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在绿色田园里的珍珠―“白藏房”

镶嵌在绿色田园里的珍珠―“白藏房”

发布时间:2015-10-26

   



康巴地区的建筑文化  

  康巴地区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在我国藏地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藏族先民古建筑遗址。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处,其一是1977年在西藏昌都县卡若村发现的卡若文化遗址。按其结构承重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窝棚式、窝棚构架式、井干式、碉房式、擎檐碉房式6种类型,这6种结构类型又归为窝棚式、井干式和碉房式3大类型系统。另一处是1988年在今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发现的中路遗址。据初步测定,其年代距今为3500—3700年;其建筑类型较为单一,所发掘的房屋遗址均系石砌建筑,且建筑平面呈长方形。

   从当今的民居遗风中很容易体察到其久远的历史渊源。民族学、考古学、建筑学的专家学者们将这些民居建筑称为“活的化石标本”;来到这片土地上的探险家、艺术家和旅行家们都给它一个时髦的雅号叫“康巴名片“。在颇具特色的建筑分支中,犹以三大建筑景观最有特色:即以北部道孚为代表的“崩科”式建筑,东部丹巴为代表的“碉楼山寨”建筑,南部乡城为代表的“白色藏房”建筑。  

  道孚的“崩科”藏房, 堪称中国民居建筑双绝:一绝是与众不同的惊人特色;二绝是因为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用巨大原木建造如此这般的“大木屋”如今已难再造,几近绝版了,被人们誉为“神仙居所”。这种房屋外观呈排列有序的波形曲线;其特点为结构牢固,抗震力强,木壁厚实,保暖性好,造型独特,极富美感。 

   丹巴“ 碉楼山寨”由低向高,错落有序地展开。阶梯式建筑组合和退台式多层平顶屋以及高达几十米的碉楼,是藏地典型的作息兼顾、战居结合的设防人居模式。碉楼山寨因地形而修筑,能经受千百年来所发生的地震考验而历久不衰,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技术成就和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乡城的“白色民居”。在甘孜地区南部的许多地方都流行此类修筑,但最集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有着“白珍珠”之称的乡城民居。每年举行“传召节”前,人们用当地一种白色黏土稀释后泼洒在外墙上刷新居所,这样做既美饰了房屋,又可防止雨水冲刷墙土,但更主要的是为了祈求家庭岁岁安康、村寨年年风调雨顺。人们利用“康巴江南”的自然与气象条件,在乡村的山坡上、田间地头、宅前院后大量种植苹果、雪梨、石榴、杏子等;春天山花烂漫,秋天硕果累累,“白藏房”好似镶嵌在绿色或金色田园里的珍珠。    


康巴建筑文化的特点

   因山就势,顺应自然,就地取材是藏地建房的主要理念,也是其建筑文化特点之一。纵观甘孜地区的山寨、村落、寺院和古城,人口繁衍、生生不息,无不与所选的地址的“人杰地灵”有关,无不与注重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有关。这也充分证明了藏地人民在传统的宗教观和审美观意识的影响下,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又塑造自然环境,体现了藏民族传统的自然观、环境观和宇宙观。 

   甘孜地区建筑文化带有显著的文化交融特点。从居住文化看,人们聚集几户至上百户不等的人家住在河谷间缓坡台地或较为平整的坝子上,有着明显的聚集性;从生态学看,人们根据当地的自然与气候条件,在自己的生活区域内种植各种树木和花草,营造了生态环境;从农耕文化看村落与耕地农田交织,方便了耕作和收割;从军事学看,住居与碉楼紧密结合的设防村寨,有突出的防御性;从民俗文化看,民居建筑色彩浓烈绚丽、鲜明清新,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综合而看,在这些山寨民居群落里曾演绎出许多崇尚勇武与智巧、歌颂爱情与勤劳的故事传说,具有历史、科研、艺术和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