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俗称康,亦称康巴地区或康区。古为羌、戎地,唐宋为吐蕃地,元明为朵甘思及明正土司等地,清末置川边道,1914年属川边特别区,后复改川边道,1939年改属西康省。1950年建立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并划归四川省。居民有藏、汉、彝、回、羌、纳西等族。甘孜藏族自治州 1950年11月24日建立。 东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雅安地区接壤,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毗连,西沿金沙江与西藏昌都地区相邻,北接青海省玉树、果洛藏族自治州。川藏公路经过境内。 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康定县。甘孜州现辖十八个县。
按地理特点习惯上分为康东、康南、康北三路:东路有 泸定、康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六县;南路有 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五县; 北路有 炉霍、色达、甘孜、新龙、石渠、德格、白玉七县。
康定县 康定系汉语名,因郭达山以东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藏语称康定为“打折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交汇处。旧史曾译作“打煎炉”,后通译“打箭炉”,简称炉城。一首康定情歌被世人传唱,康定因此闻名于世。康定位于甘孜州东部、大渡河流域,川藏公路经过境内。县人民政府驻炉城镇。清设打箭炉厅,后改康定府,1913年改康定县。名胜主要有国家级贡嘎山风景区内的木格措风景区、跑马山风景区和塔公草原风景区;风景区内有新榆林温泉、二道桥温泉、贡嘎山、跑马山、贡嘎寺、塔公寺等景点。
泸定县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抚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称阿垄)修建铁索桥,桥成后,康熙帝赐名为“泸定桥”,“泸”指河(修桥时误称为泸河),“定”表示平定“西炉”之乱后泸河一带已安定。置县时便以桥取县名。泸定位于甘孜州东部、大渡河沿岸,川藏公路经过境内;县人民政府驻泸桥镇。1913年清泸定桥委员辖地改设县。县城西的泸定铁索桥横跨大渡河上,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英勇夺取此桥。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境内有海螺沟冰川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泸定铁索桥及泸定桥文物陈列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等。
丹巴县 取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故名丹巴。丹巴位于甘孜州东部、大渡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章谷镇。旧为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地,1913年设丹巴县。嘉绒藏区最著名的墨尔多神山、奇峰如林的东谷天然盆景、雄奇壮观的大渡河大峡谷 ,古迹 有达吉岭、彭德寺等。
九龙县 藏语称“吉升宗”,并有奇卜龙、结署绒之称。含义为“八角”。据载,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西藏喇嘛来康区传教,在今汤古乡中古村建“吉日寺”,故称“吉升宗”。“九龙”称谓,系设置九龙设治局时,所划辖地包括:菩萨龙、三安龙、麦地龙、墨地龙、三盖龙、八阿龙、迷窝龙、洪坝龙、湾坝龙等9个村寨,均含“龙”字音而得名。 九龙位于甘孜州东南部、雅砻江支流九龙河流域。县人民政府驻呷尔镇。1926年由康定县析置。名胜有九龙寺、吉日寺、野人庙和旅游胜地伍须海等。
雅江县 雅江,藏语名“尼曲喀”,即“河口”之意。因系雅砻江重要渡口之一,清军曾设汛守备,置县时也曾以河口命名,后更名雅江,是其县治所处位置在雅砻江边而得名。 雅江位于甘孜州中部偏南、雅砻江上游。县人民政府驻河口乡。清置河口县,1913年改雅江县。名胜有帕木日寺、更萨寺、雅东寺等。
理塘县 理塘,藏语称“勒通”,“勒”意为青铜,“通”意为草坝、地势平坦,全意为平坦如铜镜似的草坝,以境内有广袤无垠的草坝得名。理塘,藏语译写语音,历史上曾汉译为:李唐、里塘等。 理塘在甘孜州中部偏南理塘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高城镇。清末置理化厅,1913年改理化县,1951年改理塘县。境内有长青春科尔(理塘)寺、康松洛布寺、岗波圣地。
