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工艺学综述

藏族工艺学综述

发布时间:2014-06-29
    自从雪域高原有了人类,从吃野果充饥、穿树叶遮体的原始时代起至少(有)在一万年以前就开始了简单的生活用具等手工产品的制作。藏族手工业技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到今天,在人类进化和进步的漫长岁月里,创造出了包括审美和精神生活在内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美化装饰及其制作方法,涌现出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设计师、文人画师和工艺大师,形成了完整独特的传承方式,成就了诸多光彩夺目,气势宏伟的世界级作品。
    我国考古学家在西藏定日县苏热地区发现的石器,经科学鉴定距今有五万年。阿里日土县和黑河发现的吐番早期岩画群距今有上万年的历史。1982年在昌都卡诺遗址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罐、钵、盆等具有各种纹饰的陶土手工艺制品。
    据《青史》和《藏史纲要》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即十二个小诸侯国之后的一千多年里,雪域人们由于当时生存的需要逐步掌握了剑、弓箭、抛石器等武器类;斧和刀等生产工具;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具的制作技术;马、牛、羊等的驯养技术及驯养工具;青稞、麦子等谷物的简单种植技术所需要的农具以及毡子和皮子的服装加工等技术。
    公元前360年聂赤赞普统一了卫藏各部落,从该赞普执政以来大力推广农耕技术,促进了犁和耙、锄等农用工具的加工;推广冶炼技术掌握了木炭、炼炉等冶炼工具材料的制作;大力推广本波教,促进了本教中祈福、禳灾、驱鬼、星算等所需道具祭品的加工;兴建宫殿和民房,掌握了打土墙、木材和石材加工等房屋建筑等技术;并掌握了糌粑、面粉、酥油、奶酪、人生果和肉类的加工技术;青稞酒和酸奶等的发酵技术;食用油的提炼和奶酪等的制作方法;茴香和花椒等佐料的简单配料等食品加工技术,单玲和鼓等乐器的加工技术。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有了新的追求,促进了男女服饰的加工技术;本教的禳解术和对神的上供供品、对鬼类的下施施品、对亡灵的替代财产品,以及灵器和护篱品的制作也已十分普及。
    公元七世纪,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创制了现今通用的藏文文字,并把佛教文化引入了西藏;同时从以天竺和中原为首的许多民族地区引进了生产技术和工艺品加工技术,藏王还亲领并参与手工艺品的加工,派天生聪慧的青年们到周边各国学习先进的工艺技术,极大地推动了雪域工艺水平的向前发展。
    从此,给后人留下一笔艺术精品,并(作)成为多少高僧大德、有识之士和掌权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慷慨解囊,建造宫殿寺院,制作佛像、法器、供品、生产生活用具、乐器、服饰等工艺产品,促进了建筑、绘画、雕塑、金属冶炼、宝石加工、铸造、雕刻、木刻印刷、镂花、纺织、编织、剌绣、推绣、裁缝、彩色酥油花、装饰画、彩粉画、瓷器、土陶、兵器和铁器等的加工技术。
    在绘画和书法方面,佛像尺度、构图法、线条、渲染、着色等技法,颜料的加工诀巧;从梵文兰札字和乌尔都文演变的各种常用藏文字体和美术字体书写方法;藏纸的制作以及打磨方法;制作笔墨;金写蓝黑纸张和唐卡画布的加工;练习写字的木制写字板和历算、声明沙盘的制作等众多的工艺不断发展,具有雪域文化特色的工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
    依据《造像量度经》中佛像、佛经、和佛塔象征身、语、意的造像工艺和密宗坛城的制作工艺等佛教造型艺术在雪域文化生活中慢慢形成并推广开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制作方法和理论日趋丰富,使众多手工艺上升到高雅的艺术境界。
    这种工艺及其理论开始影响到诸多的民族地区,(以)如吐蕃晚期敦煌石窟内的众多壁画;十一世纪对西夏佛教造像全方位的影响;从元代萨迦世系时期开始形成的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地;第八世和十世噶玛巴时期以来纳西族,还有土族、门巴族、普米族、裕固族等诸多地区传播(了)的藏族手工艺技术。在内地以北京和承德为主的大中城市,以五台山和杭州飞来峰为主的佛教圣地,以丽江和呼和浩特为主的民族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藏族壁画、石刻、著名的藏式佛塔和藏式建筑群。
