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尕巴舞 演绎藏民最朴实的生活

迭部尕巴舞 演绎藏民最朴实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6-05-13


  “尕巴舞”,2006年9月30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道吾供食节期间的一种歌舞娱乐活动。供食节虽然流行于迭部全境,而“尕巴舞”只流行于尼傲、旺藏、卡坝三个乡的部分村寨,如今保留比较完整的是尼傲乡的尼傲村。尕巴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歌舞形式流行于迭部地区的部分山寨,为道吾供食节增添了更多的情趣和欢乐气氛。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和现代中西方文化的冲击,尕巴舞在一些以前流行的地方现在已经失传或正在失传。


  各村在供食节期间,头一天早上敬山神,插箭、煨桑、念平安经、祈祷,然后轮流走村串户庆贺过节,晚上在本村选定二至三家房子宽畅的人家跳尕巴舞。
  尕巴舞的演唱曲调和表演形式各具特色,演唱曲调先由特定调子“尕姆”唱起,接着可演唱酒曲类调子,如:丁智、阿迦、乔勒瑞、东赛等曲调,还可以演唱平日不能在村庄和家中唱的山歌、情歌类曲调,如:勒、巴勒、拉依、波如等曲调。除以上曲调外,还有一种特定的曲调叫“玛勒”,这种曲调在第二天下午摆阵演练,官兵出征交战时演唱。在尕巴舞开始演唱的“尕姆”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问:尕巴起源于何方?
答:尕巴起源于印度国。
问:尕巴落脚于何处?
答:尕巴落脚于莲花滩。
问:尕巴生根于何地?
答:尕巴生根于森林中。尕巴舞 藏族民间歌舞 藏族民间舞蹈
  这段歌词表述了尕巴舞的起源地和后来的流行区域,说明了尕巴舞同其他民族的民间歌舞一样是从遥远的年代传承下来的。
  尕巴舞的舞蹈表演先从跳山神舞开始,舞姿类似大鹏展翅,主要舞姿特征为单腿直立、蹁腿甩、跨跳、蹦跳转等,是一个舞蹈结构完整,动作组合和谐流畅的男子双人舞。此舞蹈表演只以鼓钹为伴奏乐器,无唱词,表演者随鼓钹节奏翩翩起舞。接着中老年男子双人或四人组合表演,其舞姿豪放优雅。青年男子双人、四人或多人群舞表演,舞姿粗犷大方,表现了青年人争强好胜的阳刚之气。除了开始跳山神舞时无唱词外,其余双人、四人或多人群舞都有唱词,舞者边唱边跳。在尕巴舞的整个表演过程中,还有迎亲、抢亲等表演,新娘均由男扮女装,表演多应用夸张的语言道白和幽默风趣的表演动作使人开怀大笑,其中夫妻耕作,撤种子,驾犁拉套等表演动作表现了藏民族原始的农耕文化特征。为了活跃气氛,此间还穿插耍狗熊表演。堂屋中间有一根粗圆木顶梁柱,其柱光滑油亮,一般人是难以爬上去的。这时,表演狗熊的一男性青年,头戴熊头皮标本制作的面具,身上翻穿黑羊毛皮袄,在屋内中柱上模仿狗熊爬树动作。当他爬上柱顶后,双脚勾住悬梁倒挂身子活动,如狗熊在树上摘吃野果或者将屋梁上的灰尘恣意往地面抛撒。此时,在灰土如烟的屋内,人们擂鼓吼叫,拍手称赞其人之不凡本事。当表演者返回地面后,还要表演翻滚、跳跃、喝水等动作,众人为其喝彩呐喊,整个场面洋溢着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
  跳尕巴舞主要以男性为主,凡年满15周岁以上至60岁以下的男子都得参加。到了第二天下午,男人们穿着一新,头戴面具或脸上抹彩,一个个手持兵器,有猎枪、腰刀、长矛以及木棍等,还有锣鼓等表演器具。其后全体表演者集中在村里一个宽阔的场地点兵听令,然后兵分两路,每路有一人双手擎红旗在前引路,随后一长者一手举皮鞭,一手持长木棍,随着鼓钹敲击节奏声,率众到本村每家每户去驱邪镇魔,祈吉求福。在路途、在院落,他们以高昂的声调呐喊,其内容大都为保卫山寨,驱除邪恶,如何行军打仗,如何壮大队伍,如何消灭灾难等内容。有一段歌词是这样唱的:
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
卧着野兽大王雄狮,
雄师如无数的勇士,
勇士像龙达似飘动。
在密密的森林中,
有花纹美丽的猛兽,
老虎如无数的勇士,
勇士像龙达似飘动。
行军行向何方去时,
神兵弥漫蓝天高空,
像云雨遮盖着蓝天,
似有青龙隆隆轰响。
前行者雄狮和老虎,
后行者青龙和凤凰。
勇士们身穿铠甲服,
身后背的是土火枪,
左手拿的是金宝刀,
右手拿的是银矛枪,
腰间别的是长柄刀,
身子轻如空中鸟。
..... ......
  而众人在每句呼唱喊叫的末尾都要带上“玛哈哈”的语气衬词,并随坚定强硬的衬词节奏,将所持棍棒的一头,用力往地面或房屋角落敲打,每呼唱喊叫一段词,就鸣放猎枪,挥棍抡棒,一路流动前行,从村庄的一头到另一头,从一家院子到另一家院子。这壮观的场面,俨然有古代军事战争的影子,体现了一种不敢侵犯的威严感。
  当尕巴队伍走遍本村所有人家后,就又全部集中到村中空闲地或麦场,由两路邻队集结各自队伍后,统一编成一路向村外行至一段路程后鸣枪祛邪镇魔,然后男女混合成一路队伍高歌凯旋而归,到此,尕巴活动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