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西藏绘画之—唐卡发展

简谈西藏绘画之—唐卡发展

发布时间:2015-11-17


谈到西藏的绘画发展,大家很自然都会想到闻名于国内外的西藏“唐卡”。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在藏语里的含意与空间有关,但是我们在这里可以理解成广袤无边,就像在一块画布上,即可画几百甚至上千尊佛像,也可以画一尊佛像。“卡”指的是空白被填补,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是西藏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

    西藏传统绘画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非常悠久,随着四五千年前的昌都卡若文化遗址的发掘,遗址出土的陶罐彩绘上的三角折线纹和图案虽然显得粗放豪迈,却也有力地证明了它与今日西藏绘画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这些纹线是当今“唐卡”的先河。也有民间传说,“唐卡”其实是从西藏原始游牧生活中演变而来的,是早期的游牧者游走于山川、草原时形成的各种符号,这些符号大多绘于石刻摩崖之上,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着西藏远古先民的生活与精神思想的发展,而如今它已演变成一幅幅精美的宗教卷轴画。
    原本“唐卡”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的,涉及宗教、医学、历史等各个领域,但现今多以宗教供奉品的形式存在,其内容主要是以佛像身量论书中的详细记载,或历代高僧大德的制定要求绘制的菩萨、密宗佛、本尊、护法等神像。现在还有很多“拉日巴”唐卡画师仍在坚持遵循世代相传的“唐卡”范本,这些范本也都来源于佛典中,记载着至少九种成套的造像的尺度,无论是姿态庄严的佛像,还是神秘威武的怒相,都有严格的比例规定不得修改,如:《现观庄严论》书中说到:“佛之三十二相,又称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和八十微妙相,等等”。总之,传统“唐卡”上绘制的佛像是必须严格按照经文或先者规定的尺寸比例进行绘制,容不得有任何错漏和不符,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画者的创作思维,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制者,这是大多“唐卡”绘画者无法摆脱的弊病。同时,传统“唐卡”不仅对画者有严格要求,对观者来说也很难理解其中所藏的佛理奥秘。赏阅一幅传统唐卡,其观者是必须知晓一些佛理或西藏宗教传说等知识,否则可以说你是既不知画中是何方神圣,也不知其中之理所寓,只能看作品表面的精美程度,却不能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传统,继承传统,敬畏传统的基础上,吸取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推陈出新,以更加新颖而宜理解的形式,去传承我们藏民族独有的“唐卡”文化。这时候,作为一个藏族绘画者,历史把重任给予了我们,也是把传承优秀的文化向前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迈进人类的智慧,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丰富西藏现代绘画体系,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西化。在这里我们要知道,传统绘画涉及到每一位绘画工作者,也涉及到当代绘画建设的大局,从而把新时代的机遇也给了大家。把宗教的唐卡画变成现代的唐卡艺术,必须借他山之石,一定要学习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优秀的作品,养料,丰富壮大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的唐卡艺术走到今天,也是借助其他国家的文化来壮大自己的母体文化,现在是这样,将来也要这样,在这里,我要介绍两位在“唐卡”绘画创新方面的先者安多强巴(原西藏第一任美协主席)和罗松西绕(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壁画主创人之一),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西方油画元素。如:安多强巴绘制的作品《源远流长的藏汉医学交流》,将传统西藏绘画技艺与写实主义手法相结合,形成了他个人独有的艺术风格,观者也能一下子就了解这是一幅反映藏医与中医进行医学交流和藏汉民族团结的作品。而罗松西绕的作品大多以历史人物写实为主,他的作品运用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手法,开创了西藏绘画新风格。如作品《吞米·桑布扎》,描述了吞米·桑布扎自印度留学回来后在拉萨玛日工卡颇章创造藏文字的情景,作品在突出吞米·桑布扎思考创造藏文字瞬间形象的同时,还通过周围的摆设物品和风景传递了吞米·桑布扎曾留学印度的经历、他首创的六个藏文字、当时所身处的位置,以及其宗教身份的寓意等很多信息,这与唐卡复杂神秘的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使观者很容易就了解作者所要表述的中心内容。在手法上运用了传统唐卡线条,染色和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统一在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晰层次,画面远处风景也运用了空气透视法显得物体远效果等。
    西藏唐卡是我国民族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艺术学与民族学学科的建设中始终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藏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符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西藏绘画的发展,传统的以宗教供奉品形式出现的“唐卡”,已不能胜任介绍一个发展着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作为一名现代藏族“唐卡”绘画者,我认为“唐卡”不仅要继承藏民族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形式,以更加精细的技艺画出一尊尊精美的神像,还要有所创新和发展,来展现新时期新西藏的发展变迁和人文面貌,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唐卡”画者的新使命。至于如何使“唐卡”走上创新和发展的新征程,在全球化的当今,我们应该在坚持藏民族“唐卡”传统性质的同时,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的精髓,创作出更多以传统唐卡文化元素为基础的多形式绘画作品,以人类共同的智慧来丰富西藏绘画体系,把西藏丰富多彩的宗教艺术变成为更多人理解和欣赏的现代艺术。
    作者简介:
    罗松桑丁,男,藏族,1980年出生于昌都,1997年参加工作。他自6岁随父亲罗松西热学习西藏唐卡绘画技艺,从事艺术工作已有24年,目前是罗松家族第五代继承人,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会员、西藏自治区书画院特聘画师。他先后参加了昌都地区最大黄教寺庙强巴林寺和藏东最大尼姑寺觉克寺的壁画修复创作工作,使寺庙年久失修的壁画重放异彩。他以高度的热情投身于唐卡绘画技艺的研究和创作,结合写实与传统的画风,创造了自身独特的唐卡绘画风格。他的唐卡作品得到昌都各大寺庙和国内外唐卡爱好者的收藏,作品《妙音天女》和《帕巴拉》曾先后获得毗邻地区康巴文化旅游艺术节美术展优秀作品奖和四川甘孜国际旅游创作奖。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美术家协会韩书力对他的唐卡作品给予好评,并获得韩书力美术创作基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