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教授一行考察古塔遗址
在白玉灯龙乡播欧村现场考察的温玉成教授指出:此地峭壁高处的三身立佛,可能造于后弘期前期,既公元12世纪。而峭壁右下方的五身坐佛像,高发髻, 三叶宝冠等形象,具有明显的后弘期晚期特征,年代在公元13世纪上半叶,既在元代以前,相当于汉地南宋时代。
白玉县灯龙乡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一个山间盆地中,清澈的灯曲河穿越盆地奔腾西流。在西边峡谷南侧峭壁上,古老的佛教造像遗迹历历在目,当地群众流传着种种神奇故事。
高浮雕的五尊坐像
该处峭壁垂直平整,高约30—40公尺,上窄下宽,底部宽约50公尺。在峭壁的高处,残存有高浮雕一立佛二胁侍菩萨佛龛。其中右侧菩萨保存较好,另外二像已经模糊。三身立像下部,有横书藏文造像记若干行,仅可辨认若干字母,。再下方,线刻一马,马身磨光,低头,似驮着珠宝。
在峭壁的右下角,高浮雕五尊坐像,分上、下二排。上排中间是结跏趺坐观音菩萨,高发髻,头戴三叶宝冠,穿袒右肩袈裟,禅定印,坐莲花座。其右侧,是倒坐宁码派祖师像,长发,三缕披肩下,头束发箍,红袈裟。观音左侧,亦是菩萨,高发髻,头戴三叶宝冠。下排是二身度母像,也是高发髻,头戴三叶宝冠。现有造像下的藏文提铭是后期补刻。造像外的泥皮及彩绘,是2005年当地信徒所造。为保护该处造像,孔玛寺加盖了小屋。
在距峭壁造像不远的地方,温教授又发现了一座大型方塔的底层遗迹,底边长约15公尺,上层已毁去。温教授判断也是12世纪建造的。
峭壁上的残存有高浮雕
温教授指出:在白玉县灯龙乡以播欧村为中心,后宏期曾存在过一座宁玛派大寺院,而且有一个强势家族的支撑。当然,这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无论如何,灯龙乡播欧村峭壁上后弘期造像的确认,是一个重大发现,它填补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的一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