巴塘县 巴塘,最早见于清康五十八年(1719)《清实录》,系藏语译音,意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巴塘县驻地,原系四山生命,绿野中开的一片草地,放牧牛羊,到处一片“咩咩”叫声,藏语“咩”即为“巴”音,因而以声音定地名,取名“巴塘”。巴塘位于甘孜州西部、金沙江东岸,邻接云南省和西藏自冶区,清设巴安府,1913年改巴安县、1951年改巴塘县。县人民政府驻夏邛镇。“巴塘苹果”闻名中外。境内除自然景观外有康宁寺、竹瓦寺等,还有出土的秦汉石板墓,鹦歌嘴绝壁的清代、民国石刻等人文景观等。巴塘措普沟自然生态保护区由华山、雪山、湖泊、森林、河流、峡谷、瀑布、温泉、草原、寺院、野生动物和人文景观组成。松耳石般碧翠的措普湖、山型奇特无比的扎金甲博神山、恬静的草地、川西最高的湖泊、独特的藏文化构成了措普沟神奇的自然、人文环境。巴塘措普沟在理塘与巴塘之间。
乡城县 乡城,因地形得名,是藏语“恰称”的汉语音译,其含义是手中之佛珠,因县境内硕曲由北面南纵贯全境,像一根丝线把沿河两岸村寨连成串珠,故名。乡城位于甘孜州西南部,邻接云南省。县人民政府驻河西镇。清末置定乡县,1951年改乡城县。境内有桑培林寺、丹增寺等。
稻城县 稻城历史上称“稻坝”,系藏语译音,意为山谷沟口宽阔之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曾在境内试种水稻,预祝其成功故取名稻城,后置为稻成县。后改为稻城县。稻城位于甘孜州南部,邻接云南省。县人民政府驻茹布乡。清末设县。境内有崩波寺、止贡寺、贡嘎朗林等古迹。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位于稻城南部,这里自然景观奇特而美丽,生物种类繁多。景区海拔2900米至6032米,面积84万亩。辛日僧、降白央、夏郎多吉三座雪峰被藏传佛教称为“日松贡布”,集神山圣湖于一体,为藏区的一处圣地。由于藏乡村寨建和寺庙建筑别具一格,岁月独特,民风淳朴,所以稻城被众多崇尚自然的专家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
得荣县 得荣,藏语意为“峡谷地带农区”。在甘孜州西南部、金沙江东岸,邻接云南省。县人民政府驻松麦乡。1913年以清设得荣委员辖地改置得荣县。境内有龙松寺、噶莫神山等古迹。
道孚县 道孚昔称“道坞”,藏语译意为“马驹”,县名依地形而定,县城地形如马,故名。民国2年(1913)改名道孚。道孚位于甘孜州东部、雅砻江支流鲜水河流域,川藏公路经过境内。县人民政府驻鲜水镇。1913年以清道坞委员辖地改设县。境内有灵雀寺、惠远寺等。
炉霍县 炉霍,昔称“霍尔章谷”,藏语“霍尔”意指蒙古人,“章谷”意为山岩石上。因霍尔章谷土司的官寨处于山岩上,系蒙古族后裔,故称“霍尔章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置屯时取名“炉霍”,因炉(打箭炉)至霍尔为入藏要道,故名。炉霍位于甘孜州北部,雅砻江支流鲜水河流域,川藏公路经过境内。县人民政府驻新都镇。1914年以清设章谷委员辖区改设炉霍县。名胜古迹有寿宁寺、乃龙寺等。
色达县 色达,藏语意为“金马”,因历史上曾在色塘境出土一马形金块得名色达位于甘孜州北部、大渡河上游,邻接青海省。县人民政府驻色柯乡。1956年以自治州的色达地区设县。境内有色拉则寺、东嘎寺、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甘孜县 甘孜,藏语为“洁白美丽”。据传清康熙元年(1662),五世达赖派弟子霍。曲吉。昂翁彭错到霍尔地区建十三座黄教寺庙,其第一座寺庙――甘孜寺就建在有白色石头的地基上,故名。 甘孜位于甘孜州西北部、雅砻江上游,川藏公路横贯。清置甘孜州,1913年改甘孜县。县人民政府驻甘孜填。境内有甘孜寺、达金寺、汉人寺等。
石渠县 石渠,藏语名“扎溪卡”,意即雅砻江源头。石渠系藏语“色须”译音,以境内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60)的黄教寺庙“色须贡巴”而得名。石渠位于甘孜州西北端、雅砻江上游,北邻青海省。县人民政府驻尼呷镇。清末置石渠县。名胜古迹有石须寺、志玛拉康等。
德格县 元初,萨迦派第一代祖师、第一代萨迦法王八思巴,途经德格,将德格第二十九代四郎仁钦,选定为“色班”(法王膳食堪布),称其具有“四部十善”的品质和福份,赐名“四德十格之大夫”,从此,四郎仁钦即以“德格”作为家族名,地名随家族名称为德格,亦为县名。(四部指法、财、欲、解脱。十善指近牧、远牧善草、建房、耕种善土、饮用、灌溉善水、砌墙、制磨善石、造屋、作薪善木)。德格位于甘孜州西北部、金沙江东岸,邻接西藏自治区。川藏公路经过境内。县人民政府驻更庆镇。清置德化州,民国初年改德化县,1914年改德格县。名胜古迹有德格印经院、格萨尔经堂、新路海(玉隆拉措)、竹庆寺、八帮寺等。
白玉县 白玉,系藏语译音。藏语意为“吉祥盛德的地方”。其地形似吉祥图案,故名。白玉位于甘孜州西部、金沙江支流偶曲流域,邻按西藏自治区。县人民政府驻马唐或建设乡。清置白玉川,1913年改白玉县。境内有噶托寺、白玉寺、阿章寺等。
新龙县 新龙,藏语名“梁茹”,意为森林间的谷。昔称“瞻对”,意为铁打成疙瘩。县城驻地,藏语称“珠母宗”,意为雌龙,因城后夏热山形如卧龙;1950年解放,藏语改称县城为“主沙宗”,“沙”意为新,寓为旧龙换新,故名。1951年废原县名“瞻化”,更名为新龙,寓“龙获新生”。新龙位于甘孜州中部、雅砻江流贯。县人民政府驻茹龙镇。1912年以清设瞻对委员辖地改怀柔县,1916年改名瞻化县,1952年改新龙县。境内有噶绒寺,益西寺等。建有长征革命历史陈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