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云端·极致山河”丨 传奇国道,何以引人入胜?

向云端·极致山河”丨 传奇国道,何以引人入胜?

发布时间:2024-09-27 来源:四川在线 记者:张守帅 责编:姚金花

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川藏公路南北两线(318国道、317国道)像两支离弦的箭,起步平原直插云霄,朝着“世界屋脊”疾驰而去。

各2000多公里行程,四五千米海拔落差,两条大道翻越崇山峻岭、跨越大江大河,将峡谷、高山、森林、草原、海子、冰川、雪山等多种壮阔景观无缝衔接,在无数人心中种下“此生必驾”的梦想。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中国最美景观大道”“遗落人间的天路”……人们不惜用极致语言称赞川藏线上的极致山河。

四川日报全媒体“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一路行走,不断发现川藏线的美,美在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美在流传千年的优秀文化,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

锦绣河山,大道通游,美美与共。

自然美 “最大的价值在生态”

翻过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垭口,继续向西行可抵达“摄影家的天堂”——甘孜州康定市新都桥镇。这里有多热门?全镇户籍人口10831人,总接待床位数却达12912个,一进入旅游旺季,镇上1213家各类酒店民宿还往往“一床难求”。

川西北令摄影家魂牵梦萦、流连忘返。《中国国家地理》曾评出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甘孜州、阿坝州占到28个,如果算上雅安,三分之一的拍摄点可沿着川藏线进入。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升起,逐渐形成青藏高原。随着时间流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方土地上雕刻出无数震撼的景致。而在互联网时代,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甜野男孩”丁真等刷屏出圈,进一步将川西北富集的生态资源展现在世人面前。

比如山之高。走318国道,要翻越或通过隧道穿越1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进入西藏的第一座大山宗巴拉山海拔4170米,沿线最高的米拉山海拔5018米,可谓群峰环绕、气势磅礴。317国道经过的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终年积雪不化,在雀儿山隧道修通前,要翻越海拔5050米的垭口,“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的说法十分形象。

汽车通行雀儿山隧道。何海洋/摄

比如流之长。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追溯到川西北、藏东南。川藏线经过或跨过的河流有数十条之多,它们狂野奔腾,成为长江、黄河及雅鲁藏布江等水系的重要组成。

比如原之美。西藏、四川草原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六位,行在川藏线上,湛蓝的天空下,塔公草原、祝桑草原、章德草原、玉科草原、邦达草原……广阔无垠、胜境如画,其间,高原湖泊星罗棋布,甚至一天可览四季,每公里景色皆有不同。

卡萨湖的一角。何海洋/摄

天然的青山绿水,这一生态本底决定了川藏线的高颜值。“我们这里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最大的价值也在于生态。”沿途州县干部不止一次对采访组强调这点。

在全球生态格局中,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

最新科考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地表总储水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200年的径流总量。具体到四川,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总径流的三分之一,贡献了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半数以上国土面积划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不断织密织牢保护网。其中,甘孜州、阿坝州全域和雅安超七成的面积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湖光山色中的卡萨湖。何海洋/摄

四川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县GDP考核,设立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开展保护治理,矢志不渝推动绿色发展,坚决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从川藏线上两个被人津津乐道的区域公用品牌就能看出这份决心和信心:一个叫“净土阿坝”,一个叫“圣洁甘孜”。

和谐美  一幅人与自然秀美画卷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升,是否意味着草原面积扩大?准确说,是草原上牧草等生长地更加浓密,草地质量提高了。

以甘孜州为例,其天然草场面积占总面积的六成以上,2018年至2023年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83.3%升至85.58%,提高2.28个百分点。

影响这一指标的因素有很多,但与高原畜牧业关系较为直接:牦牛养殖数量超出草原承载能力,势必会加速草场退化甚至沙化。

牦牛,藏语发音“雅克”,被称作“高原之舟”,是川藏线上最常见的动物。四川“麦洼牦牛”“金川多肋牦牛”“九龙牦牛”、西藏“当雄牦牛”“类乌齐牦牛”等的养殖,是当地牧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毛日乡的牦牛。古单宇/摄

统计显示,2023年阿坝州牛存栏212.54万头、甘孜州牛存栏207.05万头,经过草原超载过牧治理,均呈下降趋势。随着退牧还草等工程的深入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如期兑现,更多草地被划入禁牧区休养生息、“减负”守绿。

草畜平衡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钱袋,真正告别“靠天养畜”,离不开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中央在西藏、四川等7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择项目县开展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给予连续4年、每年4000万元资金的支持,探路先锋就包括红原县、色达县、理塘县和石渠县。

