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浴佛节俗

趣说浴佛节俗

发布时间:2016-06-07

  浴佛节,又称佛诞日、龙华会、灌佛会等,最初为印度日日举行的寻常仪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礼佛重法之风日渐兴盛,浴佛节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岁时节日。

  汉传佛教的浴佛节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我国传统观念中认为,四月初八是春夏之交、阳气生发之时。“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普生,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和适,正是佛生之日。”此时,万物生长,不寒不暑,正宜除旧布新,洗尘祈福。这一日,各地寺庙均要举行隆重的浴佛法会。
  浴佛节的起源,与经籍中对佛陀出生情形的记载有关。据《普曜经》《五灯会元》等记载,四月初八这天,释迦牟尼佛从母亲的右胁出生,降诞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的无忧树下。佛出生时,安住在宝莲花中,落地后自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时候,天女纷纷散下香花,更有九龙吐水为佛沐浴。
  浴佛节的纪念活动早在东汉已经出现。《三国志·吴书·刘繇传》中记载“笮融事佛”的情形道:“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这一时期,浴佛节的规模渐具,参与的民众高达万人,所耗资财巨大。同时可以推测,此时浴佛节的仪轨尚不完备,佛诞日的庆典活动侧重于布施饭食,而非后来的浴佛、行像(即把佛像安置在装饰性的花车上,众人随之巡行瞻仰的宗教仪式)等仪式。
  至东汉末年,浴佛节盛况空前。《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说:“四月八日,诸寺设斋,以五色香水浴佛,共作龙华会”。每逢四月初八,各寺庙均设斋供佛,并用五色香水沐浴佛身,称之为龙华盛会。甚至还有尊崇佛教的达官贵人,将幼子寄养在寺中。后赵君主石勒就将孩子寄养寺中,每到四月初八,石勒便亲自前往佛寺沐浴佛身,并为子祈福。
  隋唐时的浴佛节愈加深入民间生活,成为全民性的民俗节日,留存下来的相关记载也较为丰富。唐代的释义净法师翻译的《浴佛功德经》中,这样记述浴佛仪制道:“若浴像时,应以牛头栴檀、白檀、紫檀、沉水、熏陆、郁金香、龙脑香、零陵、藿香等,于净石上磨作香泥,用为香水,置净器中。于清净处,以好土作坛,或方或圆,随时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汤,净洁洗沐,重浇清水。所用之水,皆须净泸,勿使损虫。其浴像水,两指沥取,安自顶上,名吉祥水,泻于净地,莫令足踏,以细软巾拭像令净,烧诸名香,周遍香馥,安置本处。”根据经文记载的浴像仪式,可以推测唐人在浴佛时,使用牛头旃檀、白檀、紫檀等香料,在干净的石头上磨成香泥,调制为香汤,放在洁净的器皿中。在清净的地方用清净的泥土砌成供坛,坛上安置浴床和佛像。浴佛时,先取香汤沐浴佛身,再用清水沐浴一次,然后,用细软的布擦拭干净,烧香或涂香后安放回原来的供佛处。
  浴佛所用的香汤多为“五色香水”。五色香水所用香料原为印度所产,对“五色香水”较详细的记载,可见于《佛说灌洗佛经》。经文中提及:青色香水是由都梁香、藿香、艾纳3种香草揉搓后浸泡制成;赤色香水由郁金香揉搓、浸泡而成;白色香水用丘隆香捣碎后浸泡而成;黄色香水是用白附子捣碎、浸泡而得;黑色香水称为玄色水,被认为是井华水,即早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泉水。
