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擦

擦擦

发布时间:2015-10-28


擦擦 小型的脱模泥塑。擦擦,系藏文对梵语的音译,意为“真相”或“复制”,是供奉神佛的一种圣物。起源于古印度。

  无论是出土、传世的古老擦擦,还是现今仍在源源不断制作的新擦擦,从形式上可分为单模具制作的浮雕、双模具制作的圆雕两种;从工艺上可分为素泥、设色、泥金三种;从制作上又可分为未经火与经火焙烧成陶、瓷等。
  擦擦是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中颇具典型的代表,是藏族先民留给世人的中国古代艺术奇珍,是世界人文艺术宝库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 擦擦在西藏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①发祥期。7~9世纪的吐蕃时期,亦即藏传佛教前弘期。9世纪末因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且泥质擦擦极易损坏,难以传世,故这一时期擦擦少有遗存。
  ②过渡期。即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这一时期为擦擦发展史中的过渡期,此期间的擦擦多以兼收并蓄外来佛造像风格为特征,从造型风格上受到西北印度斯瓦特、东北印度帕拉、克什米尔、吉尔吉特的影响,有些擦擦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尼泊尔和中原汉地艺术的深刻影响和作用。
  ③成熟期。即14~17世纪上半叶。由于西藏长期受印度、尼泊尔等艺术风格的影响,工艺技巧逐步提高,制作擦擦的工艺技术已臻于成熟。成熟的藏地擦擦大量传入杭州、北京等地,如杭州吴山宝成寺、北京妙应寺白塔都藏有擦擦。
  ④高峰期。17世纪中叶以后是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后期,也是擦擦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种类 擦擦种类很多,主要有:

