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为龙世界——青海地区龙文化四则

海为龙世界——青海地区龙文化四则

发布时间:2024-03-01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旻 责编:周燕

历史上,吐谷浑人培育的“青海骢”被视为“龙种”,受到中原人士的喜爱。图为北魏壁画中吐谷浑人驯马的场景。  

龙腾西海

龙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图腾,各地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青海也概莫能外,何况青海以“海”得名,海为龙世界。

古人认为,中国在四海之内,是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包围的地方。东海和南海依旧是今天中国大陆东部和南部的大海,历史上,北海和西海所指是不固定的,有好多种说法:北海有北冰洋、渤海等说,指的最多的是贝加尔湖,西海有罗布泊、里海、咸海、地中海乃至大西洋等说法,但指的最多还是青海湖。西海一词源于《史记》:“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古之情者所愿的“在天愿作比翼鸟”,比翼鸟最早就是在青海湖比翼双飞的。到了王莽秉政时,全国已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独缺西海郡,于是兵出青海,青海湖周边的羌人无奈献地归附,王莽在青海湖周边设立西海郡,达到了他“天子富有四海”的期望,从此中国人也就固定地以青海湖为“西海”。青海湖有西海、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等名称,北魏时始称青海,总之青海湖就是海。西海虽不比东海、南海、北海大,但毕竟是海。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吐谷浑统辖青海时,青海湖中有龙的传说就已经广为人知,到了唐玄宗时期,封东海为广徳公、南海为广利公、西海为广润公、北海为广泽公,宋仁宗诏封东海为渊圣广徳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在神魔小说集成大者《西游记》中,四海龙王都姓敖,西海龙王名为敖闰,“润”“闰”一脉。

王莽所置的西海郡治所在龙夷城,龙夷城在今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三角城遗址,这有磐石之证,就是出土于海晏县三角城遗址的“虎符石匮”,上有“西海郡”字样。王莽的政治愿景有复古主义,秉政后对全国的地名进行了一次大更改,凡是边疆地区郡县城池的地名都改成符合儒家理想的周制,甚至是与上古传说中尧舜时代关联的地名。西海郡治所命名“龙夷城”,推测有三层含义,一是龙和伯夷为尧舜禹时代两个贤能之臣,辅助尧舜禹把天下治理得太平安宁,以“龙夷”为名大概是期盼西海郡能成为龙和伯夷所治理的那样安宁长治;二是《山海经·海内经》有这样的记载:“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因龙夷城在羌人地界,如此,伯夷和先龙二人是羌人的先祖,从中原王朝的角度解释了羌人本是华夏民族,汉羌同源;三是龙指汉朝主体民族汉族,夷是当地羌人,龙夷城寓意此地汉羌融合、和睦相处。

王莽败后,人亡政息,西海郡随之废弃;龙夷城又被周边羌人所居。汉和帝永元时金城郡西部都尉曹凤请命收复西海郡,曹凤重修龙夷城,而后城名改为“龙耆城”。东汉中叶居住在青海东部的羌人开始向四处迁徙,很多羌人迁到了内地,其中就有龙耆城周边的羌人,龙耆城周边羌人东迁融入汉族后,就以曾经的居住地城池名的首字“龙”为姓氏。其实更早之前,青藏高原东部羌人也迁徙到了西域,西域古国中的西夜、依赖、无雷、葱芘、白马、黄牛、阿色国都是羌人建立的,其中龙耆城一支羌人迁到了焉耆国定居,这支羌人在焉耆国把姓氏定为龙,到了北魏时期,焉耆国彻底由龙氏家族统治。西域诸国的首领基本上没有华夏姓氏,焉耆王族却以“龙”为姓氏,龙氏焉耆国后来被鞠氏高昌国所代替,高昌国是西域唯一汉族控制的政权,先前张氏、马氏汉族掌控,后来成为鞠嘉所据,鞠嘉祖上就是西平豪族鞠氏家族,西汉末尚书令鞠谭为躲避皇族内斗带领家人逃到西平,其子孙成为河湟豪族。汉末魏初西平鞠氏又迁徙四处,焉耆龙氏和高昌鞠氏在西域算是两青海同乡厮斗。