采访组看到,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物种不断更新“牛故事”:优质高产牧草种植基地扩建了,标准化养殖场装上温湿度传感器等设施,利益联结紧密的集中育肥模式让牧民荷包鼓起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牦牛制品精深加工项目……

草在变、牛在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变。

夏繁基地中的油菜花与民居融为一体。何海洋/摄

绿色行动蔚然成风。河(湖)长、林(草)长、田长覆盖州、县、乡、村四级,常态化巡护显成效。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抓“全域无垃圾”,城乡面貌焕新颜。项目施工专门划定草皮及表层腐殖土存放区域,项目完工植被复原。

科技创新神奇助力。“数字林草”形成天、空、地全方位监测,精细守护无盲区无死角。修复退化草原用上“免耕补播”机,播种草籽避免破坏原有草皮。科研人员如“生态医生”扎根雪域高原,解决沙地治理等难题。

生态经济促进转型。高水平设置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提出更多“含绿量”“含技量”“含智量”的约束性指标,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等产业越做越大,高原粮食、果蔬、菌菇、茶叶等走进千家万户。

……

生态是否变得更好,它们同样有“发言权”。去年底,素有湿地生态环境“指示物种”之称的东方白鹳首次现身阿坝金川县水域,并从最初14只持续集结至26只。西藏当雄县阿热湿地,通过不断加强的生态建设,已成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天堂。在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数量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500多只增加到800多只。

阿坝州金川县情人海中的鱼群。何海洋/摄

目前,中国正努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川藏线沿途分布1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日照贡嘎雪山。李向雨/摄

因此,行走川藏线,便是对青藏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保护状况的“检阅”,看的是自然,也是人类自身。

人文美 秘境风光间的文化流传

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的甘孜德格县麦宿镇,山峦起伏、绿水潺潺。许多游客起初心喜于它秘境般的景色,但很快就被这里的手工艺所震惊——

在麦宿镇居住的6000多人中,有2000多名手艺人分散在32个工坊,以“择一事、终一生”的追求,从事牛毛绒编织、藤编、铜铸、唐卡绘画等具有多元性、复合型特色的藏族传统手工艺。

与麦宿镇隐于深山不同,金川县观音桥镇是317国道上的“省级百强中心镇”。8月17日,2024阿坝州世界自驾旅游发展大会在该镇举行时,多位马奈锅庄非遗传承人为游客表演了一段流传千年的集体舞,赢得一次次喝彩。

从观音桥到麦宿,印证了川藏线不仅是经济通道、生态廊道,更是民族融合大走廊和文化交流大走廊。

看历史遗迹,川藏线途经“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桃坪羌寨、中国版“比萨斜塔”松岗直波八角古碉群、“藏文化大百科全书”德格印经院、“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红色印记,沿线泸定桥、金川红军老街城、十八军窑洞群遗址、川藏公路十八军红色教育基地等,承担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不懈奋斗、赤诚奉献的生动教科书;

看非遗资源,公开数据显示,仅雅安、阿坝、甘孜、昌都、那曲、林芝等6个市州就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5项,省(区)级非遗项目400多项,黑茶制作、羌族羊皮鼓舞、格萨尔藏戏、藏医药等充分展现了川藏路沿线非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

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沿线各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加强文物保护修复,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力抓好精品文艺创作,推动传统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采访组赶上德格县举办的首届岭·格萨尔王音乐季活动。山谷间,锅庄大赛、歌手大赛、非遗文化展轮番上演,而重头戏是一部音乐剧——《岭·格萨尔王》。《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至今仍在德格口口相传。当地将其与现代音乐剧的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重现格萨尔王英勇善战、智慧超群的英雄形象,获得成功。

人才是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关键。采访组发现,新生力量正涌动在极致山川间。夺吉登足毕业后回到金川县二嘎里乡创办藏式家具厂,该厂产品走俏317国道沿线县域。麦宿铸造技艺钦乐工坊“90后”主理人达瓦卓玛是一名海归,她发挥所长将原生态的手工艺匠心呈现在国际舞台,销售额相比过去翻了20倍。而处于偏远之地的麦宿镇,每年手工艺品产值超过5000万元,甚至吸引迪奥等国际时尚品牌前来合作。

在甘孜州德格县麦宿镇上,手工艺人正在制作铜器制品。

70多年前,赞颂川藏线修路英雄的歌曲《歌唱二郎山》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金曲。歌词中“开放那富源,人民哪享安康”的期待早已实现,但作为传统文化和“两路”精神传承的载体,它依然在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