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白马藏人的端午节:五月采花节独特的民俗风情

甘南白马藏人的端午节:五月采花节独特的民俗风情

发布时间:2015-10-10

   采花节在藏民中又叫“女儿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节期两天。采花节是一种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它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和“祝福”三个部分,其中“采花”和“祝福”都与民族歌舞相结合。节日由“抢水”活动拉开序幕。

  节日第一天,人们便纷纷到附近的山上抢泉水。抢到水后,有的捧水痛饮,有的背回家用以洗发、净身。然后,各家的父母们把子女着意打扮一番,在自己兄弟的陪同下,与其他姑娘们会合,在村民们的欢送下,向几十里外的“花儿”走去,一路上歌声不断。来到采花点刺儿坎以后,一边支锅造饭,一边将新的木刀、木箭、木斧等插起来,这是表示要保护他们崇敬的花神,让花神永远保佑家乡风调雨顺、人畜平安。采花开始后,姑娘、小伙们结伴而行,一边唱着山歌看美丽的山景,一边采摘各种艳丽的花朵,直到姑娘们鲜花满头。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第二天拂晓,采花姑娘和小伙们整理好头顶的花环,唱起《离别歌》,离开采花坪回村。当他们到离寨不远的博峪桥头时,早已守候在那儿的村民们便鸣竹欢迎。寨里由人们推选出的3名中年妇女歌手捧斟满美酒的小龙碗,边唱边向采花人敬献。采花姑娘接过酒,唱起酒歌儿。按风俗,3位敬酒妇女要在桥头用歌唱形式向姑娘们提出一些关于上山采花的问题,采花姑娘一一答上后,才放采花人过桥回寨。人们将采花姑娘们拥向打麦场上,大家手拉手,围成大圆圈,随着领头妇女摇起马铃,跳起极富民族风格的圆圈舞,这就开始祝福活动。人们边舞边唱,企望吉祥。
  在这个节日里,采花姑娘们被视为吉祥幸福的使者。所以人们总喜欢在这一天将她们请到家里,姑娘们便在这些人家里跳舞唱歌,祝愿主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博峪乡,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到初五,居住在这里的白马藏族人都要举办“采花节”来庆祝端午,这个习俗从古到今,代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博峪乡地处甘肃、四川的交界处,距离著名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仅一山之隔。“采花节”每次举行两天,初四一大早,博峪乡7个山寨的小伙子们佩带漂亮的腰刀,穿戴整齐,姑娘们浓妆艳抹,穿着艳丽的衣服,背携壶浆,各自聚集一地,向北方的“七姐妹山”祈祷过后,开始载歌载舞,向这座山进发。
  一路上隔一段路程都要举行歌舞“歇场”,这是姑娘小伙子们展示歌喉的好机会,向亲戚、朋友、恋人唱祝福的歌。一路边行边唱,到了“七姐妹山”的时候,已近傍晚,人们便在山上燃起篝火,姑娘小伙们手拉手翩翩起舞,尽情欢舞,直到天亮。次日中午,姑娘们用采来的鲜花精心装扮自己,头上、辫子上、手臂上、背上全都挂满鲜花,然后开始下山。下山的路上照例举行歌舞“歇场”。到了村口,等候的老人挡住采花姑娘们对歌、敬酒,然后全寨人来到寨中空地,同全村老少跳舞、对歌、敬酒,相互祝福,祈祷村寨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白马藏族旧称“白马番人”,是古代氐族的后裔,新中国成立后被视为藏族的分支,称“白马藏族”,但其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都与藏族不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使用汉字;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世代农耕;男女都留辫子,长年头戴白色圆顶的毡帽,帽上插着白色的雄鸡尾翎,身穿对襟长袍,服饰与别的民族大不一样。舟曲县的博峪乡是白马藏族一个重要聚居区,目前全乡4000多人全部是白马藏族。
  “采花节”是博峪白马藏族人的一个盛会,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博峪山寨一个贫苦人家有六个姑娘,一年端午节的时候,小姑娘上山采药时受伤,被一位叫达玛的姑娘所救,还把她背回了家,达玛姑娘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品质高尚,她带领六姐妹踩遍博峪的山山水水,采药治愈民间伤病。达玛去世后,六姐妹以她为榜样,继续为当地的乡亲们解除病痛,六姐妹去世以后同达玛一起葬在附近一座开满鲜花的山上。当地人为了纪念达玛和六姐妹,就将博峪的七座山称为“七姐妹山”。为了纪念她们,年轻人在吉祥的端午节都要结伴上山祭扫七姐妹的坟墓,采吉祥花带回家,慢慢地,“采花节”就成了博峪人过端午节的独特方式。
  近年来,“采花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慢慢地受到多方面的关注,每年端午节都有不少学者和游客前来观赏。原来的“采花节”都是由各村村民自发组织,现在每隔3年乡政府出面将各个村联合起来,组织一次大型的“采花节”。如今“采花节”已经变成了一个融文化、经济、旅游、体育、宗教、民俗为一体的民间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