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产业实现共富的逻辑

由产业实现共富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4-05-28 来源:藏地阳光 责编:吕右慧

藏地阳光网讯:(本网记者 李静) 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直播间内,十位身着嘉绒藏族服饰的女性边制作中国结边直播讲解制作工艺,58岁的藏族女性沙学兰正在织40结的中国结,回答记者问题的同时手上的速度并没有慢下来,“我们在镇上集中培训后开始做的,培训、材料都免费,我四五分钟可以做一个,计件算收入,1.2元一个村里来收购,48结的2元一个,有空了就做,每个月能挣1000多元。”沙学兰滔滔不绝地讲述在当地被称为“美人结”的工艺给她和同伴们带来精神和物质双重富足的故事。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援建丹巴县的巾帼共兴工坊直播间

甘孜州丹巴县地广人稀,剩余劳动力多,尤其是农村妇女就业创业难,增收渠道少,考虑到这样的实际,丹巴县以“民族团结进家庭”活动为契机,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的对口支援下,将简单易学、无门槛且用工灵活、来去自由的来料加工作为女性增收的重要渠道。

丹巴绣娘正在制作中国结

丹巴县府办副主任李文伟介绍,在金东区的大力协调下,丹巴县于2022年10月28日组织开展“金东——丹巴来料加工首期培训班”,并挂牌成立“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经过五期集中培训和家访,现已培养出10名巾帼共兴创业导师,20名“土教授”,200余名中国结编织技师,100余名乡村网络主播,3000余人次藏家绣娘,特别是培训了30名残疾人参与来料加工产业,助力残疾人就业。同时创新开展“经纪人+合作社+援建车间+农户”的造血式新模式,助力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村干部王玉琼展示收购、装箱的中国结

在阿坝州汶川县,类似的场景也在上演。

汶川县来料加工致富工坊内,数十名工人都在紧张的忙碌着。50多岁的何蓉正在给内衣打枣,她从家里走路十多分钟就到了,每天8:30—18:00工作,一天可以做300多件,每月收入3000多元。44岁的王绍琼来自绵虒镇,已经在汶川县城买了房子,她除了白天做工,晚上也将工作带回家里,每天可以做四百多件,每个七毛钱,每月收入四千多元,有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下每月收入有八千多元甚至上万元。

浙江长兴县援助汶川县建设吊瓜基地,村民在地里劳作,每天有120元收入

除了内衣,他们还制作过藏羌回汉各种纹样的衣服、装饰品。

汶川县来料加工致富工坊是长兴县对口支援汶川县重点项目。长兴是全国重要的童装基地,汶川县借鉴浙江“共富工坊”做法,依托浙江丰富的原料资源和市场优势,创新就业帮扶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建成“总部+分部”来料加工致富工坊37个,带动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人均增收超过2200元/月,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村民在汶川县吊瓜基地内劳作

长兴县还在汶川县推广“东羊西养”“吊瓜入汶”项目,以特色产业辐射带动村民增收。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浙江省的精准对口支援下,四川受援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吸收了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经验,阐释了了由产业实现共富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