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碗 藏民族丢不下的情人

茶碗 藏民族丢不下的情人

发布时间:2016-06-29

 木碗 揣在百姓衣襟里的爱人 

  西藏有首很出名的情歌,形象地表现出了木碗和人的关系:“丢下情人舍不得,带走情人又害羞。情人是木碗该多好,时刻揣在怀里头。”藏族人对木碗有种特殊的情感,过去人到哪里,碗到哪里,人在碗在,形影不离。依古传统,至今藏族饮茶仍喜爱使用木碗。

  它不但携带方便,散热慢,而且造型美观花纹细腻,有的还镶着或包着银质花边,显得格外华贵、精湛,很受欢迎。过去藏族人如果要出外旅行,就事先将木碗擦拭得干干净净(也有用舌头舔干净的),并用绸布包裹,放在怀中。

  过去,不仅只有普通人会随身携带自己的木碗,达官显贵也不例外。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部分官员都要随身携带木碗,因为这既是一种装饰,更是官阶大小的标志。俗官挂在腰边的餐具叫“贾赤布雪”。“贾赤”是切肉的小刀;“布雪”是装在缎制套鞘里的木碗。

  此外,过去四品以上的官员在早上喝过茶后,还能得到政府赏赐的一碗酥油红糖人参果米饭。官员们会将米饭小心翼翼地装进木碗,再以绸布包裹严实,当成宝贝一样带回家与妻子女儿共享。

  在西藏稍有条件的家庭,都是每人各有一个碗。现在藏族人家客厅的藏式茶几上总是摆放着一大一小两只木碗,大的是父亲的,小的是母亲的。即使偶有一对夫妇到别人家串门,主人招待客人的茶碗,女士的一定比男士的小,反之,则被视为失礼。平日里,父母的木碗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地摆放着,用时取来,用后放回,不能随便混用。所以有“夫妻不共碗,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的说法。孩子们长大以后另立门户,回家看望父母时,也仍用自己以前的木碗。

  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

  木碗一般分为普通型和名贵型。普通型用桐、桦、杜鹃等树树根或杂木制成,不加装饰。名贵型的选用一种寄生植物制作,木质黝黑透亮,纹路细如发丝,再加上白银装饰,更显得华丽大方。用杂木制成的木碗还可防毒。

  很多名贵木碗,会配有银盖,银盖上镌刻着吉祥图案。更甚者,木碗通体镶银雕花,碗腰处只留有指宽的部分,让你明白碗胎是木质的。其上为碗盖,下为碗托,均为银质。盖成塔形,雕银嵌金,顶端一颗红玛瑙为手柄。碗托尤其别致,是盛开的八瓣莲花状,每瓣上有一幅吉祥图案,八瓣合成传统的八祥瑞图案。碗和盖置其上,美轮美奂。



  瓷碗 藏汉民族交流的见证 

  自从瓷碗传入西藏后,它在西藏碗文化中就有着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在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中,名贵的瓷碗成了庄重神圣的象征,成为向神供奉的圣物。在政教合一的体制中,封建王朝赏赐的瓷碗成了西藏各大教派“受封赐权”的象征。

  西藏何时有碗?20世纪70年代在昌都卡若村,发现距今4600多年的新时器时代遗址——卡若遗址,那里出土的陶器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说,在新石器时代,西藏原始村落藏族先民就已使用陶碗。近年,在拉萨市附近的考古新发现,更证实了这一问题。

  内地碗文化(或早期青釉陶碗)何时传入西藏?据考证,时间大约在文成公主进藏以后。史书记载在龙朗楚吉波王(即赞普都松莽布支)在位之时(公元673年)由技艺高超的汉地工匠(此时文成公主已进藏32年,所带各种工匠正该出成果时)在索那鲁波日地区(即现墨竹工卡县),以珍宝为原料按汉族地区工匠所说的式样烧制了上、中、下三等、32支大小不同的碗。上等和中等的碗为白色,下等的多数为青色。据考证,吐蕃时西藏没有烧过瓷器,这些仅仅是在土陶上施的青釉,应是西藏吐蕃时期最早烧造的青釉瓷碗。与这些碗同时传入的有3种碗,被称为达则、朵拉、强伽,这些是在吐蕃时期由印度传入的碗。达则碗的图案,据说有刺猬图和蓝色圆圈两种。上述白色瓮碗和青瓷碗是耀州瓷窑系(今陕西铜川一带)工匠所烧造的,这是西藏有带釉碗的较早文字记载。

  从1406年明成祖召萨迦寺活佛银协巴去南京为朱元璋夫妇荐福超度,返藏时赠给名贵瓷碗开始,到明崇祯6年止的200余年中,明朝皇帝宣昭西藏的大小法王、本钦,先后有100多次,2万多人次得到明朝皇帝的赏赐,其中对法王、本钦的赏赐117次,这其中不乏大量的瓷碗瓷器。史料载,明宣德7年,就一次赏给乌斯藏法王瓷器1000件。这期间,明朝各种青花,五彩瓷器大量传入西藏,使藏族先民对瓷碗的感性认识得到了一个飞跃。藏族人民经过比较鉴别后,把明永乐年间的名瓷青花“压手杯”、宣德五彩莲水鸳鸯碗等,与皇帝赏赐的大印、官服同等看待,并作为喝酒、喝茶、吃饭的固定模式接收下来。以后,这种杯、碗逐步在西藏流传直到现在。

  随着有款识的瓷碗传入西藏,西藏有些作坊起而仿之。自从碗出现图纹以来,人们就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浓缩在掌中园径之间。瓷碗上除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构成的图案外,常见的画面有:连年有余(莲花和鱼的图案)、连生贵子(莲花和莲蓬)、喜上眉梢(梅花枝上登一只喜鹊)、一路平安(水中一只鸳鸯、一只鹌鹑)、太平有象(大象身上驮一只瓶子)、瓜瓞绵绵、福山寿海、宝贵长春、三阳开泰、望子成龙、太师少师等,还有八宝图案、八仙图、八瑞图案、七宝图之类。碗进入到西藏,各种吉颂词、吉颂图案也进到西藏。



  碗器具收藏与保养 

  藏式碗不仅工艺精美,而且包浆华丽,无疑成了近些年收藏人士的钟情之物。常言道:“外人看光鲜,内人看行道。”如何在古董市场里,挑到值得收藏的碗,真得见仁见智了。西藏收藏家王宜文介绍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人开始收藏西藏的老器物。包括当时贵族家庭里用的碗。一只上了年代的碗,它不是你的红颜知己,而是你的老祖母。通过它,你仿佛触摸到通往过去时间的钥匙。”这或许就是收藏的意义所在。收藏的根本,就是对时间的收藏。“若收藏工艺精美的镶金包银的碗,由于西藏干燥,久置不用的时候,可以取酥油来擦拭一下。”王宜文娓娓道来。难怪藏族人平日用的茶碗,都是油亮亮的。

  可以说“碗”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仅是食用的器皿,而且是人们精神、文化的产物。“碗”的传播实则是一种文化传播,我们通过这种文化现象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藏汉文化的共同之处和相互间的差异,更可以看到藏汉民族之间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和亲密无间的关系。