据史料记载,在北京建大都以来,修建了五塔寺、护国寺、妙音寺(白塔寺)、高祝寺、兴教寺、双黄寺、香山昭庙、雍和宫等数十座藏传佛教寺院。
    除北京以外,在全国各地也相继建起了藏传佛教寺庙,如山西五台山的罗睺寺、菩萨顶、广仁寺、观音殿等,至今仍保护完好的有三十多座。成都的石经寺、峨眉金顶的藏传普贤殿、云南鸡足山的度母殿、辽宁沈阳的实胜寺、杭州的飞来峰等众多的寺庙圣地亦是(藏传佛教寺庙(俗称黄寺))。
    自元代以来先后在北京、杭州、西安等地建造了许多藏式佛塔,由于其造型美观,符合《度量经》的基本尺度和显密诸乘所表,深受历代皇帝的推崇,在北京有著名的北海白塔、白塔寺大白塔、西黄寺的清净化城塔、法源寺景太蓝三佛塔中的藏式塔、八大处佛牙舍利金塔、故宫乾隆母亲的纯金发塔、甘肃张掖大白塔、五台山大白塔、承德的五方塔、宁夏同心县的韦州喇嘛塔、青铜峡县一百零八塔、苏州小白塔都是按藏传佛教塔的式样所建,故这种造型的佛塔在中国美术史上称之为喇嘛塔。
大明永乐年间在南京雕刻完成藏文《甘珠尔》的全部印版,铸造了大量工艺精美的青铜鎏金佛像,藏族的造像工艺在这一时期的汉地得到了大力推广。
    乾隆初年,根据洮州禅定寺梵静觉国师的建议,清内阁番蒙译事、蒙古族工布查布在北京把藏文《造像度量经》译成汉文,后来他又根据此书作了一卷《经卷》和一卷《续补》,使汉地佛教美术出现了所谓自元朝以来的第二次“西天梵式”高潮。后在日本和欧洲有了《经卷》和《续补》的译文出版,(给)对世界各国的佛教造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蒙古地区藏式工艺自成体系,出现了嘉那巴扎为代表的工艺大师,创立了玛索派,用这门工艺流派和艺术风格铸造的青铜佛像遍及蒙藏各地,至今对这种佛像称之为玛索佛像。
    在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曾铸造了大量的藏传密宗佛像法器,称之为卡切青铜,成为藏族佛教文物收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等的工艺影响至今。
    公元1948—1752年,乾降皇帝为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修建藏式寺庙,清乾隆十三年和十七年曾两次派测绘师、画师和专管建筑事务的官员到西藏。在实地进行勘测、绘画的基础上,仿桑耶寺的式样建了普宁寺,仿布达拉宫建了普陀宗乘之庙,仿扎什伦寺建了须弥福寺之庙。
    宏伟壮观的普陀宗乘之庙巍然耸立,七座仿藏式寺院的宝幢经帆遥相呼应,形成驰名中外的承德外八景,如今成为风景名胜向游人开放,令中外游客大驰神往,到承德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们在昔日的皇家园林中观赏到如此金碧辉煌的雪域建筑艺术风采(而)皆赞叹不已。
    这些寺院风景区的佛殿建筑、雕刻、室内装饰、壁画、塑像、佛经、法物均按藏传佛教建造,因此藏族工艺师和画师们从元代以来在汉区各地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在藏区,藏族手工艺向艺术型和使用型两个方向发展,它不仅为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十四世纪历史上著名的藏族手工艺大师汤东杰布,他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耗在藏族工艺技术上,建造了独具匠心的58座铁索桥;大船小舟118只;木桥60座;极大地方便了山区百姓的出行。创立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藏戏团,成功设计了造型独特的面具戏装。创作完成了大小泥塑佛像5000余尊;用金、银、绿松石、珊瑚、玛瑙、琥珀、海螺等珍宝铸造或雕刻而成的佛像一百多尊;有一定规模的佛殿建筑120座;以金写《甘珠尔》为主的18部《甘珠尔》、15部《丹珠尔》;以巴青曲委日大佛塔,高70余米,内设108座佛殿,造型壮丽的吉祥大佛塔为主大小佛塔110座等给后人留下了不可思义众多艺术精品。