龙耆城废弃后,“龙耆”一名变为“龙支”,流迁到今民和、循化、化隆县一带黄河河谷,称之为龙支谷,北魏时期在此设置龙支县,龙支县废后留有龙支堡地名。清光绪三年(1877年)循化厅创建书院,书院命名为“龙支书院”,这名字是因沿龙夷城而来,“龙夷”虽两千年流变,但两千年未断。

虎符石匮是王莽设立西海郡的见证,自此青海湖开始被称为“西海”。西海中有龙的传说在史书和古代小说中多有记述。 杨淑贞 供图

应龙与白龙马

古华夏以龙、麒麟、凤凰为嘉灵祥瑞,在中国人神杂糅的传说中,龙以具体形象出现就是应龙。古有“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应龙生凤凰”等说法。因此应龙也是麒麟、凤凰图腾的源头,《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在华夏炎、黄两大部落吞并中应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千头万绪的龙图腾中应龙就是龙之始祖,因此应龙也被称“祖龙”或“老龙”。到了秦始皇扫和六国一统天下,龙成了皇帝的专配图腾,秦始皇又称“祖龙”。在众多典籍中应龙既是保护黄帝的一条神兽龙又是辅助黄帝的一个大臣,应龙形象转换符合中国人对龙的理想形象,《汉书》中对应龙这样描述:“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颢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就是说应龙有能伸能屈的本领,转换在人身上就是要有应变能力,《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煮酒评论当时的各方霸主时,曹操指着天边像龙一样的一朵云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应龙这称谓主要在“应”字上,应变之应。汉朝以后,应龙的传说和对应龙的崇拜逐渐淡化了。

但到了唐代玄宗时期,应龙崇拜在青海再次出现。唐玄宗天宝七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领神策军将士控弦在青海湖周边,抵御吐蕃东进,哥舒翰在青海湖海心山设立一座城,建成后,士兵看到在青海湖出现了一条白龙,这大概是今日常见的湖面“龙吸水”的自然景象。哥舒翰于是把这座城命名为“应龙城”,而没有叫“白龙城”,哥舒翰这位西域少数民族将领把华夏重要的标识——龙放在海心山,而且是应龙,断了一千年的应龙神话又一次出现在神州大地,既延续了古代的应龙神威,又让牝马接应青海中的白龙贵种。青海湖中有龙潜居的传说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广为流传,吐谷浑为抢商机,从波斯国购置母马放到海心山进行马的品种改良,对外宣称是波斯草马跟青海湖中龙交配,所产的就是“龙驹”,也叫“青海骢”,吐谷浑向内地进贡和销售青海骢。当时西部很多地方盛产良马,都与中原进行贸易交往,在激烈竞争的马市场中吐谷浑人抢先“注册”了中原人热爱的“龙”牌骏马。唐朝大一统后,青海湖地区归陇右节度使管辖,哥舒翰任陇右节度使时,重新把青海骢的“龙”标识擦亮,而且对龙的标识精确到中国秦汉以前人们崇拜的应龙上。哥舒翰是西域少数民族,但他把古华夏的应龙崇拜再次激活,闪现在风驰电掣的一匹匹骢驹健体上,奔腾出盛唐气象、龙马精神。大唐就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民族的华夏大政权,正如唐太宗所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有唐一代突厥的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哥舒翰,高丽的黑齿常之、高仙芝,龟兹的白孝德,铁勒的契苾何力、浑瑊,契丹的李光弼等都是唐朝开疆拓土、安邦治国的股肱,其中的执失思力、黑齿常之、哥舒翰曾在青海麾军,驾驭过青海骢,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有些生疏,不为常人所知。大唐历史还是用大唐的最通俗故事——唐玄奘取经诠释,取经团的核心人物玄奘是中原人,孙悟空来自东胜神洲傲来国的花果山,在古人的地理中东胜神洲和大唐本土所在南瞻部洲不在一个洲,孙悟空是域外人,猪八戒来自乌斯藏国的高老庄,沙悟净所住的流沙河接壤西牛贺洲,中原的唐玄奘带着来自各地的徒弟,骑着白龙马求正果,这何尝不是大唐的缩影?对于白龙马,《西游记》交代得很清楚,它是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西海是青海,哥舒翰在青海湖海心山上看到一条白龙,筑应龙城求良马。从此,唐朝重要的马匹出自青海,唐玄奘取经团中唯一的坐骑白龙马来自青海。在取经路上白龙马没有任何退却和抱怨,一路蹄朝西。中国人把这种充沛的向上、进取状态叫“龙马精神”,白龙马是体现龙马精神的最好文学形象。撇开神话,周人把高大的骏马就叫龙,《周礼》中有“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之说,青海骢外貌特征就是体型高大。

