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超龄”贫困户也贷到了养鸡脱贫的钱

[脱贫攻坚]“超龄”贫困户也贷到了养鸡脱贫的钱

发布时间:2016-06-16

  6月15日清晨,下了一夜的雨还没停。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镇杨柳村63岁的贫困户朱水森一夜未眠:立华公司送来了6000只鸡苗,朱大爷和老伴得“轮流巡察”,关注鸡棚里的温度和鸡苗的情况。一大早,技术指导员向文宇就来到鸡棚,给朱水森讲解如何记录和调整鸡棚温度。

  这个耗时两个月花费近8万元的鸡棚,是朱水森脱贫的希望:今年3月,大安区政府联合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打破“年龄限制”,为60-65岁的“超龄”贫困户提供扶贫贷款。朱水森成了村里第一个申请贷款成功建起鸡棚的“超龄”贫困户,倘若一切顺利,朱大爷年底就能脱贫。

  解决资金

  “三方”共筹“项目本金”

  去年10月,大安区与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年出栏3500万羽一体化养鸡项目投资协议》:公司出鸡苗和养殖成本,村里出地,农户建棚出力,养殖好后公司付给农户“代养费”。

  这不仅吸引了返乡务工的农民,各村像朱水森一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也跃跃欲试。不过,近8万元的“建棚费”却拦住了他们脱贫的脚步。

  怎么办?大安区创新脱贫思路,引导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借小钱养大鸡”。“贷款,就得还,如此一来,就让贫困户身上有了压力,压力也是脱贫的动力。”自贡市大安区扶贫办主任杨普化说,以往扶贫主要靠“送”,物资常常被“挥霍”,甚至还滋生“等靠要”的想法。

  在政府引导下,今年3月初,朱水森率先向自贡市大安区农村信用联社递交了贷款申请。

  钱并不好借,不到一周朱水森的申请就被拒绝了。“按照《四川省扶贫小额信贷操作指南》,贷款人男性应在18-60岁,女性应在18-55岁。”自贡市大安区农村信用联社主任吴碧尧说。

  朱大爷年龄“超标”了。

  “不仅是朱水森,各乡镇报上来有意愿贷款养鸡的贫困户里,一半都超过了60岁。”杨普化说,当前农村,青壮力外出务工,家中留守的劳动力往往都在60-65岁之间,尤其是因子女生病致贫的家庭,更是如此。

  了解到这一实际,大安区政府与信用联社协商,本着《四川省扶贫小额信贷操作指南》中“特殊情况可放宽年龄限制”的条款,大安区将扶贫小额贷款的年龄上限放宽至65岁,为贫困户争取“空间”。

  “扶贫小额贷款最高能贷到5万元,三年免息免抵押,再加上每户最高2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以及1万元产业周转金,能筹集8万元。”大安区将“三方”资金“叠加”,“凑”出了脱贫本金。

  控制风险

  勤劳诚实就能脱贫致富

  有了“本金”,脱贫这事儿才成了一半,能不能养鸡变现,才是最终决定贫困户能否脱贫的关键。“以前也试过送鸡苗、山羊,不过效果不好,因缺乏技术和管理知识往往不成功,甚至有些送去的鸡苗等直接‘飞’上了餐桌。”杨普化说。

  这次的鸡,养得“不同寻常”。

  全新项目带来全新模式——公司出鸡苗、饲料等成本,并派专业技术指导员全程指导养鸡,120天出栏后肉鸡全部交给公司销售,公司则按养出的肉鸡质量付给农户每只鸡2.5元至3元的“代养费”。这个过程中,只要农户按照公司的要求来养殖,出现疫病和鸡死亡情况由公司承担损失。此外,大安区还出资为贫困户购置了鸡棚保险。

  对于贷款风险,大安进行“封闭式”管控。“贫困户到银行建卡,贷款和各类补贴资金统一打到卡上。为了保证专款专用,这个银行卡不能在ATM机取现,必须由镇、村、贫困户三方一起到柜台办理才行。此外,一季肉鸡出栏后,获得的代养费中不低于20%将用于还款,其余的农户可自行支配。”吴碧尧说。“只要按照公司要求诚信养殖,贫困户就能顺利脱贫!”杨普化算了一笔账,一个标准棚一季能养8000只鸡,每只2.8元的代养费,一年下来养殖三季,刨除水电等成本,净收益在3万元左右。

  从申请到项目以来,朱水森干劲特别足,搭棚干活样样自己来。“这把年纪了,也想试试看,第一批鸡10月就能出栏。”朱水森说,做上手了打算再建个鸡棚,直接“奔小康”!“全区共有4571户贫困户,其中尚有劳动力的大约占三分之一。”杨普化说,目前已有100余户申请参与该项目,预计年底将有300余户参与其中。

  记者手记

  贴心的“造血”脱贫法

  朱水森原本是勤劳的一家,却因独子生病走向贫困,每个月几千元的医药费让这个家不堪重负。脱贫机遇前,朱大爷又差点因“超龄”而错失良机。大安区用够政策,终让这家人有了希望。

  大安区从制度上对这次探索予以保障,“放宽贷款年龄限制”“技术员全程指导”“为贫困户购买保险”,全方位的“保障”,几乎杜绝了养殖环节中的风险。用大安区扶贫办主任杨普化的话来说,只要你踏实地干,就一定能脱贫。

  下过大雨,村里的泥巴路特别不好走。村支书笑着说,你过两年再来,这条路肯定修好了,我们村一定能摘掉“穷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