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川甘青三省结合部一片独具特色的藏式民居村落,生息繁衍于斯的藏族人民都是格萨尔王的后裔,传说寨子中的先人们都是松赞干布从阿里地区带来迎接文成公主时留下的军人。如今却都是满怀激情的热血藏人。生活、信仰、愿望与信念。透过这些纯朴藏民的前情后事,折射出阿坝藏寨民居的历史变迁。
阿坝县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距离四川省省会成都有五百余公里的路程,平均海拔在三千米左右。历史上这里是茶马古道的途经之地,也许是因为气候的原因,曾有人将这里称为高原牧区的小江南。时至今日,交通的便利使这里和城市的交流逐渐频繁,尽管如此,人们大都穿戴藏式服装,但现代服装在年轻人身上还是能够看到。在饮食方面,除了传统的牦牛肉、糌粑和酥油,大米蔬菜及副食品也丰富起来,人们的生活一天天的在发生变化,但他们的血脉中所涌动着祖辈遗传下来的创业激情却依然炽热!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莲宝叶则神山的阿曲河是阿坝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流经阿坝县的上、中、下阿坝经马尔康而注入大渡河。阿曲河在阿坝县境内长达130余公里,二百里阿曲河将它所有的钟灵毓秀与文运才思都毫不吝惜地集中赐予了这里,这片方圆10352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演绎出了一个个神奇的传说,留下了一座座保存相对完好的独具特色的藏式民居建筑群落。
阿曲河,这条阿坝县境内径流最大的河流,从莲宝叶则神山款款而来,脚步轻盈,温柔婉约,走过上、中、下阿坝,她回眸一笑,曼妙的身姿舞动出一条条曲折宛转的弧线之后侧身隐入了茸安大峡谷。阿曲河远去了,最终融入了母亲河长江的激流,但我们依然能够听到她一声声徘徊的脚步,读懂她一次次深情的顾盼,因为我们忘不了她对这片土地的世代惠泽。
正是有了阿曲河的水,有了阿曲河带来的灵气,也才有了阿曲河两岸的生机与繁荣。阿坝县物华天宝,畜牧业生产长盛不衰,旅游资源丰厚,早在唐代时就有人类栖息繁衍,并在这里建立起了繁华的“崇拉市场”,形成了繁荣的“崇拉”贸易。由来以久的经商之风、阿曲河古道在古代商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先民们择水而居的传统习惯,使得一个个历经繁华的古镇崛起于阿曲河之滨,古镇周边,则散落着灿若群星的藏式古建筑群落。
今天的阿坝县城只是一个新兴的高原小镇,但它的历史远比周边任何一个县的县城还要久远。阿坝县为藏名的译音,走音甚大,对“阿坝”名的由来和含义说法多样,但执以下解释者居多。在藏族知识界、宗教界和原上层人士中认为:“阿坝”一名形成于1200年以上的时间。唐太宗贞观年间,吐蕃王松赞干布以武力进攻松潘向唐求婚,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从土蕃腹地阿里一带迁民至本地并居住下来繁衍生息。他们自称“阿里娃”。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里娃”的简称“阿娃”(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被作为本地地名使用,汉译即为“阿坝”。这种解释符合史实,比较合理,但阿坝人作为阿里人的后裔还需要进一步考证。阿坝县唐虞时间属“三危”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北朝为土谷浑国浸大征服管辖,唐属松州都督府,明属松州卫,清朝属松潘厅,民国时期隶属松潘县,并置“阿坝设置局”。
阿坝县城周围乃至上、中阿坝地区的藏寨是一座座被建筑学界极为重视的独具阿坝县地方特色的藏式古建筑群落,做为一个个藏式村落,它具备完善的防卫体系、合理的内部规划和保存完好的藏式古民居群。方圆不过四、五十里的范围内,从上阿坝的安斗、甲尔多、各莫、四洼、德格到中阿坝的河支、龙藏、麦昆、哇尔玛,整个阿曲河上游沿岸藏式古建筑群的密集程度完全可以用星罗棋布来形容!人们在瞠目结舌之余,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阿曲河流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藏式建筑群?这些独具特色的藏式建筑群又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可以这样说,大凡到阿坝县从事过摄影或写生活动的摄影家、画家们,无不被阿坝县城附近的藏寨民居风光所震撼。这里的藏寨民居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虽然与安多地区其它地方的藏寨民居区别不是很大,但在建筑造型、布局结构上却形成了阿坝县特有的风景线——阿坝藏寨特色民居。