青海出土的龙虎铭文铜镜。

冷龙岭的传说

山脉像龙一样盘伏在大地上,人们把很多山脉也叫龙脉,“来龙去脉”本来就指山形走势。在中国以龙命名的山脉山岭数不胜数,龙山、龙虎山、龙马山、二龙山、九龙山、青龙山、白龙山、黄龙山、蟠龙山、盘龙山、伏龙山、玉龙山、云龙山、龙门山、龙泉山、龙潭山……成千上万的龙山龙岭中,山脉最长的是坐落于青海省祁连山山脉中的冷龙岭,主峰岗什卡海拔5254米。冷龙岭西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扁都口,横亘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北部,东至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炭山岭,长二百多公里,向北延伸出乌鞘岭,形成的“犄角”凉州城是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冷龙岭西段是祁连山最大的冰川老虎沟冰川分布区,内陆河黑河的东源在此流出。冷龙岭的平均海拔都在雪线以上,常年积雪不化的山岭犹如一条银龙晶莹盘桓,酷暑时节瞥一眼也让人浑身凉爽。傍晚时分夕阳照在山岭的雪脊上,那嶙峋伟岸的龙体熠熠生辉、几欲腾飞,前清的文士把这壮丽景观称之为“冷龙夕照”。

冷龙岭中段老龙湾的雪山顶山有一个湖泊,因这个湖泊,门源地区流传有完整的冷龙神话。笔者家在冷龙湖下,年少时有关冷龙的传说听了不少,其中有一则为冷龙岭来历的传说:

很久以前,西海龙王敖闰巡视西海周边地区,他到了门源川后发现这里土地宽阔,两山夹河,适合人们耕耘生息,而且北山顶山有一个小湖,龙王家子孙可以在此安家驻守。西海龙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暖龙,身上带有暖流,生性温和,好布施;次子叫冷龙,浑身有寒气,性格秉正,赏罚分明;三子就是白龙马。西海龙王派长子暖龙,住到山顶的湖中驻守门源川。暖龙到了门源川,川中气候开始变暖,山上的冰雪融化,草木茂盛,万物欣荣,于是许多外地的人迁徙到门源川开荒种粮,不久成了米粮川,没过几年便有了城池、村落,人们安然富足地生活,人们把暖龙居住的湖泊叫暖龙湖。这时门源川北面的河西地区连年征战、灾害频发,许多打劫商队的土匪到山南面的门源川打家劫舍,为非作歹,使这里本来安宁的生活变得鸡犬不宁,百姓落荒逃走。西海龙王得知此事后把暖龙叫回去,派二儿子冷龙住到湖中,冷龙一来,整个门源川被冰雪覆盖变得十分寒冷,土匪们在此无法居住,向河西逃去,但跑到冷龙居住的湖边时全被冻死。从此西海龙王让冷龙驻守门源川,又让他收敛寒气,能让门源川可以耕耘农作物,但不能太富庶,会招来烧杀掠夺;让湖边的古道冰雪覆盖,不让河西的土匪进来。后来门源川变得不寒不炎,人们可以耕种青稞、放牧牛羊,日子过得不富不穷,湖边的山路口变成了冰雪沟,当其他地方发生旱灾时门源川依旧有收成,俗语有“旱死九州门源丰收”之说,但这里庄稼长势特别好的时候,冷龙居住的湖中会乌云翻滚,降下冰雹,使庄稼减产,保持这里的人过不穷不富的生活,人们把冷龙居住的湖叫“冷龙湖”,把湖所在的雪山叫“冷龙岭”。

冷龙传说在门源流传甚广,至今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人们还会在山下一个小湖边祭祀山顶的冷龙,祈祷风调雨顺。