    在建筑艺术方面,公元前200年间,出现了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其后昌珠寺、小昭寺、大昭寺、桑耶寺等星落棋布的著名雪域建筑群相继落成,其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豪称世界第二大宫殿的布达拉宫,是雪域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佛教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是雪域建筑艺术的结晶。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从外观设计看是雄伟壮丽的藏王宫殿,从内部构造设施看是金碧辉煌的藏传佛教殿堂,从密宗的角度看,是结构严谨的无上俞迦部立体式坛城。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集中体现雪域能工巧匠们聪明才智和艺术才能的雄伟建筑。
    公元十八世纪初的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藏族的手工艺业已形成规模而成为一大行业,对此,在拉萨建立了噶厦政府组建的手工局。该局有完整的组织机构,严格的官位设置、管理办法和管理权限。在技术等级方面设:勒参巴(相当于五品僧俗官)、仲义(只享受待遇没有职务)、大师傅、小师傅和普通员工的等级,各岗位的职责、工资级别、赋税和工作时间都作了详细规定,藏族手工艺开始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多少年来,给后人留下一笔艺术精品作为高僧大德、富商和掌权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慷慨解囊,建造宫殿寺院,制作佛像法器。1915年第九世班禅却吉尼玛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建造高26.2米的豪称世界最高的弥勒佛鎏金铜像,工程之大,耗资之巨,工艺要求之高,是继重建布达拉宫、建造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以来第二大藏族手工业的创举。
    1954年开始修建罗布林卡新宫(永恒不变宫)③康区在拉萨做生意的富商们自筹资金的基础上依靠群众捐赠打造了纯金宝座。无论是园林的环境布局、建筑设计、室内的雕刻装饰、壁画、陈设、纺织和裁缝还是宝座的錾工、镂花、宝石镶钳工艺都是一流的,是藏族手工艺水平的综合体现。
    从藏族的手工艺的工艺分类看:有藏传佛教造像、雕塑、铸造、雕刻类的加工工艺;法器、供品类的镂花镌刻工艺;唐卡、壁画、彩沙画等的绘画工艺;弦乐、打击、吹奏等乐器类的乐器加工工艺;“羌木”、藏戏道具、戏装、面具等表演艺术用品类的加工工艺;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类的加工工艺;武器和防御工具类的加工工艺;城堡、寺院建筑、民居、僧舍等房屋类的建筑工艺;桥梁和船只等交通工具设施的建造工艺;男女服饰、装饰图案、摆设等美化装饰品类的加工工艺;地毯和氆氇等的纺织工艺;黑白帐篷、挂饰和半满缨珞等的栽缝工艺;笔墨纸张和画布等文化用品的加工工艺;食品、饮料和药膳的加工工艺等,本书录入了五十多种工艺门类。
    从手工艺主产地和传播区域看:以西藏昌都地区的嘎玛乡和日喀则艾玛乡、孜东村为主的铸造、铜器、鎏金工艺品加工中心;山南吉德乡为主的氆氇、邦垫纺织业中心;以日喀则和江孜为主的卡垫、挂毯生产中心;青海热贡和四川德格为主的绘画和堆绣的中心;以德格印经院为主的雕板印刷和藏纸加工中心,以藏西藏江达和白玉河坡为主的男女装饰品和法器、供品、乐器和铁器的制作中心,拉萨堆龙和甘孜绒坝为主的陶器加工基地;云南中旬和四川稻城为主的木碗和木制器皿的加工中心;德格宗萨办起了十一所藏族工艺的培训学校而成为当今藏族手工业的传播中心。藏区各地的手工艺品和众多手工艺者汇聚于西藏首府拉萨,而使其成为藏族手工艺的传承、开发、制作和销售的中心。除此之外,藏区各地还有以各地特色产品为主的民间手工艺小型加工基地。
    在国外,泥泊尔、不丹、蒙古利亚等地有为数众多的藏族手工艺品生产基地,按师徒的传承方式,这些基地既是生产地又是传播地。除此之外,加德满都喜庆工巧明学校等有专门培养藏族手工艺人才的摇篮。
    国内的西藏大学和青海民族学院等大专院校,四川省藏文学校等中等专业学校,塔尔寺工艺学校,甘孜嘉登儿童福利学校,拉萨彩泉福利学校等私立学校均开设了藏族手工艺课程,有的学校把该课程作为主课和专业课,藏族手工艺开始向专业化迈进。
    从藏族手工艺品的产品特点看:很多作品既是高雅的艺术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就一部金汁写成的经典而言,从信仰的角度看是一件神圣的供奉物;从艺术的角度看是一部价值连城的书法作品;书写者必须具备很好的书法功底,画插图装饰者必须有很高的绘画技法。从手工艺的角度看,它需要藏纸的制作、打磨、染色,黄金的提纯、研磨外,还需要制作金汁不可缺少的牛胶加工和云母的特殊处理;插图的颜料加工和毛笔的制作,函签和包装绸布的裁缝,经书夹板的雕刻,书带牛皮的加工和染色,金、银或铜制的书扣铸造,书封装饰卷草凸纹泥浆的制作;镶钳宝石的加工等具有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工艺特点。