阿坝县城附近一带诸如麦坤乡、洼尔玛乡、河支乡、龙藏乡等地的藏寨民居建筑,大都是以黄土夯筑高墙来建房的。其墙基通常用石料砌筑,土墙底部宽,越往上的建筑越薄。其底部的墙体厚度大都在一米以上,内墙陡直。外墙略向内倾斜。于是就形成了下大上小的"宝塔式"建筑格局。房屋内通常用木板间隔。房顶是平的,上面用黄泥土铺面,且滴水不漏,而且踩上去还不会泥泞。这种住房一般由主楼和前院二部分组成。前院由黄土夯筑的围墙与主楼一并围出一块四方天地,院子里通常种有树木、花草之类的植物,使整个前院形成一个独特的小世界。主楼一般分为三层,一楼用来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二楼是人居住的地方,一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厨房兼作客厅,一部分是卧室,另一部分则是经堂。经堂在阿坝藏民们的家庭中站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般要使用近40平方米的面积,经堂内供奉全家人所信仰藏传佛教教派的活佛塑像、经书、唐卡、历代活佛的画像及经文等。房内的这种设施、布局、分工与嘉绒藏族(马尔康)一带的民居建筑基本相同。
阿坝县城一带藏寨民居所有的门窗都具有浓厚的藏地宗教文化特色,其门窗上的美工雕花都非常精美,而且都和藏传佛教文化习习相关。因此,只要我们走进阿坝县城附近任何一家住房就能够充分感受到藏文化的深层底蕴和藏传佛教的神圣。
阿坝县城一带的藏寨民居,在建筑造型上也独具特色,从外观上看,全都体现出前院低,后院高的特征。而且每座房屋的楼上都有一根长约两米左右的木笕,用以笕出房内的污水等。因此,只要我们走进阿曲河流域任何一家住房就能够充分感受到藏文化的深厚底蕴。以民间的力量修建如此之多的民居,有赖于当地雄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乡民的鼎力支持,今天,我们只有真正理解战乱的残酷性和破坏力,理解战乱对于被侵犯的男人和被侮辱的女人,理解洗劫过后满目疮痍的家园,才能真正理解当年先民筑房自保的迫切要求和历史意义。
今天的阿曲河流域,这些错落有致的藏寨民居,他们在过去不仅连为一体,而且规模远甚于今,利用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阿坝县城一带早在唐宋时期就因为“民族传统扎崇节”而成为川西北高原上注明的商贸重镇,仅县城里的崇拉市场就享誉境内外。虽然文运与经济的衰落带走了往日的繁华,但大部分当时的民居保存基本完好。
从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上说,阿坝藏寨民居建筑与其它藏地的民居建筑的区别是相当大的,四土藏族的民居主要以石碉楼为主,而阿坝县的藏寨民居几乎全部是泥土夯筑而成,且其正房更为高大、高层建筑更为集中、气势更为恢宏,同时,它还拥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中西合壁的建筑装饰形式。阿坝县藏寨民居的窗户多采用木制梯形窗户。
阿坝县的藏寨民居几乎全部沿阿曲河两岸分布。其泥墙的厚度均在30至40公分左右,其窗口都很小,据说这样的建筑也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也有将其称为藏兵洞的,这是阿坝藏族民间将防御工事、兵营、军需仓库的功能合为一体的典型建筑,整个房屋房体坚固,冬天避风、夏天避暑,而且这样的建筑不仅节省了木材,还节约了砖瓦等材料,还缩短了建设周期,同时又增强了防御能力和反击能力。阿坝藏寨民居内还设有通道与房顶相连,便于指挥和增援。可以这样说,阿坝县藏族民居,以其极富创造力的设计与优良的建筑质量而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间军事工程的顶峰之作。
阿坝县藏寨民居和我国其它藏族地区的民居建筑落群相比,阿坝县民居建筑落群具有它鲜明的特点。首先,它拥有显著的地域性,集中分布于阿曲河两岸,其建筑和文化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次,历史悠久,很多村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宋代、唐代甚至更早。第三,凭借交通上的优势和丰厚的资源,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繁荣的经济,并在明清盛极一时。第四,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文风鼎盛,产生了一大批藏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这些建筑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以民间的力量修筑而成的泥土建筑物,军事防御功能显著,是民间军事防御工程的顶峰之作,这些古堡同时都具有平战结合的特点。二是建筑工艺高超,至今仍然保存了大量的双层民居建筑。三是民居院落带有浓郁的阿坝县地方特色,大都是"前矮后高"的建筑造型。四是这些建筑倾注着深厚的藏民族人文情感,体现出对外对内排斥、对内凝聚的建设理念,传达着建设者的人生哲学与美好希冀。历史上这里是藏王格萨尔王东征时的古战场,传说我们这些藏寨里生活的藏民们都是格萨尔王的后裔。这个地方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源自岭国尼崩达雅的部落的习俗。
阿坝藏寨民居来源,在岭国时代尼崩达雅大将问格萨尔王,我们民居应该修成什么样子的?尼崩达雅问我们房子是修成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修成从地上长出样子?格萨尔王说应该修成从地上长出来的样子好,因为你是岭国的勇士,所以你们的房子要修成勇士出征的样式。要具备一个勇士的所有装备,比如要手持长矛,因此这里的民居与其它的房子不一样。比如屋顶有经经幡头盔红缨倒挂与柳条象征武士的发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