  藿香即是多摩罗跋香树,开淡黄色小花,树皮含有肉桂的香味。零陵香是指生长于零陵山谷的薰草制成的香,有人认为是由多揭罗香树制成的。传说中其形似苜蓿,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都梁香又称佩兰、水香、燕尾香等,相传产于越南和我国广东一带,外形与藿香类似。艾纳也称冰片或者龙脑香,梵语音译羯布罗香,天然冰片来自树干中的白色结晶。郁金香音译为恭矩磨,属于球根植物,香味来源于根部和花朵。
  佛教传入中国后,民众往往不清楚五色香水的原料和制作方法,因而逐渐有了适于中国本土制作的香料配方。在香料不足的情况下,可用青秦皮代替都梁香、藿香、艾纳来制作青色香水,制作赤色香水时可采用面色替代,白色香水可增添胡粉,黄色香水可加入栀子。其中,秦皮、胡粉、栀子都是常见的传统中药。浴佛时,用浸好的五色香水沐浴佛身,再用白绢擦拭干净,再反复灌洗、沐浴即可。参加浴佛法会者,可以饮用浴佛水,以祈福积功。
  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报章本》中,对浴佛法会的仪制作出明确规定:“至日(四月初八),库司严设花亭,中置佛降生像,于香汤盆内,安二小杓。佛前敷陈供养毕,住持上堂祝香云:‘佛诞令辰,某寺住持……虔爇宝香,供养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上酬慈荫。所冀法界众生,念念诸佛出现于世。’次说法竟,……领众同到殿上,向佛排立足。住持上香三拜……住持跪炉。维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宣疏毕,唱浴佛偈。”
  这时的浴佛盛会主要在寺院进行,由库司(寺庙中的管事部门)设置花亭,花亭中安放释迦牟尼佛降生像,并用洁净的盆盛放香汤,盆中放两只灌洗用的小勺,佛前设置供品。到浴佛法会开始时,住持到堂上祝香、礼拜。然后,领大众到殿堂上,住持再次按照佛门礼仪上香并顶礼三拜,并在浴佛偈中为佛身灌洗香汤。接下来,由组织法会程序的维那僧(负责全寺僧众参禅坐静,领导全寺上下进行早晚佛事活动之人。)念疏文,并唱浴佛偈,表示欢庆与供养。随后,将浴佛的功德回向,当日浴佛法会即告结束。明清时的浴佛法会沿袭元代的仪制,基本上保留原状而没有大的变革。
  时至今日,浴佛节已从宗教节日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品格。除浴佛佛事活动外,浴佛节的庆典往往还包含了大量民俗活动,如吃斋、讨浴佛水、布施结缘、放生等。吃斋是在浴佛节当日,善男信女在寺院吃素食,来吃斋者通常要随喜功德钱或交“会印钱”。民间认为,浴佛水可消灾治病,信众往往会讨一些浴佛水回去。至于布施结缘的风俗,周作人在《结缘豆》一文中讲述说,僧人或信众在农历四月初八,散发结缘豆或小饼,以布施的方式与众人预结来世善缘。此外,部分地区还有求子、拜药王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浴佛节的盛行,与民众对浴佛功德的信仰不无关系。《浴佛功德经》中有这样一首偈颂,明确阐述了浴佛的功德意义:
  我般涅槃后 能供养舍利
  或造窣睹波 及以如来像
  于彼像塔处 涂拭曼荼罗
  以种种香华 散布于其上
  以净妙香水 灌沐于像身
  上味诸饮食 尽持以供养
  赞叹如来德 无量难思议
  方便智神通 速至于彼岸
  获得金刚身 具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济度诸群生
  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信众可以通过供养舍利,或者通过建“窣堵波”(塔)及塑造佛像,并在塔像所在之处绘制“曼荼罗”(坛场),供养香花、净水、上妙饮食等,来积功累德,从而获得神通智慧和庄严法身,迅速成就佛的果位,能够普度众生。通过这些浴佛节的习俗与活动,不仅佛教的宗教理想得到一定体现,更值得感慨的是古代先民对社会生活的热爱,以及孜孜追求美好现世的精神品格。
  浴佛节习俗的盛行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具有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宗教与民俗相结合,镕铸进新的民俗意蕴。浴佛节的仪式和习俗始终贯彻着佛教的基本教义,并隐含着人们对现实幸福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