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上“路三代”的故事

川藏线上“路三代”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7-25 来源:藏地阳光网

    藏地阳光网讯:(本网记者 根秋多吉 李静 郎卡拉姆 顿珠曲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在高原,长在路上,又继承祖辈、父辈的志向,将青春韶华奉献在路上。他们工作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抵御风雪,奋战在路况第一线,养护护路,确保道路畅通、安全。川藏线的G317国道上,甘孜县公路局的付向琼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从父母手中接过养路护路的接力棒,以“路三代”的实际行动践行“两路”精神。

从小生活在川藏线上

    “我是公路养护职工子女,是土生土长的甘孜本地人,同时也是一名‘路三代’。我的爷爷、外公、爸爸、妈妈,都是甘孜公路分局养路护路职工,我们家可以说是公路养护世家。”付向琼这样开头介绍自己。她说她201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10年。

当初会选择这个工作的原因,是付向琼从小生活在川藏路线上,从小就对川藏线有特殊的感情,加上爸爸的引导,她大学攻读工艺桥梁专业。

她也坦言,毕业后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但她爸爸希望她能传承川藏线的情怀,她自身也想到家里的传承不能断,加之见证了川藏公路给藏地群众带来的好处,深思熟虑后,她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延续家族的期望,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同事都对付向琼的工作表现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她踏实、认真、非常努力,是年轻人中优秀的代表。

越来越宽的川藏线让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爸爸妈妈退休前工作的66道班地处甘孜县和德格县交界处,那个地方海拔高,地处牧区,离甘孜县医院远。有次我感冒发烧,断断续续的持续了好几个星期,但是爸爸妈妈只有一辆摩托车,离加油站也远,只有把我托付给一个开油车的叔叔把我带到县城去,再带回家,再去医院看病。”因为路途远,付向琼小时候放假时才有机会去父母那里,她认为现在的交通便利程度、安全程度简直是过去不敢想象的。她说“以前只要是持续下雨一两天,那里面的坑道很不方便。以前道班上如果有人生病了,只能硬抗,因为去县城需要两天。”

付向琼眼中的川藏公路,从土路到通县油路,再到沥青路,到现在的国道,路越修越好,越修越宽,给藏地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上学难、就医难都随着交通带来的便利迎刃而解。

    她感慨地说:“以前住家户型全部是在半山腰或者是山顶上,离公路有好几公里远,现在我们这个村道路上两边全是住户,搬迁到公路那边以后,他们有的开个小卖部,有的开个饭店,有的开一个洗车店,生活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善,日子都是越过越好。”

养路护路走向机械化

    “我爸爸妈妈他们那一辈养的是土路,简单概括的话,就是背太阳过山,在太阳还没升起来的时候他们就要出门,然后就在工地上干活,中午在工地上吃饭,要下班以后才会回到住所。父母上路作业全依靠人力,工作摩托车都很少,全是自行车或者靠走路。”付向琼也见证了养路护路工作条件的变化。她现在的工作模式是机械加人力,有雨雪天气等特殊情况时,单位会派出机械与养护职工一起开展工作。

即便生活、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公路养护工作依然要面对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和不可预测的灾害抢险,要第一时间保障公路畅通,付向琼和同事们经常加班却毫无怨言,她说他们三代人都在公路行业,她是个“路三代”,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

  在付向琼心目中,G317承载了太多内容,那是她见证过的公路变迁史、百姓生活变化史、中国发展史,她说她很荣幸能传承“两路”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留下平凡人的奋斗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