 
  ①泥擦。用普通泥巴,或阿嘎土、炼泥、香泥(掺有香灰)、纸泥(掺有纸浆)等制成的擦擦。在古老的擦擦中,普通泥擦尚属于存世量相对较多的一种,除罕见品或属于“名擦”的泥擦外,绝大多数泥擦价值相对较低。
  ②骨擦。以圆寂活佛、高僧骨灰混合泥土制成的擦擦。因其成分掺入骨灰而得名,比重小于泥擦。骨擦较泥擦为少,传世者相对更少,多数出土自塔腹。骨擦的艺术、收藏价值较一般泥擦高,有一定文物价值。
  ③布擦。历代达赖喇嘛、班禅大师及少数大活佛圆寂后实行塔葬前,法体通过脱水处理出来的大师体液混合泥土制成的擦擦。藏语“布”意为“法体”。按照藏地习俗,身带布擦可避邪恶,得佛法护佑。
  ④药擦。以多种名贵藏药为原料,按藏医药工艺流程、宗教仪轨精炼压制成型,并可服用医病的擦擦。因其原料为藏药,或有藏药成分而取名药擦。传世药擦制成的年代大多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传世品极少,是极其罕见的文物。
  ⑤名擦。出自大活佛、知名人士亲手制作的擦擦。名擦背面几乎都工整钤印大师本人的印鉴、指纹或标记。
功用 主要用于禳灾祈福、超度亡灵,也可供顶礼膜拜。供奉方式包括塔座封存、擦康放置、墙壁镶嵌等,多由寺院完成。
  ①塔座封存。封存于佛塔的塔座中,稍大的塔中可放置数万枚至10余万枚,也可同佛经、佛画像、珠宝一并放人塑像内。塔座封存擦擦的形式较常见。托林寺迦萨殿的一尊大型泥塑未来佛像腹中发现有数十个擦擦。
  ②擦康放置。擦康,是专门放置擦擦的小房子,通常建于寺院内或周围转经路旁,擦康四壁上部常留有小窗洞,供朝拜者不断向里放置擦擦。
  ③墙壁镶嵌。擦擦成排镶嵌于佛殿或洞窟内墙壁上,夏鲁寺、托林寺均可见到这种供奉方式。其他具有民间性质的供奉方式包括供奉于具有神灵的山洞中、佛殿的供台上或家庭的佛龛中等,还有些存放在银或铜制的噶乌中随身携带。
来源
  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语对梵语的音译,至今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地还沿用;其二,源于制作擦擦时发出的音响,为拟声字;其三,藏语“萨”或“洽”就是土,至今通用的“擦擦”,本应该做“萨擦”或“洽擦”,即泥擦,似乎更接近原初。
  总之,擦擦是指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模制小型佛像、塔。绝大多数擦擦是由一、二件模具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是为常例;亦不排除变例,即由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一种特大型的擦擦。此种擦擦尺寸较大,存世量较少。 根据“擦擦”一词的第一种来源说,即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此后,藏地自身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转写的梵文经咒取代。大约在13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藏式擦擦又传入杭州、北京等地。汉地及以往书面语称之为“模制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
  原初,擦擦一词仅用来表示佛塔,后来才衍生出佛像。大者盈尺,小不足半寸。以浮雕为多,圆雕为少,塔擦除外。藏地原习惯专称浮雕者为擦擦,汉地及以往书面用语称“模印泥佛”、“脱模泥佛”,东北、内蒙俗称“板儿佛”、“佛瓦”,北京一带习种"泥饽饽"。此外还有“泥塔模”、“泥塔婆”等等,称谓极杂乱,总之诸称谓均为“擦擦”的各种说法。如今,凡是用凹型模具磕制的泥质小佛像、塔,不论浮雕或圆雕,只要属于藏传佛教系列,均以擦擦称谓一概而论,似已约定俗成。
  擦擦是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风俗演变而来的藏传佛教艺术品,其题材大多为诸佛、菩萨等造像和佛塔、经咒。诸题材制作成的擦擦均符合最基本的藏传佛教仪轨。被藏传佛教僧俗视禳灾祈福的宗教圣物,不可亵渎。
艺术特色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陡峭的山峰,严酷的气候,稀薄的空气,  变幻无常的环境,使任何生物在此生存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更是困难,物质的匮乏,环境的险恶,使他们对日月星辰,对山川河谷,对野兽牛羊,对一切未知都充满恐惧和敬畏,当然也有希望和企求。因此,在心灵上极需要神灵的护佑,佛教的传人正好迎合了青藏高原原住民的精神需要,他们以神圣纯净的虔诚之心崇奉佛教,以非常人所能做到的毕生追求,叩长头,转神湖,绕圣山,转经朝圣,他们认为为佛造像是一种积累功德的善行,他们敬塑佛像,打造擦擦,以最饱满的宗教激情,不厌其烦,不遗余力,力求在这小小的天地中开辟出大大的乾坤。
  这是一片神秘又神奇的高原,高山峡谷,高深莫测,变化无穷,凛冽的狂风,圣洁的冰川,寂静的山林,罕见的生灵,这一切使这里的民族天生具有一种超常坚毅的品格,以及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才能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擦擦是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装藏风习演变而来的藏传佛教艺术品,其题材大多为诸佛菩萨等造像和佛塔经咒,是藏传佛教僧俗禳灾祈福的宗教圣物。由于宗教意蕴丰富,制作又非常精美,因此擦擦往往又是珍贵的藏传佛教艺术品。
  这些精美的擦擦有什么艺术特色呢?首先是粗放中追求精妙。擦擦作为藏传佛教的小型宗教艺术品,她是大众的和通俗的,在藏传佛教的善信心中,打制擦擦的数量远比质量更重要,因此相当数量的擦擦比较简单粗糙和程式化,但仍有众多的艺僧艺匠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对佛祖的无限崇拜,他们的认真与执着,以及与生俱来的对艺术的敏锐感觉和艺不厌精的苦苦追求,他们年复一年的刻苦努力,代代相传,终于在这漫漫艺术长河中创造出许许多多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