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全集》有关人体解剖一文中认为:人体的体液由于湿冷而下注于四肢、内脏引起疾病,即为风湿。中医《皇帝内经》也把风湿三气杂合称为痹。
藏医对于风湿病的研究比较早。藏医学认为:隆、赤巴、血、培根所致的的痛风症,脉象短而实紧,象血热症一样脉象缓慢,尿象不定,呈热症,确诊无误的症状是尿有焦黄味,发病时关节干痛;风湿性关节炎是关节腔内热邪与黄水积聚,渗入关节腔内或遍及肉、骨、脉、筋等处,关节如粉碎样疼痛的一种疾病。
一般来说,藏医用放血、泻下、服药三种方法来治疗风湿性疾病。还有一种我们不得不特别提出、能体现藏医特色的治疗方法——藏药浴。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积累,藏药浴已经成为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疗保健方法。青藏高原富含活性因子的矿植物药材,加上现代高科技工艺,使藏药浴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以及多种常见病、疑难杂症方面,显现出了惊人的疗效。藏药浴的一些研究课题,也受到了国家卫生部门的关注,被列为“八五”、“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荣膺国家“九五”科技成果奖。
藏药浴最早记载于藏医药经典著述《四部医典》中,至今已有1300年历史。《四部医典》中记载,“凡是四肢强直、瘰疬、疔疮、新旧创伤、肿胀、驼背、骨肉黄水病、一切隆型疾病等,都可以用药水浸浴疗法施治”。 另据《四部医典》所载,“众生身体由五原形成,所生疾病也由五原生成,对治药物仍由五原构成,身体、疾病、药物浑然成一体”。所以藏药浴的基本方剂就是以五原构成的药物配伍组方。
目前藏药浴风湿性疾病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甚至已风靡到了港、澳、台地区和部分欧美国家,成为人们治疗风湿性疾病、健康保健的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