐渐边沿化,呈现出不同的语言调式,从而使得语言在历史之中的区域划分中有了更明显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