冷龙岭南麓中段的门源县东川地区曾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其中就出土了远古时代的谷物,说明几千年前这里有过农作物种植,冷龙岭西段的峨堡镇也出土过谷物,但在汉以后、明以前的历史记载和考古研究者中没有农业活动的记录和痕迹,说明门源地区远古时期适宜农耕,而后又进入漫长的气候寒凉期,无法稼穑。暖龙、冷龙传说中隐含门源地区气候变化的迹象。现今人们在冷龙岭主峰岗什卡雪山下观赏到的流金溢香的百里油菜花海,是1956年以来开垦出来的,门源东部那些青稞和油菜错综相间的农田最早在清朝雍正年间开垦。

常年积雪不化的冷龙岭犹如一条盘桓的银龙。 张旻 摄

龙见于长宁

从西晋时期开始,大量的鲜卑人进入中国北方,先后建立了北魏、前燕、西燕、后燕、西秦、南燕等政权,其中秃发氏从塞北先迁徙到河西立足一百多年后,又从姑臧(今甘肃武威)迁到河湟,建立了青藏高原最早有完整国家制度的政权——南凉。南凉都城在乐都,首领秃发乌孤没有称帝,以“武威王”自居,旨在把整个河西和河湟纳入统辖,秃发乌孤喝醉酒从马上摔下来,摔成重伤,弥留之际他因为儿子还小,让弟弟利鹿孤继承王位。利鹿孤本人很有作为,把南凉的政治机构建得跟中原政权一样,有六曹机构,相当于六部,基本上有国家雏形,当时南凉国文武官员很推崇他,再三劝他称帝,他始终不肯,《晋书》记载出现了这样祥瑞之兆,“利鹿孤立二年,龙见于长宁,麒麟游于绥羌,于是群臣劝进。”长宁就是今天大通县南部地区,绥羌是今天西宁的南川,故南川河至今叫麒麟河,麒麟湾就是古名今因。造祥瑞之兆是古代普遍玩法,陈胜吴广起义就让人安排在鱼肚子出现“陈胜王”的字样,让人学狐狸的声音大喊:“大楚兴,陈胜王。”南凉官员们用“龙见于长宁”祥瑞是有原因的,利鹿孤没掌握南凉大权之前是西平公,所以把龙和麒麟出现的祥瑞安排在他的封地长宁川和绥羌川。利鹿孤倒也清醒,没有立即称帝,而是把都城迁到了西平,因长宁和绥羌都归西平郡管辖。

长宁川是今天大通县老爷山以南,城北区以北的川谷。它背靠老爷山,东西两侧山脉环抱,山川地形似不规则马蹄状。马蹄形山川因三面环山,气候温暖,聚水避风,易守难攻,此种地形容易产生独特的文化现象。公元前111年,西汉将此地纳入中央政权版图,并在此设置长宁亭,后来两千年中改为长宁县、长宁驿、长宁堡、长宁乡等不同行政建置,现在为长宁镇,这是青海省沿用最古老的一个行政地名。1973年,在长宁镇上孙家寨村的田野上出土马家窑、齐家、辛店、卡约等史前时期墓葬遗址1112座,汉、魏、晋时期墓葬182座,共出土石器、彩陶、玉器、金银器、钱币、木简等文物3万余件,其中舞蹈纹彩陶盆、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印、安息国单耳银壶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博中来自青海的文物共四件,三件就来自长宁的上孙家寨。在墓葬群出土了西汉昭帝时期的一面铸有四条螭龙的铜镜,这是青海地区出土最早的龙纹图形。螭龙指无角龙,是西汉时期人们普遍喜欢的灵瑞图案。出土的还有王莽时期的四神规矩铜镜,四神就是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也称四灵、四象,王莽时期青龙与白虎、玄武、朱雀灵瑞形成系统的神兽崇拜,并配以方位,广泛应用于建筑、堪舆、军事等方面。上孙家寨东汉、魏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有龙虎、凤凰等图案和形象的铜镜、熏炉等陪葬品,其中填有龙纹的铜镜16面,铜壶1件。龙纹数量在青海各考古遗址中是最多的。

这说明在南凉政权制造龙祥兆时,龙已经在长宁被人们热爱了四五百年了,“龙见于长宁”不是利鹿孤的手下人们凭空虚造,而是根据河湟地区由来已久的龙崇拜文化而精心策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