    从藏族手工艺品的历史研究价值看:在雪域高原自从有了人类以后,根据当时环境条件,因生存需要所产生的石器、骨器等最原始的生产生活工具;随着人类的进化渐渐有了守猎、祭事、战争等活动,产生了守猎和祭事器物和武器;十二诸侯时期出现的陶器、编织和皮毛加工等生活用具的制作工艺以及弓和箭、刀、投石带等武器;聂赤赞普以后出现的生铁、响铜等的工具和乐器,灵器、护篱等的祭祀品,农耕、冶炼、建筑等的生产工具;自松赞干布时期以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出现的藏传佛教造像、佛经、佛塔和各种工艺品,都显示出各历史阶段的工艺特点,其工艺流派以及由于历史的原因受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影响状况等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件件手工艺品都是记录历史的有形语言而成为历史学家不可缺少的研究依据。
    从藏族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看:藏民族的原始生活方式、崇拜偶像、生活用品、生产技术、当时的认识水平、思唯方式、宗教信仰、审美特点;在西藏先后出现的象雄文化、苯教文化的本来面目;在藏传佛教最初传播时期的前宏期、后宏期和藏族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和技术水平等都体现在各时期的藏族手工艺品之中,每件工艺品,每幅图案都包涵着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藏族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看:藏族主要文物的质地是金、银、天然铜、合金和青铜等各种珍贵的材料制成的精美工艺品;在此基础上镶钳珍贵宝石的佛像、佛塔,用金汁、银汁、朱砂和上等墨书写的佛经,三年画唐卡类都是价值连城。同样还有精美的壁画、金银制法器、供品、乐器、男女饰品、金银盔甲、兵器等种类繁多的手工艺术品。仅一座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庄严世界大金塔而言,直接在塔身上用的黄金为3720公斤,据专家估计:塔殿内其它装饰供品的价值相当于塔身所用的黄金价格,塔上镶钳的宝石是黄金价格的3倍,塔内装藏的文物是黄金价值的20倍以上,有的文物是无价之宝。另外,灵塔本身和供品装饰等工艺制品都是出自艺术大师之手,靠一般的技术是做不到的,也不可能让普通的手工艺者加工如此昂贵材料。因此,其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从藏族手工艺品文物的收藏价值看:除依靠藏族自身的技术制造的文物,就象上面所述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藏区还保存着大量来自印度、中原、克什米尔、尼泊尔等地的佛像、佛经、佛塔、法器和乐器等十分珍贵的文物,使藏区成为世界佛教文物的一大宝藏库。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天珠、造型奇特的天铁和霹雳铁及各种奇异的掘藏品等,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其是什么时代什么人用什么材料技术做成的,以及有什么用途等至今没有答案,而且将来也在短时间内难以鉴定出准确结果,这些奇妙而珍稀文物都是价值极高的手工艺珍藏品。
    从藏族手工艺品商品开发价值看:当今世界藏学研究如火如荼,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的购买力在不断提高,虽然生活必须品生产过剩,但对含有丰富的文化特色的商品越来越被更多的人重视,顾客的喜爱程度有增无减,藏族手工艺产品已成为藏区乃至其他多民族的经济增长点。
    在国外,尼泊尔佛像法器为主的手工商品贴上TIBETAN的标签销往全世界,以精美的工艺、适宜的价格占领了市场,年销售额达12亿人民币。不丹、锡金、拉达克也有不少从事藏式工艺产品的加工者,经济收入十分可观。在国内,云南鹤庆新华旅游村利用藏族的金银加工工艺,带动了整个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青海黄南土族地区家家户户从事藏族的绘画、堆绣、雕塑等工艺品的制作,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藏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手工艺产品的市场也在逐渐扩大,藏族手工艺产品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创收空间。
