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木雅藏戏:西藏蓝面具剧种中的“江嘎冉”派

康定木雅藏戏:西藏蓝面具剧种中的“江嘎冉”派

发布时间:2016-05-13

据《甘孜州藏戏志》记载,在20世纪以前,西藏白、蓝面具两种藏戏早就传到了康定县木雅地区。1904年木雅居里寺一世活佛格桑云登48岁时,居里寺已有藏戏班子,规定藏历正月十六日演白面具藏戏扎西雪巴戏班的开场仪式戏《扎西雪巴》,还有蓝面具藏戏江嘎冉戏班的开场仪式戏《江嘎冉》。然后在十七日、十八日演出许多正戏,它们均是西藏藏戏的传统剧目。

1909年,居里一世格桑云登去道孚县惠远寺会见新任堪布昂旺洛桑。格桑云登向他请教、学习,带回了巴塘已有所发展的江嘎冉藏戏唱腔方法,运用木雅语和木雅山歌音调,创编二十多套唱腔。格桑云登出身乾宁贫苦牧民家,对于民间歌舞,多能演唱,习经以后,博学多才,居里寺藏戏团所演的剧目,均由他据文学故事,亲自编创剧本、教授唱腔、表演身段、司敲鼓钹。自此时起,木雅居里寺藏戏,虽有巴塘江嘎冉派藏戏的一些特点,但经格桑云登发展,大量融入本地民间歌舞,已形成不同于其他藏戏的特有风格。格桑云登编演的剧本,除全部的传统“八大藏戏”以外,还根据民间故事编创了《国王冉玛拉》。居里二世法海喇嘛除编演戏班原有剧目外,还编创了《和气四瑞》、《六长寿》、《蒙人驭虎》,以及改编的《郑宛达瓦》等新剧目。1954年康定农历四月八日转山会上,居里寺戏班演了《诺桑法王》和《朗萨姑娘》(即《朗萨雯蚌》)。“文革”中被迫停演。

1979年营官区瓦泽乡恢复组织了戏班,由法海喇嘛回忆编写了剧本,演出《卓瓦桑姆》、《诺桑法王》和《志美更登》。1980年开始培养了一批年轻演员,并由县文化馆干部程圣民根据其收集的藏族民间故事编创了《琼达和布秋》,与老演员共同编导,男女演员分别扮饰角色,掺入木雅锅庄、弦子,道白全用木雅语,演出分场次,加上适当布景,注重室内舞台效果,在巴塘举行的省州藏戏调演会上演出获得成功。1984年又根据当地民间传说编创了《尼玛和达瓦》,1985年又与法海喇嘛合作,根据传记编创了历史传说剧目《唐东杰布》,对继承发扬木雅藏戏特色作了实验性的排练演出。

从居里寺一世活佛格桑云登在传统藏戏基础上,根据木雅语言特点,大量融入本地民间歌舞,改编藏戏起,经历代戏师、编导、艺人在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不断发展,特别是现在木雅藏戏团在演出《琼达和布秋》时,在配乐方面加入了二胡、笛子、大提琴、大号(莽筒)、唢呐、胫骨号这些乐器以烘托气氛,刻画场景,加之道白、韵白使用木雅语,已形成了木雅藏戏流派。它具木雅风格,表现了木雅特色,是木雅文化在戏曲中的显扬。至今,木雅藏戏已有《卓瓦桑姆》、《苏吉尼玛》、《琼达和布穷》、《文成公主》、《志美更登》等十几个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