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歌舞说唱面具

藏族歌舞说唱面具

发布时间:2015-09-24

藏族歌舞说唱面具
西藏民间歌舞说唱面具包括牦牛舞、卓舞(鼓舞)、折嘎、吉达吉姆等。

牦牛舞面具为领舞者所戴。牦牛舞主要流行于拉萨等地,由五人表演,领舞一人,其余四人扮演两头牦牛,与汉族地区的狮子舞相似。领舞者为牧民打扮,头戴白面具,类似蓝面具戏中的温巴面具,对面具无规范要求,因此现在也有戴蓝面具的。牦牛舞在大的庆典和节日里表演。

卓舞,在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流传。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则两种风格,山南鼓舞两人领舞,一先一后,领舞者戴白色平板面具,舞鼓人头戴长辫,舞到高潮时两手击鼓,身体左右上下翻转,长辫随之扫地旋转,气势壮观。山南卓舞的鼓较小,系在腰间,所以舞时动作幅度大。日喀则卓舞的鼓较大,鼓身又有长把,舞时鼓把插入背部腰带间。一人领舞,领舞者戴蓝面具,手握长柄吉祥箭,舞于园场中心。卓舞也多在大的庆典和吉日表演。

折嘎,最初只是流传于民间的乞讨时的说唱表演,如今它已被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保存下来。在藏历新年的街巷里,在夏日的林卡游园的人潮中,或是在新婚的庆典里都有折嘎艺人的出现。折嘎艺人向人们祝福,人们向他赠送食物等。折嘎艺人走到那里,无疑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欢乐的气氛。折嘎面具一向只是搭在说唱人的肩,偶尔戴在脸上,因此它只是配合表演的一种道具。折嘎面具一般质地粗糙,制作随意,但它是用最美的象征符号伴随表演者动听的祝福博得施主欢心,求得施舍。今天,折嘎已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曲艺形式,在西藏的文艺舞台上大放异彩。

“吉达吉姆”是流传在后藏地区的一种抗灾歌舞,其内容、表演形式、面具道具都渗透着原始文化的痕迹。后藏以农为主,常遇雹灾,人们期盼降服灾害,夺取丰收。于是吉达吉姆应运而生。民间有专门降服冰雹的喇嘛,他们到外地以歌舞乞讨求食,并降魔消灾。吉达吉姆舞蹈为圆圈状,中心为打鼓人和放置供品。歌舞内容以表现人们耕作、纺织、生育等人与土地相依为命的生产生活的场面。最后舞蹈者举刀拉弓,将放置在场地旁的干羊腿砍断,表示将冰雹魔鬼制死。在演出过程中,观众不断送糌粑、青稞酒等物品。

吉达吉姆一般由九个人表演,人物关系以家庭辈分的大小排列,扮演父亲的四兄弟、母亲和四个阿扎尔(印度僧人),父母亲面具与传统藏戏面具相似,阿扎尔面具用山羊皮制作,千周向外,分别以白、黄、蓝、黑四种毛色代替。吉达吉姆只能在受灾期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