    藏族传统工艺品市场经久不衰的价值是:就唐卡和佛经而言,以藏族独有的传统工艺,用金、藏石青、石绿、朱砂等珍贵矿物质颜料经特殊加工绘制而成,做到经久不退色、不变质。藏纸具有质地柔软、轻、不蛀虫、不腐蚀、不粘合、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保存长久等许多特点,再用特殊的工艺把藏纸加工成蓝黑纸,用金汁、银汁和珊瑚等汁以梵藏字体写成经书,以庄严的佛像插图和精美的图案装饰,外加高级绸缎的书封、工艺书扣、书带和檀香木等上等材料做成的装潢雕刻夹板。
用藏族传统工艺制作的佛像,是舍利子所受的佛祖教义为依据,藏族传统工艺理论开创者门拉顿珠、宗喀巴大师和米旁大师等许多贤者圣人的造像理论作支撑,用珍贵的材料进行创作而成。因此,其结构准确,造型美观庄严、栩栩如生,狮座背光的装饰珠光宝气、璀灿夺目。如果再按规范装藏,举行开光大典做成富有加持力的艺术造像,对于信仰佛教的人群来说其吸引力就不仅仅是一个有经济价值的工艺品了。
    同样,铁器铜器的加工,木器、宝石加工,雕刻、建筑、室内装饰、刺绣、堆绣、纺织、皮类加工、编织、缝纫、土陶制作、藏香以及食品、饮料、药膳等的烹饪和酒类的发酵等传统工艺都具有可创新性和前瞻性,产品有纪念意义、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因此,各地根据自己的产品特色和市场需求,政府加大对这一行业的支持引导力度,进一步提高生产技艺,优化工艺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国内外培养的专门人才,加大对藏族手工艺的研究和创新力度,不断推出能够代表藏族工艺水平的优质新产品,从而成为优势产业和藏区的一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我和我的同事为藏族手工艺方面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从2000年开始赴藏区各地第一次搜集资料以来,在国内藏区先后考察了五次,去尼泊尔、不丹、蒙古国等相关国家和地区专访一次,国内的蒙古族、纳西族、门巴族、土族、白族和汉区的藏族工艺品加工基地考察多次,借出访和国际会议等机会在各相关国家的博物馆、研究所和学校搜集资料多次。
在完成此课题的初期和中期得到甘孜州财政局和美国利众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在完成大部分图片资料的搜集和藏文编写的基础上,通过西南民族大学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再次进行补充资料,藏族手工艺藏文图解版编撰计划一分为三,完成了《藏族手工艺大全》上·下册藏汉对照本和《藏式佛塔艺术》汉藏对照本。
    在完成这一课题近十年的时间里,有很多单位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无尝提供文字和图片资料,口述工艺流程等,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使课题得到圆满完成,借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藏手工艺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可查阅的资料少,手工艺者普遍只会做、不会讲等因素,本书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有识之士多多赐教,我们将进步地补充修订,使之逐步趋于完善。
    为完成此项课题而多年努的最终目的就是把这门手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在现代文明中生根开花、结果。
    希望这两本书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给研究和从事藏族手工艺的人们带来点点受益。


    
                                                                                                               2010年6月18日 写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